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 156

(重定向自Fi-156

Fi 156 “鹳” Fieseler Fi 156 "Storch")是二战期间德国的轻型联络观测机,由格哈德‧费斯勒制造厂设计制造。此型飞机堪称为空气动力学的奇迹,除了具有极其优异的短场起降功能,极低的失速速度仅时速约51公里,对于乘员的安全性提供很大的助益。

费斯勒 Fi 156 “鹳”
类型 侦查通讯
制造商 格哈德‧费斯勒制造厂, 莫拉纳-索尔尼埃
首飞 1936年五月
起役日期 1937
退役日期 德国:1945
 法国:1970
主要用户 纳粹德国空军
法国陆军轻航空队英语French Army Light Aviation
法国空军
生产年份 1937年-1949年
制造数量 2867 架

此机的操控性能获得飞行员的一致赞许,其平均寿命为著名战机Bf 109的10倍,二战期间几乎在所有德军前线都有它的踪影。

开发、历史和发展

编辑
 
飞行中的鹳式

1935年德国帝国航空部(RLM)向多所航空工业公司提出一个新的招标计划,要求设计一种适用于联络通讯,军队合作和医疗救援的飞机。格哈德‧费斯勒制造厂的总设计师赖因霍尔德是和技术总监埃里希的设想具有当时最优秀的短距起降性能,最终短脱颖而出。

此机具有陆基飞机罕见的主翼收折功能,主翼可自翼根处向后沿着机身向后方收起,所以甚至可以装置在车辆后面,慢慢拖行。主起落架很长,包含压缩约450毫米(18英寸)的弹簧减震器。在飞行时起落架不能收回,机翼长而大,看起来像一只大,所以有大鸟这个昵称。由于能够以极低的速度降落而不会导致失速,看起来几乎有垂直降落的感觉。

Fi-156总共有五架原型机,第二架V-2(D-IGLI)首先完成,1936年被送到Rechlin进行测试,成功的测试结果带来更多新原型机订单。但此同时,帝国航空部对德国飞机工业发布了以Fi156为基础的新规格。

有三个公司对新规格提出产品,但并没有能超越Fi156的设计。梅塞施密特 Bf 163英语Messerschmitt Bf 163与Fi 156类似,但直到1938年才试飞,交货太迟。福克-沃尔夫Fw 186的设计极为另类,被认为应付战场韧性不足。Siebel的Si 201英语Siebel Si 201的螺旋桨位于座舱后方,并非传统设计,虽然可以接受,但短场起降能力不如Fi 156。

编号v-3及V-5的两架Fi 156原型机装有军用设备,编号V-4的原型机在1937年装有雪橇。在此之前总共完成10架 A-0 预产机。新飞机在1937年8月1日苏黎世的第四届国际航空展第一次公开展示,其短场起降能力让观众即为讶异。

V-2原型机展示了极其优异的性能,测试过程中在1240公斤的总重下,还能在时速51公里的时速下控制飞机。只要约时速13公里的逆风,它就可以在50米的距离内起飞,降落也只需要不到18米的距离,这个距离只比它的宽度多一点点。最短的降落距离纪录仅有5米,降落时逆风比较大,地面经过整理。

 
1944年,在德俄交战的东战线中,Fi 156 正用于运送伤患。

最早的Fi 156 A-0于1938年完成,之后建造了少量的 B-0 及 B-1民用版本,及大量的军用版本C-0(试产型)、C-1(联络机)、C-2(侦察机)。Fi 156C配备有一具MG 157.92mm机枪,做为防御武器,以及 阿格斯 As 10C英语Argus As 10C引擎。C-3则配有改进的 10P 引擎。后续的 C-5则可以携带三枚50磅炸弹,或150磅地雷,或副油箱使航程扩展到1010公里。D-0和有加大座舱的D-1版,可以做为伤患运输之用。此外有个修改起落架使飞机可以降落在沼泽区的Fi 156 E-0,以及衍生的 Fi 256将乘员扩充到5名。

特征

编辑
 
Fiesler公司展示飞机编号D-IKVN的 Fi 156。此机横跨主翼的固定式前缘缝翼在图中清晰可见。

此机装有几乎与翼展同宽的固定式前缘缝翼,静态平衡副翼、以及大型襟翼,这些特征赋予此机极佳的低速操控能力与短场起降能力。机翼可以向后折90度,以便公路运输;大型、全罩式的座舱则提供绝佳视野。

