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座东亚传统建筑雕塑的基座,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寺庙的主殿,华表石碑石狮子门墩等。[1]须弥座源于印度佛教,象征佛教世界中心的须弥山,有独尊与稳固之意,因此须弥座上经常雕刻有佛像造型和佛教故事

石狮子的须弥座
覆钵式塔的须弥座
辅仁大学大楼上的须弥座装饰
营造法式阶基叠涩

须弥座平面通常呈方形,上下宽,中间逐层收窄,中间最窄的一层,称为束腰,束腰之下为仰莲花层,束腰之上层为伏莲花。

须弥座最早见于北朝石窟,形式简单,如山西云冈石窟第6窟。后来造型日益复杂,到唐代趋于华丽,装饰性强。[1]

宋代李诫《营造法式》定下须弥坐的规范:“叠砌须弥坐之制:共高一十三砖,以二砖并立,以此为例。自下一层与地平,上施单混肚砖一层,次上牙角砖一层,比混肚砖下龈收入一寸。次上罨牙砖一层,比牙角出三分。次上合莲砖一层,比罨牙砖收入一寸五分。次上束腰砖一层,比合莲下龈收入一寸。次上仰莲砖一层,比束腰出七分。次上壶门柱子砖三层,柱子比仰莲收入一寸五分。次上罨涩砖一层,比柱子出一分。次上上方涩平砖两层,比罨涩出五分。”[2]

元代开始,须弥座趋向简化。[1]典型的清代须弥座有6层,自下而上为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比例为10:8:6:8:6:9[1],下枭刻仰莲花,上枭刻伏莲花[3]

须弥座已被广泛应用于非宗教的建筑物上,一般将座的四角及束腰等部位有雕刻(其他部位也常有花纹装饰)的石浮雕都划属这个范围。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就安装在碑身下须弥座的束腰上。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ISBN 9787112175895. 
  2. ^ 宋李诫 《营造法式》 卷第十五 砖作制度 须弥座
  3. ^ 《梁思成全集》 第六卷 109 页 图版17 须弥座及勾栏立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