为古代中国一个基层行政区划单位,已废止。

古代 编辑

闾本义为(里巷)的大门,《说文》:“闾,里门也。”亦代指里巷。如:陋闾(陋巷)。

闾亦为一个基层行政区划单位。周朝以二十五户为一闾,《周礼·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设有闾吏(管理的吏卒)、闾社(祭祀土地神的场所)、闾肆(店铺)等。

闾里制为中国城市布局与居住形态最早的一种,起于周代,兴于汉代,演化为隋唐的里坊制

后引申为人聚居处,泛指地方、乡里。如:闾部(地方)、闾亭(乡里、民间)、闾伍(民户)、闾落(村落)、闾户(村户)。

民国 编辑

闾曾为中华民国政府的次基层行政单位,已废止。据民国19年(1930年)7月7日公布的《县组织法》第十条,乡镇居民以二十五户为闾,但一地方因地势或其他情形而户数不足时,仍得依县政府之划定,成为闾邻。[1]

闾设闾长一人,掌闾自治事务;闾长由本闾居民会议选举之。

江苏省奉贤县于1929年全县境内设有1963个闾。[2]

外部链接 编辑

  1. ^ 縣組織法 (民國19年)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2. ^ 沈建中. 沈沛霖回憶錄. 独立作家. 2015: 116. ISBN 978986572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