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9′02.5″N 120°25′05.8″E / 36.150694°N 120.418278°E / 36.150694; 120.418278 山东省青岛师范学校,通称“李村师范”,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九水路176号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其前身为建于1930年的青岛市市立李村初级中学,1936年改名青岛市市立李村师范学校抗日战争期间一度停办,1951年改名山东省青岛师范学校,2014年并入青岛艺术学校

校史

编辑

青岛李村地区历史上曾有多所师范学校。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后,为培养日语教师,创办创办李村特科师范,招收私塾教师,学制2年,毕业后分配至各校任日语教师或翻译,仅办一班即停办。1922年青岛回归以后,地方士绅曾于1924年在李村开办私立师范讲习所,学制2年,学生30余人。1926年,因军阀混战军警闯入讲习所,致所长被杀,同年该所因经费拮据停办,仅毕业1届学生[1][2][3]

 
李村中学校舍旧影

1930年11月14日[2]青岛市政府创办青岛市市立李村初级中学,招收普通初中班学生95名,学制3年,为当时青岛市郊唯一一处中学[1]。该校最初借用李村小学、李村普济分院、国民党区党部房舍,1931年从李村农林分所农场(今青岛市农科院)西南划地14.21亩新建校舍[2],1932年10月初步建成,之后数次扩建,由农林分所增拨土地8亩9分,1934年春全部竣工[3]。1932年,该校有普通初中班5个,学生210人。同年8月增设乡村师范班、师范速成班各1个,乡村师范班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4年,师范速成班学制1年,学生共83人。当年该校共有7个班,学生293人,教职员30人。同年秋改名青岛市市立李村中学[2]。1933年,该校开设后期师范班,将原设于市立中学的师范科并入[2],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936年秋,该校改名青岛市市立李村师范学校,成为中等师范专业学校[3][4]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李村师范停课。当年12月青岛市政府撤离前夕实行“焦土抗战”政策,将台柳路两侧包括李村师范在内的所有公共设施焚毁。1938年1月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后,李村师范校舍被日军占为兵营。有资料提及,1938年5月15日,日伪控制的华北农事试验场接收青岛李村农事试验场及李村师范,开设青岛支场[5]。1944年,崂山国民党李先良部(青岛保安总队)在崂山东部晓望村成立青岛市市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6]。1945年抗战结束后,李先良部接收青岛市区,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于1946年4月迁至李村师范校址,6月复名青岛市市立李村师范学校。1949年,该校有11个教学班,学生近500人,教师39人[3]。1949年青即战役前夕,包括校长王桂浑在内的师生反对学校南迁,并成立护校委员会、纠察队武装保护学校免遭战火破坏[4][6]。6月2日,该校师生在李村欢迎解放军先头部队入城[1]

1949年,该校改名青岛市市立师范学校。1950年改称山东省省立青岛师范学校。1951年改称山东省青岛师范学校。1961年,青岛工读师范专科学校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先后撤销并入该校。1962年原青岛幼儿师范学校撤销并入。1966年文革开始后,该校一度停止招生,教学秩序遭到破坏。1967年以后历届学生多以推荐方式入学(包括1972年至1976年的工农兵学员),学制1年至2年半不等,较文革以前的3年学制有所缩短。1977年起,该校恢复考试招生制度,1978年所招七七级新生大多为高中毕业,培养目标初定为初中教师,学制2年。同年秋新招学生分高中毕业与初中毕业两部分,培养目标一律为小学教师,不再实行分科学习,高中班修业2年,初中班修业3年。1981年起,该校恢复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新生,培养目标为小学教师,学制3年,重新走上正规中等师范学校轨道[4]。1992年,该校由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试点学校。2002年,该校有30个教学班,全部为5年制大专(中师3年、大专2年),在校生1213人,教职工133人[3]

