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5年5月教宗选举秘密会议
1605年5月教宗选举秘密会议是枢机团在教宗良十一世离世后召开的教宗选举秘密会议。卡米洛·博尔盖塞枢机最后当选成为教宗保禄五世。是次秘密会议亦是1605年两次秘密会议中的第二次,前次选出良十一世为教宗的秘密会议仅于是次秘密会议开始的37日前结束。是次秘密会议亦因枢机团对何人应当选为教宗一事大打出手而成为惟一一次有受伤纪录的秘密会议。
1605年5月 教宗选举秘密会议 | |
---|---|
日期与地点 | |
1605年5月8日-1605年5月16日 教宗国宗座宫 | |
当选者 | |
卡米洛·博尔盖塞 (取名号为保禄五世) | |
背景
编辑教宗克莱孟八世于1605年3月离世。60名参与秘密会议的枢机约等分为忠于法国与忠于西班牙的两个阵营[1]。教宗选举秘密会议除受到世俗政体的影响外,各上流家族在此时期亦将秘密会议视作获得声望和权力的场合。这些家族几代的成员会以赞助与累积财富令其家族成员在秘密会议中当选教宗。当某家族成员当选教宗,夏伯嘉相信该新教宗会因此给予其他家族成员各种好处[2]。
同年3月的秘密会议举行期间所发出的资料表示枢机团认为有最多21位“潜在教宗”,但是枢机团在秘密会议期间只认真讨论过凯撒·巴龙纽斯与亚历山大·屋大维·德·美第奇(良十一世)两人是否能够接任教宗[3]。该次秘密会议的首轮投票完成后,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动用否决权禁止巴龙纽斯成为新教宗[4]。最后当选教宗的美第奇虽然在选举过后也被代表西班牙的枢机禁止成为新教宗,但其他枢机拒绝认可该禁止的有效性[5]。
阿尔多布兰迪尼阵营与蒙塔尔托阵营在3月的秘密会议中均无法将其家族成员推上宗座,而双方最后均同意选举身为美第奇家族旁系成员的良十一世为教宗。[2][6]
良十一世当选教宗时已达70岁高龄,虽然他在此前健康状况良好,他仍于加冕当日染病,并于1605年4月27日后病逝,其时距离他当选教宗仅26日。良十一世患病期间曾被建议任命侄子枢机,惟遭其拒绝。[2][6]
枢机选举人
编辑教宗尼各老二世于1059年规定只有主教级枢机、司铎级枢机和执事级枢机才有资格选出新教宗[7]。1586年,西斯笃五世下令将枢机团的人数上限定为70人[8]。枢机团在克莱孟八世去世时共有69名成员[9][10]。良十一世当选后,叶理诺·阿古基与良十一世同于1605年4月27日逝世,使枢机团总人数再减两人[11]。
是次秘密会议开始时,枢机团内的选举人各自在庇护四世、西斯笃五世、额我略十三世、额我略十四世、意诺增爵九世和克莱孟八世6位教宗在位的时候获擢升为枢机。由克莱孟八世册封的39位枢机在枢机团所有成员里占多数。西斯笃五世、额我略十四世和额我略十三世擢升的枢机中分别有11位、5位和3位参与是次秘密会议。至于庇护四世和意诺增爵九世册立的则各自有一位枢机参与。[12][α]
出席的枢机选举人
编辑是次秘密会议共有59名枢机出席,其中保禄·埃米廖·扎基亚与嘉禄·高登雪·马德鲁佐二人虽有参与秘密会议与参与最后一轮投票,但因病未亲身出席会议。[14][15]
姓名 | 级别[14] | 册封者[12] | 所属国家 | 参考资料 |
---|---|---|---|---|
托洛梅奥·加利奥 | 主教 | 庇护四世 | 意大利 | [17] |
方济各·德·若约塞 | 主教 | 额我略十三世 | 法国 | [18] |
道明·皮内利 | 主教 | 西斯笃五世[β] | 意大利 | [13] |
叶理诺·贝尔内尔约 | 主教 | 西斯笃五世[β] | 意大利 | [13] |
奥斯定·瓦列尔 | 司铎 | 额我略十三世 | 意大利 | [19] |
安多尼·玛利亚·加利 | 司铎 | 西斯笃五世 | 意大利 | [13] |
安多尼·玛利亚·绍利 | 司铎 | 西斯笃五世 | 意大利 | [20] |
本笃·朱斯蒂尼亚尼 | 司铎 | 西斯笃五世 | 意大利 | [21] |
若望·帕洛塔 | 司铎 | 西斯笃五世 | 意大利 | [20] |
费德廉·博尔罗梅奥 | 司铎 | 西斯笃五世 | 意大利 | [20] |
方济各·玛利亚·波旁·德尔·蒙特 | 司铎 | 西斯笃五世 | 意大利 | [20] |
额我略·佩特罗基尼 | 司铎 | 西斯笃五世 | 意大利 | [22] |
玛利亚诺·皮耶尔贝内代蒂 | 司铎 | 西斯笃五世 | 意大利 | [22] |
保禄·埃米廖·斯丰德拉蒂 | 司铎 | 额我略十四世 | 意大利 | [23] |
屋大维·帕拉维吉吕尼 | 司铎 | 额我略十四世 | 意大利 | [23] |
屋大维·阿夸维瓦·迪·阿拉贡纳 | 司铎 | 额我略十四世 | 意大利 | [23] |
弗拉马尼奥·皮亚蒂 | 司铎 | 额我略十四世 | 意大利 | [24] |
若望·安多尼·法基内蒂·德·努切 | 司铎 | 意诺增爵九世 | 意大利 | [25] |
伯多禄·阿尔多布兰迪尼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6] |
方济各·玛利亚·塔鲁吉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6] |
