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叶级重巡洋舰

青叶级重巡洋舰あおばがたじゅうじゅんようかん)是大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重巡洋舰。由古鹰级重巡洋舰设计改良,同级舰2艘。

青叶级重巡洋舰
青叶
概观
舰种重巡洋舰
舰名出处山岳名
拥有国 大日本帝国
前级古鹰级重巡洋舰
次级妙高级重巡洋舰
同级青叶衣笠
下订1923年
动工1924年
下水1926年
服役1927年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8,300吨
9,000吨(改装后)
满载排水量10,583吨->11,660吨(改装后)
全长185.17米
全宽15.85米
17.558米(改装后)
吃水5.71米
5.56米(改装后)
燃料重油1,400吨、煤400吨
重油2,040吨(改装后)
锅炉吕号舰本式重油锅炉10座、油煤混烧2座
吕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12座(改装后)
动力蒸汽涡轮引擎4座4轴
功率102,000匹
104,200匹(改装后)
发电机4部柴油发电机,2部输出90kw,2部输出135kw[1]
输出电压220伏特
电力输出450kw
最高速度36节
33.43节(改装后青叶公试)
续航距离14节7000浬
14节8,223浬(改装后)
乘员643人
657名(改装后)
飞行设施火药式弹射器0座 → 1座(改装后)
武器装备竣工时
50倍口径三年式20厘米连装炮(1号)3座6门
4门十年式12公分高射炮
双连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6座
八年式二号鱼雷24枚
留式7.7毫米联装2挺
改装后
50倍口径三年式20.3厘米连装炮(2号)3座6门
45倍口径12厘米联装高角炮4座8门
4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
九三式鱼雷16枚
25毫米联装机枪4座
13毫米联装机枪2座
装甲水线装甲带76毫米(3英寸)
弹药库51毫米(2英寸)
主炮塔25.4毫米(1英寸)
近代化工程后增设
上甲板48毫米
甲板35毫米
舰载机水上飞机1架、改装后2架

建造背景 编辑

1922年日本帝国海军通过建造4艘7500吨级大级巡洋舰,也就是古鹰级重巡洋舰的案子,该舰成功在不满万吨的舰体上安置了6门200毫米舰炮,她问世后对海军列强造成了相当震撼。但账面上的数据却遮掩了内部偷斤减两的严重缺失—姑且不论日本军舰均存在轻重不等的居住性问题,200毫米主炮炮弹重达110公斤,却没有机械上弹辅助,一切只能靠人力运作,主炮运作根本不存在稳定标准。后来华盛顿海军条约界定重巡洋舰为“标准排水量1万吨内、主炮口径最大203毫米”的船只后,这种走向强迫瘦身的船只设计得以有余裕检讨改正;后两艘尚未动工的古鹰级舰便暂缓建造,舰政本部对相关设计改良后建造的重巡洋舰则成为青叶级。

青叶级虽然由古鹰级的设计作为基础,两者外观也诸多类似之处,但上层结构已重新设计;青叶级的增加吨位分配在装甲(50吨以上)、主炮机械结构(100吨以上)、支援管线(100吨)、增加燃料槽(30吨左右)、零件储备(50吨),当时原本计算认为总重会增加320吨。但已衣笠号的满载排水量9930吨来说,实际上合理化的重量增额超过日本海军预想;不过一般照片观察早期主要差别就是单装炮更换为机械辅助装弹的连装主炮,但是在古鹰级近代化工程更换成同款的双连装炮塔后两舰级差异就显得不明显。然而,因为更换为联装主炮出现火炮发射暴风相互干扰造成散布界增加的困扰,后来在舰政本部的团队调整火炮交互发射时间延迟至0.03秒大幅削减暴风影响。

  • 防护结构
 
青叶级船壳剖面图,红色为装甲带,蓝色为一般船壳结构,

青叶级的舰体装甲重1,200吨,占船舰整体重量的12%,比其它日军一战轻巡洋舰比例要更高,但在条约级重巡洋舰当中只算是低标。

青叶级装甲材质为日本军舰上惯用的NVNC钢板,该级钢材在1926年开发成功,与一战时引进的维克斯表面硬化钢板(VC钢)相比取消了渗碳、烧结等硬化制程,而着重考量钢板的整体韧性。水线装甲带长79.88米、宽4.12米[2],呈11度内倾角安装,设计与古鹰级一脉相承,将装甲版整合入舰体结构成为船只结构的一部分。在标准排水量的吨级状态时,装甲带会露出水面3.28米;但是在总吨位2/3状态时,装甲带只会露出水面2.21米。理论上,3吋的NVNC钢可以承受152毫米(6英寸)舰炮在12,000-15,000米的炮击,不过面对重巡洋舰标准203毫米主炮时基本上防御趋于没有,但青叶级在二战中因战争环境需求主要以交战距离极近的夜间混战及反空袭为主,防御力弱势问题未被凸显;条约级巡洋舰为了满足吨位要求多少会有被牺牲的部分,日本巡洋舰在技术规格上集中于速度、火力,而防护力基本上多等同可有可无。

