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西(1869年1月19日—1960年5月23日),名贞瑞,号潜斋,中国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先驱、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渣江镇(今衡阳市西渡区三湖镇兴隆村)人。早年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讨袁护国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救亡等。建国后当选为湖南省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参政议政,为新中国建设倾情出力。

人物简介

编辑

光绪十六年(1890)乡试授廪贡生,1903年考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成为书画大师李瑞清学生。宣统元年(1909)留学日本,结识黄兴、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1年底随孙中山回国,历任甘肃临时军政府教育司司长兼军政府秘书长、《真共和报》(《启明日报》)总编辑、孙中山大元帅府咨议、广东惠阳县县长、衡阳市宁远县县长、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顾问北伐第二军政治顾问、浙江省政府顾问等职。1936年,回归故里从事教育,先后在衡阳省立高中、省立衡阳女中、衡阳市二中、衡山南华中学等校任教。曾与段家谦等十二子首创“湘东诗社”,蜚声一时。1952年经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批示,受聘为衡阳县志编撰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夏被聘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湖南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和衡阳县政协委员,1953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4年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0年5月23日在衡阳市石鼓区去世,享年91岁,丧事由省政府出资操办。平生推崇船山学术思想,著有《王夫之学术之探论》、《船山祠堂》,《坟墓沿革》。擅长诗文,撰有《潜斋文集》六卷、《诗存六卷》、《随笔》二卷、《大学新义》一卷等著述,可惜于文革散失。1999年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编印《风范长存》专集,对其诞辰130周年表示缅怀与崇敬。

陈墨西其人属政界、亦属文学界,为人廉洁正直、不事权贵、乐善好施。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人物生平

编辑

1869年1月19日,陈墨西出生于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渣江镇(今衡阳市西渡区三湖镇兴隆村)。

1890年,乡试授廪贡生。

1903年,考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成为书画大师李瑞清学生。

1909年,东渡留学日本,结识黄兴,在东京由黄兴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深得孙中山赏识,关系甚密,成为同盟会积极分子。

1911年,陈墨西回国赴甘肃兰州,参加领导辛亥革命反清起义,任甘肃军政府教育司司长兼军政府秘书长。1914年,与革命党人黄戍领导了甘肃的讨袁战争。

1915年,回家乡衡阳,在湖南南路师范学堂(今衡阳师范学院)任讲习,兼任《真共和报》(又名《启明日报》)总编辑。

1916年底,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陈墨西与黄戍一起南下广州,任职于中华民国军政府。

1917年,陈墨西与曾熙、黄嘉禾、谢彬等衡阳名人扩建衡阳市图书馆。

1920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咨议兼政治参议官,参与孙中山身边的机要文案工作。惊闻老师李瑞清病故于南京,不胜悲伤,特发唁电,汇四十银洋至南京旧日同学伏子明处,托其转交恩师家属。

1923年,二度随孙中山北伐至粤北韶关,与湘籍军政大员谭延闿、鲁涤平、程潜等人交往甚多。

1924年,随孙中山赴北平。

1925年,孙中山病逝,陈墨西重返广州。中央政治讲习班开办,共有学员800余人。陈墨西结识了政讲班学生黄克诚(衡阳道永兴县人,毕业于衡阳湖南三师),结为忘年交,结伴同游白云山、越秀山。

1925年10月,率部参加第一次东征,收复惠阳,为被任命为广东惠阳县县长。

1926年,北伐军兴,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顾问兼北伐第二军政治顾问,参与军机筹划。吴佩孚败退后,出任衡阳道宁远县县长。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共分裂,借口“家母过世,回家乡守孝”脱离了军政界,再度赴北平,任教辅仁大学。

1928年底,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拟安排陈墨西任教育部督学、司长,陈墨西却不愿做高官,愿当个教师,为国家培育人才,于是在中央政治大学、中央女子法政讲习所执教国文。

1932年秋,陈墨西应浙江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之邀赴杭州任浙江省政府顾问、参议。

1936年,浙江省政府主席鲁涤平病故,回归家乡衡阳,从事教育,先后在衡阳省立高中、省立衡阳女中、衡阳市第二中学、衡山南华中学等校任教。与段家谦等十二子首创“湘东诗社”,蜚声一时。

1942年1月,儿子陈致平、孙女琼瑶一家辗转数省回到了衡阳渣江兰芝堂,与陈墨西团聚。

1949年,陈墨西任衡阳县清算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2年,经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批示,受聘为衡阳县志编撰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夏被聘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湖南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和衡阳县政协委员。

1953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亲赴湘西草堂、王夫之墓等地,写出三万多字的《王船山故居和坟墓》考察报告和读书笔记。

1954年,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60年5月23日,在家乡衡阳市去世,享年91岁,丧事由省政府出资操办。

1989年5月7日,琼瑶偕丈夫平鑫涛返回家乡扫墓祭祖,在修整一新的祖父陈墨西墓道前行三跪九叩之大礼,轰动家乡。

1999年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编印《风范长存》专集,对其诞辰130周年表示缅怀与崇敬。

直系亲属

编辑

父亲:陈维之,清朝进士,同治年间任江西省九江知府,思想较开明进步,病故于任上。

长子:陈道,字菊池,国民政府海军上校,1908年生,1949年去台湾,1980年病逝于台北。

次子:陈致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中国通史》等著作600多万字。1909年出生,1933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并在北平两吉女中、辅仁、崇德等中学执教。1936年陈致平和袁行恕在北平结婚。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论沦陷,迁居成都。1938年,任光华大学附中训导主任,并在光华大学和华西大学附中任教。1942年回衡阳。1946年底,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1949年同济大学首批迁台,陈携全家随迁。到台湾后,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并兼任台湾辅仁大学教授。

儿媳:袁行恕,1916年生,祖籍江苏武进,是中国交通银行第一任行长袁励衡三女儿(母亲张仲芬)。曾在辅仁大学主攻国语,兼修历史。1938年4月20日产下孪生双胞胎,与陈致平结缘于北京两吉女中,因此给女儿取学名陈喆,儿子取名陈珏。1940年8月13日,生下小儿子陈兆胜。1942年回衡阳,在南华中学教国文。1946年2月生下小女儿陈锦春。1948年,在衡阳市新民中学(衡阳县第六中学)任教。1949年,任台北市立建国中学国文教师。

孙女:陈喆(笔名琼瑶),中国当代最著名的言情小说家,1938年4月20日生,1942年随父母离开成都,回到家乡衡阳渣江兰芝堂,与祖父陈墨西团聚。1946年,琼瑶入衡阳市刚直小学读书,同年底转入上海同济大学附小。1948年上海物价飞涨,陈致平送妻子袁行恕和四个孩子回衡阳。琼瑶再次进入衡阳市刚直小学继续念书,与祖父陈墨西住衡阳市陕西巷怡园。1949年春,陈致平携妻儿离开衡阳,乘火车到广州,乘船到台湾。秋季,进入台北师范大学附小读六年级。1950年,考进台北第一女中。在家庭环境的教养下,琼瑶从小就和文学结下了疑惑之缘,九岁时,也就是1947年在上海《大公报》公布其第一篇小说《不幸的小青》。对于乐群。到后,她用本身奇特的视角和厚实的感,编织了一个个绚丽多彩,令肝肠寸断的世界。代表作品有《几度斜阳红》、《窗外》、《点燃吧!火鸟》、《白狐》,《我是一片云》、《心有千千结》、《还珠格格》等。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连结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