屋大维·班迪尼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6] |
阿纳·迪·厄斯卡尔·德·吉夫里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法国 | [26] |
若望·方济各·比安德拉泰·迪·圣乔治·阿尔多布兰迪尼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7] |
卡米洛·博尔盖塞(当选为教宗保禄五世)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7] |
凯撒·巴龙纽斯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7] |
老楞佐·比安凯蒂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7] |
方济各·德·阿比拉·伊·克斯曼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西班牙 | [27] |
方济各·曼蒂卡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7] |
波姆佩奥·阿尔里贡尼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7] |
波尼法爵·贝维拉夸·阿尔多布兰迪尼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7] |
阿尔丰索·维斯孔蒂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8] |
道明·托斯基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8] |
保禄·埃米廖·扎基亚[γ]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9] |
方济各·塞拉夫·冯·迪特里希施泰恩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德意志 | [28][30] |
罗伯·白敏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8] |
方济各·迪厄斯库布洛·德·苏尔迪斯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法国 | [28] |
色辣芬·奥利维耶尔-拉扎利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法国 | [31] |
道明·金纳西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31] |
安多尼·萨帕塔·伊·西斯内罗斯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西班牙 | [31] |
斐理伯·斯平内利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8] |
嘉禄·孔蒂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8] |
嘉禄·高登雪·马德鲁佐[γ]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德意志[δ] | [31] |
雅各伯·达味·迪·普尔埃龙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法国 | [28] |
意诺增爵·德尔·布法洛-坎切列里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8] |
若望·德尔菲诺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8] |
雅各伯·萨内肖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9] |
叶理诺·潘菲利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9] |
威田南·塔韦尔纳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9] |
安色莫·马尔扎托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9] |
埃尔米尼奥·瓦伦蒂 | 司铎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9] |
方济各·斯福尔扎 | 执事 | 额我略十三世 | 意大利 | [18] |
亚历山大·帕拉蒂·迪·蒙塔尔托 | 执事 | 西斯笃五世 | 意大利 | [32] |
沃多阿尔多·法尔内塞 | 执事 | 额我略十四世 | 意大利 | [33] |
钦齐奥·帕塞里·阿尔多布兰迪尼 | 执事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6] |