该校拥有“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学校”等荣誉称号。自建校起约80年内,该校已有17000名学生毕业[7],为青岛市、胶东地区及山东内地输送了大批中小学教师人才[4]。2009年,山东省要求教师三级培养(中师培养小学教师,专科培养初中教师,本科培养高中教师)制度向两级培养过渡,取消中师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今后不再接收中专层次人员进入教育岗位。因此,青岛师范学校自2010年起停止招收师范生,2014年最后一届在校生毕业后并入青岛艺术学校。现该校原校址为青岛艺术学校所使用[8]

校舍

编辑
青岛师范学校建校纪念碑
 
李村师范旧址,2022年2月,中央碑亭内为建校纪念碑
李沧区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浮山路街道九水路176号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
时代1934年
编号第二批,编号6
认定时间2011年12月26日

李村师范学校旧址建于1930年代,占地面积4342.8平方米,平面为“日”字形两进四合院落,砖木结构平房,红瓦坡屋顶,院内环绕木制回廊。1997年曾拆除部分房屋,现存房屋曾为校史馆。院内存一1934年6月所立建校纪念碑,通高228厘米,宽87厘米,厚19厘米[9]。2011年12月26日,建校纪念碑列入第二批李沧区文物保护单位[10]。2017年3月9日,青岛市立李村师范学校旧址列入李沧区第一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1]

2014年撤并以前,青岛师范学校校舍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12],除1930年代旧校舍外,曾于1985至1988年新建教学大楼、阶梯教室、教工宿舍楼、音乐楼等,1997至2000年由市政府、市教委及学校三方筹资进行校舍改造及环境美化[3]

青岛师范学校校园内原有一处砖木结构单层建筑,占地面积114.31平方米,花岗岩砌基,黄色水刷墙面,红瓦坡屋顶,室内木地板。该建筑被认为是德华大学农科实习地旧址,曾为李村农事实验场、青岛市农科所使用,后为青岛师范学校体育器材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列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约2016年校舍改造时拆除。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跳转到: 1.0 1.1 1.2 鲁海 鲁勇. 《青岛老校故事》.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1803-6. 
  2. ^ 跳转到: 2.0 2.1 2.2 2.3 2.4 翟广顺. 《半个世纪风雨——1891-1949青岛教育大事记述》.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436-5437-2. 
  3. ^ 跳转到: 3.0 3.1 3.2 3.3 3.4 3.5 青岛市李沧区教育志编篡委员会 (编). 第五章 中高等专业(职业技术)教育. 《青岛市李沧区教育志(1898~2002)》. 北京: 中国出版社. 2005. ISBN 988-97236-1-1. 
  4. ^ 跳转到: 4.0 4.1 4.2 4.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编).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第二章 中等师范教育. 《青岛市志·教育志》.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4 [2023-07-15]. ISBN 7-5011-260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5). 
  5. ^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编). 第七篇 农业教育与科技,第二章 农业科学研究,第一节 农业科研管理. 《山东省志·农业志》.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2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5). 
  6. ^ 跳转到: 6.0 6.1 山东省崂山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第二十七篇 教育,第六章 中等专业和职业教育. 《崂山县志》. 青岛: 青岛出版社. 1990. ISBN 7-5436-0476-0. 
  7. ^ 臧旭平. 青岛师范学校将与青岛艺校合并 迁建获批复. 青岛新闻网. 2014-07-15 [202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5). 
  8. ^ 徐美中. 青岛师范并入艺校 禁用中专学历 新校将迁建李沧. 半岛网. 2014-07-15 [202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5). 
  9. ^ 跳转到: 9.0 9.1 青岛市文物局 (编). 《今古和声:青岛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辑录》.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10-3369-0. 
  10. ^ 李沧区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李沧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李沧区政务网. 2011-12-26 [2024-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7). 
  11. ^ 李沧区文化新闻出版局. 关于公布李沧区第一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通知. 李沧区政务网. 2017-03-09 [2024-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7). 
  12. ^ 青岛市李沧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编). 第十九篇 科技 教育,第二章 教育. 《李沧区志(1994-2004)》.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 [2023-07-15]. ISBN 978-7-80238-6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