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PowerShot G
(重定向自Canon PowerShot G9)
Canon PowerShot G是佳能旗下PowerShot数码相机的一个系列。G系列作为佳能消费级数码相机的旗舰产品,最大特点就是成像品质和机器本身的专业化——不输于数码单反(连拍除外,因为受制于CCD的性能,直到G15采用CMOS才支援每秒10张连拍)。
G系列提供热靴接口可以外接佳能EX系列闪光灯,配备锂离子电池,可旋转LCD屏幕(从G7开始取消旋转,在G11上又恢复支持),支持RAW格式输出(在G7上一度取消,在G9上又恢复支持),支持大光圈的镜头组,高速的响应。
G系列一共有14个型号,最新款是2014年3月5日发表的G1 X Mark II[1]。
主要参数
编辑型号 | 像素 (百万) |
最大分辨率 | 光学变焦(等效35mm情况) | 最大光圈范围 | 液晶屏大小 | 发布时间 | 注释 | 照片 |
---|---|---|---|---|---|---|---|---|
G1 | 3.3 | 2048 x 1536 | 3x (34-102mm) | F2.0-F2.5 | 1.8" 可旋转屏幕 | 2000年9月 | Powershot G 系列第一款相机 | |
G2 | 4 | 2272 x 1704 | 2001年8月 | |||||
G3 | 4x (35-140mm) | F2.0-F3.0 | 2002年9月 | 开始使用DiG!C 数字影像处理器、中性灰滤镜。 | ||||
G5 | 5 | 2592 x 1944 | 2003年6月 | |||||
G6 | 7.1 | 3072 x 2304 | 2.0" 可旋转屏幕 | 2004年8月 | ||||
G7 | 10 | 3648 x 2736 | 6x (35-210mm) | F2.8-F4.8 | 2.5" 固定屏幕 | 2006年9月 | 开始使用DiG!C III 数字影像处理器。开始使用新的镜头,提供1cm微距模式、镜头移位光学防抖;最高感光度为ISO 3200;面部识别对焦;G系列中唯一不提供RAW格式的相机;开始不支持CF卡,转而使用SD卡。 | |
G9 | 12.1 | 4000 x 3000 | 3.0" 固定屏幕 | 2007年8月 | 类似G7。主要的改变是继续支持RAW格式、一个显示效果更好的LCD屏幕以及新的感光元件。 | |||
G10 | 14.7 | 4416 x 3312 | 5x (28-140mm) | F2.8-F4.5 | 2008年9月 | 开始使用DiG!C 4 数字影像处理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自动对焦伺服”(Servo AF)模式,用户在该模式下可对移动的物体进行连续追踪对焦,同时配备了5倍光学变焦、28mm的广角镜头。 | ||
G11 | 10 | 3648 x 2736 | 2.8" 可旋转屏幕 | 2009年8月 | 有效像素下调,再度加入可旋转屏幕,250万像素下的感光值可以达到ISO 12800。 | |||
G12 | 2010年9月 | 加入前置转盘、Hybrid IS微距防震、720p格式高清短片拍摄及高动态范围模式。 | ||||||
G1 X | 14.3 | 4352 x 2448 | 4x (28-112mm) | F2.8-F5.8 | 3.0" 可旋转屏幕 | 2012年1月 | 第一款以1.5" CMOS作为感光元件的Powershot G,同时配备了4倍光学变焦、28mm的广角镜头,DIGIC_5影像处理器,并加入1080p格式高清短片拍摄。 | |
G15 | 12.1 | 4000 x 3000 | 5x (28-140mm) | F1.8-F2.8 | 3.0" 固定屏幕 | 2012年9月 | 第一款以1/1.7" CMOS作为感光元件的Powershot G,同时配备了光圈最大的广角镜头 | |
G16 | 12.1 | 4000 x 3000 | 5x (28-140mm) | F1.8-F2.8 | 3.0" 固定屏幕 | 2013年8月 | G系列第一台内建WiFi无线传输功能的相机 | |
G1X Mark II | 13.1 | 4160 X 3120 | 5x (24-120mm) | F2.0-F3.9 | 3" 多角度萤幕 | 2014年3月 | G系列第一台内建支援NFC感应与Wi-Fi传输,并可透过智能手机遥控拍照的相机 | |
G7X | 20 | 5472×3648 | 4.2x (24-120mm) | f1.8–F2.8 | 3" 多角度萤幕 | 2014年11月 | G系列第一台无热靴 | |
G3X | 20 | 5472 x 3648 | 25x (24-600mm) | f2.8-F5.6 | 3" 多角度萤幕 | 2015年10月 | ||
