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战役 (1945年)

(重定向自馬尼拉戰役

马尼拉战役发生在1945年2月3日至3月3日,参战的分别是美国菲律宾大日本帝国,它是美国收复菲律宾战役之一部分,在一个月的战事中,马尼拉遭到严重的破坏,它标志着日军对菲律宾3年占领期结束及麦克阿瑟上将实现他胜利重返菲律宾的承诺。

马尼拉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1945年5月从空中望下有城墙的马尼拉
日期1945年2月3日—1945年3月3日
地点
结果

盟军决定性胜利

参战方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独裁 西班牙雇佣兵[1]
指挥官与领导者
菲律宾自由邦 阿尔弗雷多·M·山度士
麦克阿瑟
沃尔特·克鲁格
罗伊·盖格
罗拔·S·皮特勒
弗农·马奇
祖斯·M·史云斯
山下奉文
岩渊三次日语岩淵三次
兵力
美军:35,000人
菲律宾军:3,000人
 大日本帝国海军:16,000人
 大日本帝国陆军:2,000人
伤亡与损失
1,010人阵亡
5,565人受伤
100,000名菲律宾平民被杀
16,000人阵亡

背景

编辑

1945年1月9日,由沃尔特·克鲁格中将指挥的美国第6军团仁牙因湾海岸登陆及迅速向南推进。

1月29日,第6军团属下的第11军40,000人在吕宋岛西部的圣安东尼奥登陆,攻占圣马塞利诺飞机场、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及封锁巴丹半岛,阻上日军撤向巴丹半岛。

1月31日,由罗伯特·劳伦斯·艾克尔伯格中将指挥的美国第8军团属下由祖斯·M·史云斯率领的美军第11空降师第187及188滑翔降伞团在吕宋岛南部的纳苏格布登陆及向马尼拉前进,同时,第11空降师第511伞兵旅在2月4日在塔盖泰山脊空降及向北前进。

2月4日,美军全力从各方向马尼拉快速推进,在菲律宾游击队协助下,美军夺取沿途多座桥梁及横越多条河流。

日军之防御战略

编辑

当美军从各方向向马尼拉推进时,大部分日军已服从日本第14方面军司令山下奉文大将之命令,从海岸向内陆作战略性撤退,山下奉文将其主要兵力撤向碧瑶,因他决定把美军及菲律宾军阻击于吕宋岛北部。

1942年,曼纽尔·L·奎松总统曾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虽然山下奉文在1945年没想到这样做,但他没有打算防守马尼拉,考虑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疏散所有市民,他不想防守这个拥有超过一百万人口及大量木制易燃房屋的城市,他原本命令其下属岩渊三次日语岩淵三次少将,在美军出现前放弃这个城市、破坏所有桥梁及其他基础设施。但是,岩渊三次决定守卫这个城市及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他违反山下奉文的命令及命令马尼拉海军守备部队进入市区,他发现数个十分良好的防守据点,包括因特拉穆罗斯城堡及其周围建筑物、当发现任何建设有防守价值,例如桥梁及隧道,他会建立布雷区、有刺铁丝网、连系沟渠、大而无用的货车及有轨电车做成障碍物及陷阱,他也命令部队进入防卫区。

战事经过

编辑

圣托马斯战俘营救

编辑
 
马尼拉战役示意图

2月3日,美军第1骑兵师弗农·马奇少将指挥下进入马尼拉北面外围及渡过横夸分隔马尼拉的柏西格河之桥梁,第8骑兵团其中一个大队最先到达该城及前往在圣托马斯大学的战俘营营救战俘。

自从1942年1月4日起共36个月,大学的主要大楼就被用作关押平民,4,255名战俘中有466人在关押期间死亡,他们是在1942年2月15日试图逃跑时被杀的,但有另一次在1945年1月初之逃亡却成功。

晚上9点,一辆前领之吉普车冲开大闸及起动装置开火,之后,一辆第44坦克营之M4雪曼坦克冲破大学围墙,另外4辆经西班牙街入口进入,美军及菲律宾军立即跟进,终于救出了大部分人质。