除了水线装甲,青叶级的烟道敷设了38毫米的铬合金装甲,水平甲板则是48毫米厚的NVNC钢板,提供足以抵御驱逐舰主炮的基础防御。

水下防护结构部分,1920年代的对鱼雷防护研究仍不周全,因此青叶级只采用双层船壳,船壳内填充燃油或压舱水充当缓冲层,反鱼雷隔舱等设计因为重量限制而放弃装设。

  • 动力机组

青叶级重巡洋舰的锅炉主要是重油加热的舰政本部式重油水管锅炉,锅炉温度156度,提供蒸气压力18.3公斤/平方公分,但仍配备了2具油煤混烧的水管锅炉降低燃料成本;青叶级是日本最后一款向国外采购蒸汽涡轮发动机的作战军舰,两艘同级舰用的机组各异,但同样是以齿轮箱改变输出效率的4部蒸气涡轮主机;青叶号用的是三菱-帕森式、衣笠号则是柯蒂斯-布朗式。两种涡轮主机的齿轮箱皆配备着一具高压与一具低压涡轮,高压涡轮每分钟3,000转,可输出马力12,500匹,低压涡轮每分钟2,000转,可输出13,000匹马力,两台涡轮最后会连接变速箱调整输出驱动螺旋桨,4部主机运转最大输出为102,000匹马力,因此有34.5海里的极速。

为了改善操舰品质,涡轮引擎还增设了巡航涡轮机及倒伡涡轮机。倒伡涡轮机由低压涡轮机提供动力,单一机组可输出7,000匹马力(4具28,000匹马力);巡航涡轮机由高压涡轮机组提供动力,单一机组可输出4,879匹马力。青叶级的14节航速也是由巡航涡轮所提供,设计初舰政本部希望能在搭载400吨煤、1,400吨重油的情况下有7,000海里的续航力;但是实际表现上不如期望,最终青叶级的续航力下调为6,000海里(570吨煤、1,010吨重油)。

电力供给部分,青叶级安装了4台柴油发电机,2台90Kw、2台135kw,总装机容量450kw,输出电力为220伏特。发电机主要的电力需求是舵机与主炮,青叶级的主舵改为电力液压驱动,取代了古鹰级重巡洋舰使用的蒸气操舵机组。

  • 适居性

青叶级甫完工时,舰上编制总成员为622人;包括45位军官、577位士官兵;近代化工程后编制增加到657人以上。军官住舱沿袭夕张号设计配置在舰桥主结构下层区域,以利指挥系统在无预警状况下可以迅速就战斗位置。士官兵住舱则至于舰体中段的中下层舱间。

青叶级的士官兵住舱每人平均空间只有1.5-1.6平方米,与日本轻巡洋舰相符;而较低的住舱存在与古鹰级相同的适居性问题,只要在高载荷状态会因吃水过低而让海浪灌入住舱,逼使士兵们只能紧闭舷窗,甚至得用损管用木头堵住窗口,这让船内更加不适人居。水手们挖苦称之为水族馆的住舱结构是该级舰原始设计缺陷,也让后来在热带区域作战时会出现舰内机件散热不易等副作用。

近代化 编辑

2艘青叶级于1937年(昭和12年)10月开始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入坞近代化改装。所有工程于1940年(昭和15年)10月完成,改装后的青叶级增加约576吨的重量,包括主炮、动力系统等均实施大小不等的更换作业。

舰上的一号20厘米炮(口径200毫米)全部更改成二号20厘米炮(口径203毫米)。因此可以使用九一式穿甲弹

鱼雷 编辑

于竣工时在中甲板舰内装备了12门固定式的一二式舷侧水上发射管。使用这种装备的原因是在当时鱼雷,仍未拥有能够抵受到在上甲板发射时必要的强度。在当时的认知,在舰内放置鱼雷是十分危险,因此在近代化改装期间,取代旧设备的2座旋回式九二式四联装发射管一级为设置在上甲板。所使用的鱼雷亦更新为16枚九三式鱼雷(氧气鱼雷),另外新安装上次发装填装置。在改装前原为搭载24枚八年式二号鱼雷。

防空武装 编辑

在竣工后在高射炮上加上的防波盾虽然是临时性质,但在进行近代化工程时因为产能限制没有新级八九式防炮好用,仅仍维持出厂的单装十年式防空炮直到战争结束为止。

 

近代化改装时,2号烟囱周围安装4座25毫米联装机枪,、舰桥前方则装备了2座保式13毫米联装机枪。“衣笠”在1942年(昭和17年)战没为止一直是维持这个状态。而“青叶”就像其他舰艇一样在大战后半期增备更多的机枪。虽然正确的装备数到目前仍未十分清楚,但于1944年(昭和19年)12月期间,拥有的机枪数量被推定为25毫米3联装9座、同联装6座。亦有装备为数不少其他种类的单装机枪。

引擎 编辑

在近代化改装期间废止了2座混烧锅炉并改造成重油専烧锅炉。

而引擎的形式,“青叶”为使用三菱柏森式涡轮引擎,而“衣笠”则是搭载布朗柯斯・柯蒂斯式涡轮引擎。

雷达 编辑

青叶号在战后由盟军拍摄的照片中显示舰桥顶装备了1座21号电探及2座22号电探。但有其他资料显示青叶号还装备过13号电探,不过因1944年10月23日在马尼拉湾内遭空袭,雷达天线损毁[3],而在战后的照片没看到13号电探特有的天线,表示后来日军未完成修理。

同级舰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雑志“丸”编集部‘写真 日本の军舰 第6巻 重巡II’(光人社、1989年) ISBN 4-7698-0456-3
  • 历史群像”编集部‘历史群像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Vol.44 重巡古鹰・青叶级’(学习研究社、2005年) ISBN 4-05-603323-4
  • Eric Lacroix, Linton Wells II Japanese cruisers of the Pacific war.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 ISBN 1-86176-058-2

注脚 编辑

  1. ^ Eric Lacroix, Linton Wells II Japanese cruisers of the Pacific war,p73
  2. ^ #Eric Lacroix, Linton Wells II Japanese cruisers of the Pacific war.58页
  3. ^ アジア历史资料センター‘昭和19年10月23日 军舰青叶戦闘详报’レファレンスコードC08030569100。

关连项目 编辑

* 大日本帝国海军舰艇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