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水河断裂带
(重定向自鲜水河地震带)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一条大型的左旋走滑断裂带以及地震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境内,以鲜水河而得名。该断裂带长约400千米、宽约200至300米,沿鲜水河谷发育。其走向为北西至南东,北起四川甘孜,向南东经炉霍、道孚、乾宁,康定,南与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相连。[1][2][3]
鲜水河断裂带自中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期活动,中新世中期开始从右旋走滑转为左旋走滑,左旋走滑位移量达80至100千米。目前,左旋走滑速率为8至10毫米/年。[1]
该断裂为地震多发带,又称康定-甘孜地震带,是四川省主要的地震活动带,18世纪以来便发生过十余次6.5级以上的强震。[2][3][4]此处最近的一次6级以上强震是2022年泸定地震(6.8级)。历史上在该断裂带发生过的6.5级以上强震包括:[4]
名称 | 震级 | 日期 | 震中坐标 |
---|---|---|---|
1725年康定地震 | 7.0 | 1725年8月1日 | 30°10′N 101°50′E / 30.16°N 101.83°E |
1747年道孚地震 | 6.75 | 1747年3月 | 31°14′N 100°51′E / 31.23°N 100.85°E |
1748年康定地震 | 6.5 | 1748年8月30日 | 30°20′N 101°37′E / 30.33°N 101.62°E |
1786年康定-泸定地震 | 7.75 | 1786年6月1日 | 29°52′N 102°02′E / 29.87°N 102.04°E |
1792年道孚地震 | 6.75 | 1792年9月7日 | 31°04′N 101°00′E / 31.06°N 101.00°E |
1811年乾宁地震 | 6.75 | 1811年9月27日 | 31°37′N 100°09′E / 31.61°N 100.15°E |
1816年炉霍地震 | 7.5 | 1816年12月8日 | 31°17′N 100°45′E / 31.29°N 100.75°E |
1893年乾宁地震 | 7.0 | 1893年8月29日 | 30°42′N 101°22′E / 30.70°N 101.37°E |
1904年道孚地震 | 7.0 | 1904年8月30日 | 31°04′N 101°00′E / 31.06°N 101.00°E |
1923年炉霍-道孚地震 | 7.3 | 1923年3月24日 | 31°10′N 100°54′E / 31.17°N 100.90°E |
1955年康定折多塘地震 | 7.5 | 1955年4月14日 | 30°02′N 101°50′E / 30.03°N 101.84°E |
1967年朱倭地震 | 6.8 | 1967年8月30日 | 31°37′N 100°12′E / 31.62°N 100.20°E |
1973年炉霍地震 | 7.6 | 1973年2月6日 | 31°30′N 100°31′E / 31.50°N 100.52°E |
1981年道孚地震 | 6.9 | 1981年1月24日 | 30°57′N 101°09′E / 30.95°N 101.15°E |
2022年泸定地震 | 6.8 | 2022年9月5日 | 29°35′N 102°05′E / 29.59°N 102.08°E |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向树元. 《青藏高原及邻区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及说明书》.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3: 31.
- ^ 2.0 2.1 《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 科学出版社. 2009.
- ^ 3.0 3.1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四川省志 地震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3.
- ^ 4.0 4.1 Bin Shan; et al. Coulomb stress evolution along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System since 1713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Wenchuan earthquake, May 12, 2008.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3,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