日军胁持了其余战俘教学大楼裹,与美军及菲律宾军士兵交火,第2天,2月4日,他们同美国人谈判,美国人准许他们到马尼拉南面跟日军大部队会合,美军只容许他们携带步枪、手枪及军刀,同一天,美军第37步兵师美军第31步兵师的巡逻队解救了1,000名战俘,大部分是日军占领巴丹半岛及科雷吉多岛时俘获的。

2月5日早上,47名日军士兵在他们要求下离开,总共救出了5,785人包括: 5,000名菲律宾人、2,870名美国人、745名英国人、100名澳大利亚人、61名加拿大人、50名荷兰人、25名波兰人、7名法国人、2名埃及人、2名西班牙人、1名瑞士人、1名德国人及1名斯洛文尼亚人。

包围及大屠杀

编辑

早在2月4日,麦克阿瑟将军已宣布完全夺回首都,其部下已计划进行胜利游行,但马尼拉的战事才刚刚开始,几乎同一时间在北面美军第1骑兵师及在南面的美军第11空降师都报告在前进时遭到日军之顽强抵抗。

美军在2月4日突入城内后,同守军在城内爆发激烈巷战接近一个月,战事很快演变成逐街逐户之争夺战,在北面,由格里斯沃尔德少将指挥的美军第14军从圣托马斯大学向南越过巴石河,2月4日黄昏时,他命令第5骑兵团第2连越过奎松桥,这是唯一一条没有给日军破坏而可以越过巴石河之桥梁,当他们上桥时,日军架设在奎松林荫大道路障之机关枪猛烈开火,迫使美军停止前进及在日落前后撤,美军及菲律宾军撤退后,日军重新占领桥梁。

2月5日,美军第37步兵师开始进入马尼拉,格里斯沃尔德少将将北面战区一分为二,第37步兵师负责西面及第1骑兵师负责东面,2月8日早上,第37步兵师清除了大部分日军,虽然住宅区遭到严重破坏,日军撤退前破坏了建筑物及军事设施。

该师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圣职候补人岛,此地是巴石河中一个小型工业中心,小于一个团的日本守军控制该地至2月11日。

马奇的第1骑兵师遇到之抵抗较为轻微,虽然其第7及第8骑兵旅于2月10日在北面的2个供水设施附近遭遇较为激烈的抵抗,但其士兵已向南推进,当晚,第14军已开始在巴石河两岸架设浮桥。

最后之进攻由第14军之第11空降师在2月10日发起,该师在2月4日包围尼古拉机场内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第二天,美军伞兵在机场内进行伞降,因此格里斯沃尔德少将在2月12日完成对日军之包围。

由于希望保护城市及平民,麦克阿瑟禁止对城市的炮轰及空袭,但对市区的大规模的破坏不能避免,面对美军的坦克炮火,岩渊的士兵成功阻延美军的推进,美军要逐栋楼宇进攻及杀死日军,这亦经常误伤平民。

由于面对不断的打击及死亡,日军用交叉火力将所有的愤怒及挫折发泄在平民身上,导致很多残暴的行为,后来被称为马尼拉大屠杀,严重的破坏、强奸及大屠杀成为这场战役之写照。

老城区被破坏

编辑

从2月23日至2月28日,美军向老城区发起进攻,在炮轰后美军用炮火开路及消灭日军,但数个世纪的石墙、地下引水道、圣卢西亚军营圣地亚哥堡大门及山谷对守军提供很好的掩护。

最后的抵抗发生在财政部大楼,3月3日该处在炮轰下变成一堆瓦砾。

战事还未结束,麦克阿瑟便要求菲律宾内阁成员到马拉坎南宫及宣布菲律宾立宪政府重新建立,他说:“我们的国家保持信念。我们的首都已经光复,它将成为远东最自由的城市。”

