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狼II坦克歼击车

黄鼠狼IIMarder II)是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使用的一款坦克歼击车。它以二号坦克的底盘为基础,加装上76.2mm(俄制)或者75mm(德制)反坦克炮制作而成的。

黄鼠狼II坦克歼击车 (Sd. Kfz. 131)
Marder II
黄鼠狼II在苏联战场
基本规格
重量10.8吨
长度6.36米
宽度2.28米
高度2.20米
载员4人

装甲车体正面30mm
战斗室10~30mm
主武器一门75毫米Pak 40反坦克炮7.62厘米Pak 36(r)反坦克炮
副武器7.92mm MG34通用机枪(600发)
发动机梅巴赫HL 62 TRM
直列6缸汽油引擎
140匹马力
功率/重量12.96匹/吨
悬挂叶片弹簧
作战范围185公里

发展

编辑

巴巴罗萨行动初期,德国国防军就不满足于I号坦克歼击车与牵引式火炮,而希望拥有更强力反坦克兵器。随着T-34与KV-1在1941年后期于战场的出现,这样的需求就变得更急迫。

而能够马上填补战力的,就是将过时的轻型坦克,或者虏获的坦克加以改造,还有就是将旧型战车的生产线转换为生产坦克歼击车。加上自俄军手中掳获了大量的76.2mm野战炮,正好在改造后可以用来装备这些坦克,这就是黄鼠狼系列的由来。而黄鼠狼II即是以II号坦克为基础所开发出来的坦克歼击车的通称,依据武装与车体结构使用的底盘不同大致区分为二种种类。

Sd.kfz.132型 (Marder II)

编辑

最初开发的是拥有“7.62cm Pak36(r)搭载II号坦克底盘”这样子制式名称的款式。这是由改造自行火炮经验丰富的Alkett公司,使用II号坦克D/E型与喷火坦克型改造而来、另外也使用新造底盘来生产了201辆。

所采用的主炮Pak36(r)L/51.5,是由大量掳获的苏联F-22野炮大幅度改装的反坦克炮。药室经过改造扩大而能使用装药较多的Pak40用弹药(但精确度跟射程则会下降)、另外将原来野炮须由二人来进行瞄准操作的设备变更为一人操作用,在Pak40配备之前对于新型的苏联坦克是很有效的反坦克炮。

战斗室后部有使用装甲板的,也有仅以铁网张设的车体。虽然是战时急造的高车身坦克歼击车,但在当时却是能对抗T-34的宝贵战斗力量。本车当初被赋予了Sd.kfz.131制式编号,后来变更为Sd.kfz.132。

Sd.kfz.131型(Marder II H )

编辑

接下来生展的是使用II号坦克F型底盘,制式名称为“7.5cm PaK40/2搭载II号坦克底盘”的Sd.kfz.131。车体是由亨舍尔,战斗室则是由Alkett所开发、在配合莱因金属所生产的7.5cm PaK40反坦克炮,最后组合则是在FAMO公司来进行。

与看来就像急造品的前作相比,底盘变更了设计而使得整体车高降低,设计上变得较为合理。1942年6月完成了试作车,马上在隔月进入量产。本车使用全新底盘制造的有576辆,以回収的II号坦克A、B、C、F各型所改造的也制造了75辆。另有一说制造总数是531辆。

 
博物馆保存中的Marder II H

战绩

编辑

黄鼠狼II因为其搭载火炮的优秀,而成为能充分对抗盟军坦克的一项利器。在二战之中黄鼠狼II为国防军武装党卫队的装甲师的反坦克营,以及一些空军单位(如赫尔曼·戈林装甲师)所使用。

黄鼠狼II也有其弱点,就是存活率偏低。除了车高较高之外,没有车顶、背后也为开放式,加上战斗室的装甲相对薄弱,对于成员的保护极度不足。除了装甲完全无法抵挡敌军反坦克炮的炮击之外,开放且脆弱的战斗室导致黄鼠狼II很容易因为步兵的肉搏攻击而被击毁。不过以坦克的标准来看待黄鼠狼系列本来就不公平。比起坦克或是突击炮,黄鼠狼II顶多只能算是有自走能力的反坦克炮,不适合用于主动的对坦克战斗。原则上均使用在被动的防御性战斗,相较于牵引式的反坦克炮能够迅速的转移阵地是其优点所在。

虽然黄鼠狼II是种十分有效的坦克歼击车,但是因其生产线已经决定转换来制造同样使用二号坦克底盘为基础的黄蜂式自走榴炮,所以结束了生产。不过配备于反坦克部队的黄鼠狼II,仍然与后继型的黄鼠狼III共同活跃于前线,坚持战斗至德国投降为止。

参考资料

编辑
 
收藏于裤宾卡博物馆的Marder II

相关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坦克世界》数据库 Marder II

TANK ENCYCLOPEDIA Sd.Kfz.13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