G5X | 20 | 5472 x 3648 | 4.2x (24-100mm) | f1.8–F2.8 | 3" 多角度萤幕 | 2015年10月 | ||
G9X Mark II | 20 | 5472 x 3648 | 3x (28–84 mm) | f2.0–F4.9 | 3" 多角度萤幕 | 2017年2月 | ||
G5X Mark ii | 20 | 5472 x 3648 | 5x | f1.8-
2.8 |
3”
萤幕 |
2019年 | ||
G7X Mark iii | 20 | 5472 x3648 | 4.2x | f1.8-f2.8 |
G1至G6
编辑这部分早期的相机有如下的共同特征:
- 大光圈(最小F数达到2)
- 可旋转液晶屏,相机顶部还具有一个简单的状态显示液晶屏
- 支持RAW格式输出
- 1/1.8 英寸CCD传感器
- 可手动选择光圈或者快门优先
- 手动白平衡
- 内建闪光灯
- 热靴接口,支持外接闪光灯
- 支持USB连接
- 使用CF卡存储
- 支持外接广角和增距镜
- 手动调整曝光
- 部分型号附带红外线遥控器
- 从G3开始内置中性灰滤镜
- 锂离子电池
G7至G11
编辑G7与之前的型号相比有很大的改变:
- 最大光圈由之前型号的2.0变为2.8,增加光学防抖、光学变焦增大至6x,微距模式的对焦距离缩短至1cm,镜头可以缩进机身。
- 由旋转屏改为固定屏。2.5"的固定屏比G6的2.0"旋转屏更大,并且像素数增加了75%。
- G7不支持RAW格式(仅支持JPEG格式)。
- 无红外线遥控器。
- 存储卡由CF卡改为SD卡(SDHC)。
- 使用更小的电池。
- 黑色、更多金属材料的机身。
G7比G系列之前的型号更加小巧、便携,例如G7的厚度为4.25cm,而G6的厚度为7.3cm。
G9重新开始支持RAW格式。其他的改变包括LCD屏幕尺寸更大、更精细,CCD尺寸改为1/1.7"。
G10首度加入28mm广角镜头,光学变焦减至5x,其1,470万有效像素曾经是像素最高的消费型数码相机之一。
G11再度使用旋转屏,有效像素亦降至G7的1,000万,相片噪声亦有所减低。
G1X乃G系列的一个分支,G15弃用旋转屏,并采用跟Powershot S100/110一样的1/1.7" CMOS。
G1 X至G1 X MarkII
编辑G1 X系列定位于比旧有的G系列为比一般类单眼更进一步的专业机种。
G1 X与之前的型号相比有很大的改变:
- 支援无压缩的14位元RAW档案。
- 新一代 DIGIC 5 数位影像处理器。
- 可向左翻转3吋(92.2万点)多角度LCD萤幕及多组控制转盘。
- 双重稳定技术 –结合“智慧影像稳定系统”及“混合型影像稳定技术”。
- 支援多种曝光模式,包括 光圈先决(Av)、快门先决(Tv)以及全手动(M)。
- ND滤镜及电子水平仪功能。
- 每秒4.5张高速连拍模式(最高连续拍摄6张)。
- 高动态范围影像(HDR)拍摄模式
- 手持夜景拍摄模式按下快门时会连续拍摄多张相片,再计算出最少震动及最少噪声的影像,合成一张明亮而低噪声的相片。
- Full HD(1080P)立体声短片 内置动态与Powered IS稳定技术。
- 自动场景侦测技术。
- 眨眼、笑脸及脸孔自拍功能,包括眨眼、笑脸及脸孔自拍功能,自动侦测人物眨眼或微笑一刻。
- 相片版权功能可于相机内直接输入“版权详情”及“摄影师姓名”等资料,自动储存于每张影像之Exif资料内,令相片管理更方便。
- 内置HDMI-mini 输出端子。
G1 X Mark II与 G1 X 型号相比的改变:
- 微距拍摄距离,由20CM缩减为5CM。
- 最大光圈回复到G6时代的F/2.0 。
- G1X Mark II在广角端的自动对焦时间仅0.22秒,较前一代机种缩短了42%的自动对焦时间。
- 对焦框数量由前一代的9点提升至31点
- 新一代 DIGIC 6 数位影像处理器。
- 每秒连拍速度由4.5张提升到5.2张。
- 拥有连续转环及逐级转环两种控制环,根据需要能够指定快门先决、光圈先决、曝光补偿、白平衡修正等常用功能,追求直觉式的操控感。
- 热靴内建电子扈,可外接视野率100%的电子观景器(EVF-DC1)。
- 触控萤幕由左翻转改为上掀式触控萤幕。
- 新增了拍摄星空背景下的美丽人像功能,在开启闪光灯拍摄后,相机还会在关闭闪光灯的状态下拍摄两张影像,然后将三张影像合成为一张,完成美丽的星空人像照片。
- 五轴动态防震稳定技术,影像稳定不失真。
- 支援MP4档案,快速分享感动瞬间。
- 首次支援支援UHS-I规格的SD记忆卡。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佳能發佈PowerShot系列新機型 PowerShot G15, S110, SX50 HS. 佳能(中国)网站. [201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