总结

编辑

经过一个月的战斗,马尼拉终于在3月4日正式被解放,但城市之大部分区域已遭到严重破坏。

战事中,美军共有1,010人阵亡及5,565人受伤,估计超过100,000名菲律宾平民死亡,大部分死于日军之大屠杀,日军共有16,000人死亡。

在长达一个月的战事中,马尼拉遭到之破坏比德国空军伦敦之轰炸所造成之破坏更严重,造成之死亡人数更高于美军对东京之轰炸美军对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对城市的破坏

编辑

马尼拉的争夺战是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麦克阿瑟由1942年从新几内亚开始他的跳岛进攻,至1945年入侵日本期间,发生的第一场也是最激烈的城市作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几个月的战役中,破坏及野蛮杀戮鲜有超过在马尼拉战役者。

一支不锈钢旗杆屹立在位于因特拉穆罗斯城堡的旧美国大使馆,被无数子弹和弹片命中,现在依然树立,这证明在城市的战事之激烈及艰苦程度。就此而言,马尼拉如同斯大林格勒一样,成为战争期间最激烈的城市战斗地点之一。

菲律宾人在马尼拉的大屠杀和破坏中失去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和历史宝藏;这是国家与民族的悲剧。无数的政府建筑物、大学和学院、女修道院、修道院和教堂,以及所伴随的、可回溯到建城之际的宝藏,都被破坏了。马尼拉是东方的第一个国际熔炉--汇合了西班牙、美洲及亚洲文化文化财产(包括艺术、文学和尤其是建筑--遭受到破坏性的毁灭。这个曾一度被称为“东方之珠”,以汇聚亚洲和欧洲文化而闻名的城市,基本上被从地图上抹去了。

大部分在战争期间受损的建筑物在解放后因“进步”的名义被拆除,作为重建马尼拉的一部分,现代的美式建筑取代了在西班牙统治与和美国早期统治时代的欧式建筑。只有少数旧建筑物保持不变。

历史的纪念

编辑

1995年2月18日,自由神社(也被称为保存马尼拉纪念碑)落成,献给战争受害者以资纪念。这个纪念碑位于圣伊莎贝尔广场(也被称为罗望子树广场),位于马尼拉因特拉穆罗斯城堡内露娜将军街及安达街的拐角处,题词是:

这个纪念碑献给所有无辜的战争受害者,其中许多人走进了共同的墓穴,无名且无人闻问。或者根本没有墓穴,遗体被大火吞噬或被尘土瓦砾埋藏于废墟之下。
这个纪念碑是在1945年2月3日至3月3日,马尼拉解放战役期间死亡之超过100,000名妇女、儿童和婴儿,每一个人的墓碑。我们没有忘记,也永远不应该忘记他们。
愿他们的安息成为现在这个神圣城市的一部分:我们挚爱的马尼拉。

2015年2月14日,由马尼拉大屠杀幸存者组织成立的“铭记马尼拉1945基金会”举办马尼拉战役70周年纪念活动,该会主席胡安·罗查讲述其亲眼所见的日军暴行,要求日本政府承认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暴行、正式道歉,“不要试图篡改历史”;前菲律宾总统菲德尔·瓦尔德斯·拉莫斯发表主旨讲话时强调,马尼拉战役期间平民10万人惨遭日军杀害的历史事实“无可争辩”[2]

参考

编辑

参考书

编辑
  • Battle of Manila Footnotes: Battle for Manila by Richard Connaughton, John Pimlott and Duncan Anderson (2002) Presidio Press ISBN 0-89141-771-0
  • World War II in the Pacific: An Encyclopedi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S. Sandler (2000) Routledge ISBN 0-8153-1883-9
  • By sword and fire: The Destruction of Manila in World War II, 3 February-3 March 1945 (Unknown Binding) by Alphonso J. Aluit (1994)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ulture and the Arts ISBN 971-8521-10-0
  •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Vol. 13: The Liberation of the Philippines--Luzon, Mindanao, the Visayas, 1944-1945 by Samuel Eliot Morison (2002)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ISBN 0-252-07064-X

外部链接

编辑
  1. ^ Dark Clouds over Manila. bulatlat.com. 2020-02-25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张明. 菲律宾日军大屠杀幸存者批评日本政府篡改历史. 中新社. 2015-02-14 [2016-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