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亮
(重定向自陈希亮)
陈希亮(1000年—1065年5月),宋朝人,字公弼,[1]祖先原为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迁居眉州青神(今属四川)。
陈希亮 |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享年66虚岁(1000年) |
逝世 | 宋治平二年四月丁丑(1065年5月) |
配偶 | 程氏 |
儿女 | 陈忱 陈恪 陈恂 陈慥(季常) 女 适 宋端平 女 适 晓尧 女 适 赵卨 曾孙 陈与义 |
父母 | 父 陈显忠 母 杨氏 |
幼年即为孤儿,喜欢学习,十六岁将跟随老师学习,被其兄刁难,拿了三十余万本息,要他管理,陈公弼把借据烧掉,外出求学。学成,引导其侄陈庸、陈谕去念书, 在天圣八年(1030年)叔侄三人同登进士金榜,乡里表其里坊门曰“三隽[2] 坊”。最初时任职大理评事,在长沙县任知县,严明执法[3],王公贵人都对他颇为忌惮。升任殿中丞,调任鄠县知县。嘉佑二年(1057年),担任开封府判官。继任过京东转运使。嘉佑八年(1063年)正月,任凤翔府知府,是苏轼的上司,颇严格。有吏员称呼“苏贤良”。公弼大怒:“府判官,何贤良也?”,下令用刑杖责打吏员。又继任湖北房州知州。《宋史》称其“为政严而不残,不愧为清官良史”。苏轼评论他:“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必极其志而后已。”[4]
《宋史》记载希亮发明“飞桥”,当时汴河改道流经宿州(今安徽宿县),陈希亮建造了一座横跨汴河的“飞桥”,仁宗下诏褒奖,并令“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5]。
后英宗即位,迁任太常少卿,后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在老家居住十年,治平二年四月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获追封为工部侍郎。有《陈希亮文集》10卷、《制器尚象论》等。长子陈忱亦中进士,苏轼作传时任度支郎中,照顾好友宋辅老母、遗孤宋端平,召为女婿,后也高中进士,一门五进士。次子陈恪任滑州推官时于任内过世,三子陈恂于苏轼作传则是担任大理寺丞。 其第四子为陈慥(季常)为成语河东狮吼里的主人翁。
注释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编]
参考书目
编辑- 《宋史》卷二九八《陈希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