巴尔多禄茂·切西 | 执事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7] |
安德肋·帕拉蒂·蒙塔尔托男爵 | 执事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7] |
亚历山大·迪·埃斯泰 | 执事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8] |
若望·德蒂 | 执事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8] |
西尔维斯特·阿尔多布兰迪尼 | 执事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26] |
若望·多里亚 | 执事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9] |
嘉禄·厄玛奴耳·皮奥 | 执事 | 克莱孟八世 | 意大利 | [9] |
选举过程
编辑由于除良十一世外另有一名枢机逝世,枢机团总选举人数减至59人。安德肋·帕拉蒂·蒙塔尔托男爵于秘密会议开始时支持安多尼·玛利亚·绍利,而一些忠于克莱孟八世之侄伯多禄·阿尔多布兰迪尼的选举人也同样愿意支持绍利。然而,阿尔多布兰迪尼本人则因绍利此前反对克莱孟八世当选教宗而反对绍利当选教宗,并使绍利无法达到三分之二多数的当选门槛。[34]
阿尔多布兰迪尼转而支持罗伯·白敏,惟白敏表示自己不会主动争取支持[34]。安色莫·马尔扎托反对白敏,并因白敏对协理部有关圣宠和自由意志的性质争议而可使白敏失去候选人资格[35]。西班牙国王最终动用否决权禁止白敏成为新教宗,使白敏的候选人资格遭终结[36]。阿尔多布兰迪尼随后再转而支持道明·托斯基,甚至让38名枢机将后者带至保禄小堂,并试图使其成为教宗。然而,巴龙纽斯反对托斯基成为新教宗,并对枢机团发表反对意见,导致其朋友敦促枢机团选举巴龙纽斯为新教宗。托马斯·霍布斯后来称巴龙纽斯因托斯基经常使用伦巴第俚语中表示“阳具”的词汇“cazzo”而呼吁其他枢机不要支持托斯基成为新教宗[16]。此事导致双方爆发肢体冲突,甚至在秘密会议外的街道上也可以听到。该肢体冲突导致阿尔丰索·维斯孔蒂身上几处骨折,这也是惟一一次秘密会议期间的已知受伤纪录[34]。
选出新教宗
编辑在肢体冲突结束后,托斯基再获一票反对,而他明显尚差两票支持方可当选教宗。各派领袖开始商讨折衷人选,而卡米洛·博尔盖塞在同日全票当选教宗[34]。博尔盖塞在选出良十一世为教宗的秘密会议中是“潜在教宗”之一,惟当时枢机团认为若由其出任教宗将过于年轻[2]。在5月的秘密会议中,博尔盖塞显然是惟一各派均可接受的候选人,因此他作为妥协人选当选教宗,并取名“保禄五世”[2]。
保禄五世于担任枢机时在西班牙与法国等在上次秘密会议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同样出席是次秘密会议的大国间保持中立。虽然保禄五世曾担任教宗驻西班牙特使,并自西班牙领取养老金,但保禄五世在于担任枢机时很大程度上保持低调,故被认为中立。保禄五世当选教宗时仅54岁,仍相对年轻,因此获预期将在位一段较长的时间,而无须在短期内召开第三次秘密会议。[1]
注释
编辑- ^ 卢德夫希·冯·帕斯托尔男爵指出有6位额我略十三世擢升的枢机参与是次秘密会议,这6人当中包括叶理诺·贝尔内尔约和道明·皮内利。帕斯托尔男爵同时表示西斯笃五世册封的枢机中共有9人参与是次秘密会议[12]。然而孔拉德·埃乌贝尔和威廉·范许利克(Wilhelm van Gulik)将贝尔内尔约和皮内利当成西斯笃五世册封的枢机,埃乌贝尔与范许利克亦给出他们2人擢升枢机的日期[13]。
- ^ 2.0 2.1 帕斯托尔男爵指道明·皮内利与叶理诺·贝尔内尔约是由额我略十三世擢升为枢机[12],惟埃乌贝尔认为两人是西斯笃五世册封的枢机[13]。
- ^ 3.0 3.1 因健康理由未亲身出席会议。[14][15]
- ^ 嘉禄·高登雪·马德鲁佐是位于今意大利的特伦托采邑主教区的主教。帕特里克·交辖(Patrick Gauchat)称其为德意志人,且并未如其他意大利主教般列出其所属城市。[31]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Walsh 2003,第125页.
- ^ 2.0 2.1 2.2 2.3 2.4 Hsia 2005,第99页.
- ^ Freiherr von Pastor 1952,第7–8页.
- ^ Freiherr von Pastor 1952,第8页.
- ^ Freiherr von Pastor 1952,第17页.
- ^ 6.0 6.1 Ott 1910.
- ^ Pattenden 2017,第14页.
- ^ Pattenden 2017,第18页.
-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Gauchat 1960,第8页.
- ^ Freiherr von Pastor 1952,第4页.
- ^ Freiherr von Pastor 1952,第28-29页.
