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鱼

香鱼科香鱼属的一种鱼类
(重定向自香鱼

香鱼学名Plecoglossus altivelis),为知名的食用鱼,是胡瓜鱼目香鱼科香鱼属唯一一种。又称为国姓鱼或𫙮鱼。 [2]

香鱼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目: 胡瓜鱼目 Osmeriformes
科: 香鱼科 Plecoglossidae
属: 香鱼属 Plecoglossus
种:
香鱼 P. altivelis
二名法
Plecoglossus altivelis
异名
  • Plecoglossus altevali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亚种

编辑

香鱼有3个亚种,但是其定义还存在争议:[3]

分布

编辑

香鱼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韩国日本,为温水性中小型淡水鱼类[4] 2016年台湾原生种香鱼宣告灭绝。[5],现在重新在台湾建立的香鱼族群是从日本人为引入的陆封型的香鱼族群。

特征

编辑

香鱼体延长而侧扁,头小,吻端下弯,形成钩吻。下颌前端各有一突起,两突起之间成明显的凹陷。上下颔各有一行宽扁细牙,能活动,着生于皮上。犁骨无牙,颚骨和舌上具牙。全身除头部外均备有细小圆鳞。具脂鳍,体背淡黄绿色,腹部银白色;胸鳍后方有一鲜黄斑点。体长可达30公分左右。

生态

编辑

香鱼在其分布区内有三个不同的生态观,即终生生活于湖泊的“陆封型”;在湖中生活,但在繁殖期上溯到河川2至3公里处产卵的“溯河型”;以及栖息于河川上游,每年秋冬之际,顺流到河川下游产卵,产卵后亲鱼死亡,孵化后仔鱼会顺游至河口,以浮游生物为食,之后就生活在河川的中上游的“降海型”。成长后的香鱼会以附着在岩石上的藻类为食。具强烈的领域性,强壮的成鱼会占领一块长满藻类的大砾石,不准其他香鱼入侵。因此钓者利用此特性,发明了“友钓法”,利用活的香鱼去靠近原占有领域的香鱼,引诱原领域内的香鱼去撞击饵鱼而触发鱼钩。在台湾原产的降河型香鱼相传由郑成功九龙江带香鱼到新店溪繁殖,故称为国姓鱼,[6] 因河川污染及水库兴建而绝种,现由日本引进陆封型,香鱼也是日本岐阜县的县鱼。

明治时期,日本生物学者,石川千代松(ISHIKAWA Chiyomatsu,1860-1935)观察琵琶湖产陆封型小香鱼的特征。后来发觉控制饲料就能改变其大小而将小香鱼试着迁移到东京多摩川,结果可以确认变成大香鱼溯上,因而接着将海产鱼苗又换成淡水池中养殖等做了多方向研究,因此形成了现今在日本全国河川所看得见鱼苗放流之习俗。[7]

经济、学术利用

编辑
 
日本的烤香鱼
 
香鱼天妇罗

香鱼在其分布区内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生态类型,这是在鱼类中是比较少的。特别是“陆封型”这一生态类型的形成,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通过对“陆封型”香鱼的研究,可能阐明地壳运动在局部地区的历史提供有价值的佐证。

香鱼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有史料记载,曾有“雁山出香鱼,清甜味有余”的诗句,被誉为“雁山五珍”之一,具高价值的经济鱼类,香鱼肉不多但风味绝佳,以烧烤烹调可完全激发其美味。

参考资料

编辑
  1. ^ Huckstorf, V. 2012. Plecoglossus altivel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Downloaded on 18 February 2016.
  2. ^ 《剑花室诗集》:春水初添三四尺,登盘已荐𫙮鱼香。《雅堂文集》:而台北之𫙮鱼亦曰国姓鱼。《苗栗县志》:𫙮:有鳞,色白,长不满尺。《剑花室诗集》:春水初添三四尺,登盘已荐𫙮鱼香。《噶玛兰厅志·卷六》:𫙮鱼:出淡、兰一带,近内山者尤多。《台湾诗钞》:𫙮俗称“国姓鱼”,亦曰香鱼。《台湾通志》:𫙮鱼,方言名桀鱼:巨口细鳞、无刺,形如鲻,味甚美。《淡水厅志》:鸢锤、交腊味清而佳、𫙮近内山溪涧甚多,俗呼国姓鱼……
  3.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2). Plecoglossus altivelis. FishBase. Version 2012-02.
  4. ^ 李思忠. 香鱼的名称、习性、分布及渔业前景. 动物学杂志. 1988, (6) [2016-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盤點台灣淡水魚 原生種香魚已滅絕. [2022-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雅言》:“台北之𫙮鱼,亦名“国姓鱼”;“淡水厅志”谓郑氏至台始有。”
  7. ^ 户仓恒信 <盐烤香鱼与琵琶湖> 自由时报,2020年5月18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