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广圻
顾广圻(1766年—1835年),字千里,号涧𬞟,别号思适居士,以字行。江苏元和(今属江苏苏州)人。清代校勘学家、目录学家。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生,少体弱好学,“枕上未尝废书,人咸异之”,无书不读,人称“万卷书生”,嘉庆诸生,受业于吴县江声。
博览四部图书,通经学、小学、天文、历算,尤精目录校雠学,务求“将本书透底明白,……将本书引用之书透底明白”,“去凿空腾说之损,收实事求是之益”。被誉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1]顾之逵将顾广圻介绍到黄丕烈处,帮助黄校勘书籍。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以后,顾千里在黄氏住处任“西席”,从事校书工作达数年之久。嘉庆七年(1802年)春,顾氏应段玉裁之邀而前往杭州诂经精舍,参加由浙江巡抚阮元所主持的《十三经注疏》的校勘之事。段玉裁很欣赏他,在给陈寿琪的信中赞誉“子兰(江沅)与顾千里,苏州二俊也。”嘉庆九年,顾千里应邀为黄丕烈作《百宋一廛赋》成,黄丕烈为之作注。嘉庆十二年,顾千里与段玉裁为了张敦仁校抚州本《礼记·王制》“西郊”还是“四郊”的争论,双方往返书信十余封,直至绝交,[2]两人的好友陈鳣出面调停无效。[3]顾广圻又因黄丕烈对段氏有所偏颇,[4]竟又致顾、黄二人绝交,此事成为清代校勘学史上的重大公案。李慈铭曾指责段玉裁说:“段学固博奥,颇喜立新义,尽翻古人,不及先生(千里)持论谨慎尔。”[5]顾氏在批评别人时有时过于激烈,与严可均、臧庸、李锐等人也因持论不合而反目。[6]
顾千里家贫,“常以为人校刻”,[7]亦首创“影刻考证”的刻书形式。“影刻”是指“覆而墨之,勿失其真”,[8]可以传而弗失其真。[9]晚年为孙星衍、张敦仁、黄丕烈、胡克家、秦恩复等人延聘担任校书。自号“思适居士”,典出北齐著名文学家邢邵。邢邵大量藏书而不甚雠校,曰:“日思误书,更是一适”。顾广圻曾校勘宋本《文选》,以推理的方法之处宋本纰漏之处。清末杨守敬自日本得到六朝时抄本的残本,发现竟有数百条完全相符。[10]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卒。著有《思适斋文集》十八卷、《遁翁苦口》一卷、《思适斋书跋》四卷。
注释
编辑- ^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第三章
- ^ 汪绍楹〈阮氏重刻宋本十三经注疏考〉一文,提出段、顾二人于嘉庆六年(1801年),在杭州《十三经注疏》校馆共事时期,便已互生嫌隙。
- ^ 陈鳣在《经籍跋文·祭义》上说:“余欲作调人,而终莫能解。”
- ^ 嘉庆十三年(1808年),黄丕烈写给段玉裁信里提到:“先生年高学邃,久已当代钦仰,千里以后起之隽,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又说:“先生以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之老人,不应与脑肥肠满、初学把笔者龂龂相争。”(《经韵楼集》第476页)
- ^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 ^ 顾广圻校《经典释文》记云:“予尝言近日此书有三厄,卢抱经新刻本多误改,一厄也;段先生借叶钞重校,而其役属诸庸妄人之手,未得其真本,即此,二也;阮中丞办《考证》,差一字不识之某人临段本为据,又增出无数错误,三也;以此而陆氏身无完肤矣。”
- ^ 李兆洛《涧宾顾君墓志铭》载(养一斋文集)卷十一
- ^ 顾广圻:《思适斋集》卷十二.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序
- ^ 顾广圻:《思适斋集》卷十.重刻古今说海序
- ^ 顧千里集. 中华书局. 2014. ISBN 978710105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