- ^ 12.0 12.1 12.2 12.3 Freiherr von Pastor 1952,第5页.
- ^ 13.0 13.1 13.2 13.3 13.4 Eubel & van Gulik 1913,第51页.
- ^ 14.0 14.1 14.2 Gauchat 1960,第9页.
- ^ 15.0 15.1 Freiherr von Pastor 1952,第28页.
- ^ 16.0 16.1 Martinich 1999,第35页.
- ^ Eubel & van Gulik 1913,第40页.
- ^ 18.0 18.1 Eubel & van Gulik 1913,第47页.
- ^ Gauchat 1960,第47页.
- ^ 20.0 20.1 20.2 20.3 Eubel & van Gulik 1913,第52页.
- ^ Squarzina 1997,第766页.
- ^ 22.0 22.1 Eubel & van Gulik 1913,第53页.
- ^ 23.0 23.1 23.2 Eubel & van Gulik 1913,第54页.
- ^ Giannini 2015.
- ^ Cardella 1793,第324页.
-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Gauchat 1960,第4页.
-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Gauchat 1960,第5页.
- ^ 28.00 28.01 28.02 28.03 28.04 28.05 28.06 28.07 28.08 28.09 28.10 28.11 Gauchat 1960,第6页.
- ^ Herbermann et al. 1913,第529页.
- ^ Freiherr von Pastor 1952,第13页.
- ^ 31.0 31.1 31.2 31.3 31.4 Gauchat 1960,第7页.
- ^ Eubel & van Gulik 1913,第50页.
- ^ The British Museum.
- ^ 34.0 34.1 34.2 34.3 Baumgartner 2003,第141页.
- ^ Pattenden 2017,第45页.
- ^ Jedin & Dolan 1980,第615页.
参考书籍
编辑- Baumgartner, Frederic J. Behind Locked Doors .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ISBN 978-0-312-29463-2.
- Cardinal Odoardo Farnese (Biographical details). The British Museum. [2022-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5).
- Cardella, Lorenzo. Memorie storiche de' cardinali della santa romana Chiesa [Memories of the Cardinals of the Holy Roman Church] V. Rome: Stamperia Pagliarini. 1793 [2022-05-26]. OCLC 42022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意大利语).
- Eubel, Konrad; van Gulik, Wilhelm. Hierarchia catholica medii et recentioris aevi [The Catholic Hierarchy of the Middle and Recent Ages] 3. Monasterii Sumptibus et typis librariae Regensbergianae. 1913. OCLC 55180223 (拉丁语).
- Freiherr von Pastor, Ludwig. Graf, Ernest , 编. The History of the Popes XXV. B. Herder Book Co. 1952 [1899].
- Gauchat, Patrick. Hierarchia catholica medii et recentioris aevi [The Catholic Hierarchy of the Middle and Recent Ages] 4. Monasterii Sumptibus et typis librariae Regensbergianae. 1960. OCLC 55180223 (拉丁语).
- Giannini, Massimo Carlo. Piatti, Flaminio. Dizionario Biografico degli Italiani [The Itali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2015, 83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意大利语).
- Herbermann, Charles George; Pace, Edward Aloysius; Pallen, Condé Bénoist; Shahan, Thomas Joseph; Wynne, John Joseph.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An International Work of Reference on the Constitution, Doctrine, Discipline, and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10. Encyclopedia Press. 1913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 Hsia, R. Po-Chia. The World of Catholic Renewal, 1540–17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022-05-26]. ISBN 978-0-521-8415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 Jedin, Hubert; Dolan, John Patrick (编). History of the Church: Reformation and Counter Reformation. 1980 [2022-05-26]. ISBN 97808601208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 Martinich, A.P. Hobbes: A Biogra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022-05-26]. ISBN 97805214958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 Ott, Michael. Leo XI.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9.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0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2).
- Pattenden, Miles. Electing the Pope in early modern Italy, 1450-170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ISBN 978-0-19-879744-9. OCLC 980220999.
- Squarzina, Silvia Danesi. The Collections of Cardinal Benedetto Giustiniani. Part I.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1997, 139 (1136): 766–791. JSTOR 887781.
- Walsh, Michael J. The Conclave: A Sometimes Secret and Occasionally Bloody History of Papal Elections.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2022-05-26]. ISBN 978-1-58051-13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