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英语:Wind Gap),亦称风隙,是描述地形的一种地理学名词。

河川袭夺后形成风口(摄于思源垭口[1]

风口意指有二:

  1. 因地形关系,当空气流过此地,改变风压与风速,故使空气迅速通过此地,形成“风口”,因此,相较于周围地区,风口内的风势会较强。但是风口也会因为人工造成的现象而发生,比如将受风坡的山面开凿出一条隧道,贯通至背风坡的山面,这座隧道便会是空气流动的出口,隧道内风速因此增强,形成风口。
  2. 因遭受河川袭夺,在两条河川袭夺的位置形成“风口”,使无能河呈现是有谷无水的地貌。这原因形成的风口,其地形呈现一道通谷,与水口的成因有其相似。

由于风口位置适宜作为跨越山区的通道,因此常见有古代遗留的城墙关卡,作为御敌、检查之用的军事镇守要地/咽喉点

注解

编辑
  1. ^ 林朝棨. 《臺灣地形》. 台湾文献委员会. 1957 (中文). 

参考文献

编辑
  • 辞海编辑委员会. 《中外地理辭海》. 上海辞书、东华书局. 1993. ISBN 9576366569 (中文). 
  • 孙宕越. 《地理學辭典》. 正中书局. 198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