此机兼具空中指挥侦察、连络、著弹点观测等多用途,并由于其极优异的短场起降性能可于未修筑跑道之一般地面进行很短距离即可起降,实际上只需要网球场大小的场地即可起飞,所以Fi-156几乎能适应战场上大部分的地形,也因此在二战期间德军的各个战线几乎都能见到其身影。此机对德军指挥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指挥官可乘此机飞赴前线与部队保持联系,并作出适切的判断,例如隆美尔将军在非洲战场上就经常使用鹳式到坦克部队中指挥。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军队,如法军,都只能在后方进行指挥而无法掌握战况。各师指挥部都有一定数量的鹳式,在战役进行之前,各将领会乘鹳式集合,制定作战计划。

此机由格哈德‧费斯勒制造厂以及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埃等企业制造,曾在捷克、法国、罗马尼亚等地生产,于二战期间约生产了2,800多架。法国在战后仍持续生产,日本也仿制出三式指挥连络机。由于此机性能实在是非常杰出,各衍生机种在50年代进入私人市场,经常用于在空中表演及私人旅游中。

特殊飞行任务

编辑
 
德军利用Fi 156优异的短场起降功能,在位于山顶的格兰萨所山顶旅馆,将墨索里尼救出来

Fi 156的设计使它可以极低50公里时速飞行,因此起降所需的跑道长度可以大幅缩减。

鹳式最富传奇性的事迹,是在1943年9月12日的橡树行动中,曾经飞行起降于高难度的在意大利大萨索峰帝王台山区,解救了被废黜的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墨索里尼乘坐一架降落在陡峭山坡地的鹳式机,逃离格兰萨所山顶旅馆

 
位于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中的 Fi-156,该机涂装为瑞士陆军标志

此外,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11月19日,一架美军所属的C-53运输机于瑞士坠毁,美军尝试拯救机上11名生还人员的努力均告失败,最后是瑞士空军的Fi 156飞机飞行了五晚,失事飞机成员全数救回,包括两名将军。此型飞机在瑞士空军服役直到1963年才退役。

制造

编辑

1942 年以前,德国境内的 Fiesler 公司是此型飞机唯一供应商,但由于战争需求,Fiesler于德国的生产线改为制造战斗用途的其它航空器,此型飞机的生产改到其它被占领国。曾生产的国家包括捷克法国罗马尼亚苏联

法国

编辑
 
二战后由法国生产的MS.505

二战时由法国生产的Fi 156在二战后改称MS.500,其中在二战后生产的被改为使用风冷式星形发动机并改名为MS.505。

二战后重返中南半岛的法军也有使用MS.500和MS.505 ,以至后来南越空军和柬埔寨空军也使用法军留下来的MS.500和MS.505。

苏联

编辑
 
俄国版的 Fi 156,由俄国安托诺夫复制的OKA-38(1940)

前苏联自1940年起于立陶宛的 ANBO 开始无授权的仿制 Fi 156,即安托诺夫OKA-38。此机搭载法制 Renault-MV-6 引擎,此前该厂有自行生产的侦察机,但后来决定仿制 Fi 156。该工厂于1941年6月被德军炸毁,自此未曾复工。

日本

编辑
 
日本三式指挥连络机三视图

日本仿制的Fi 156被称为三式指挥连络机,编号“Ki-76”,由日本国际航空工业生产,改用日本人惯用的风冷星形发动机以至其外貌和法国MS.505很相似,使用者是日本陆军航空队,除了作为本职指挥联络之外,还被部署在陆军的航空母舰(相等于现在的两栖攻击舰秋津丸山汐丸(原本构想,因为山汐丸未能在二次大战当中投入实战),作为舰载反潜机,这是因为三式指挥连络机也俱有短距离升降的能力。

使用国家

编辑
 
前南斯拉夫空军的鹳式
 
西班牙空军的鹳式

性能诸元

编辑
 
鹳式三视图

Fi 156C-2

  • 引擎: Argus As 10C-3 八汽缸直列式气冷引擎
  • 马力: 240 hp
  • 重量:930 kg
  • 全长:9.9 m
  • 全宽:14.25 m
  • 全高:3.05 m
  • 翼面积:26.0 m^2
  • 续航距离:470 km
  • 最大速度:175 km/h(海平面高度)
  • 巡航速度: 129 km/h 或 149 km/h (3280英尺高度)
  • 爬升速度: 276 m/min
  • 升限:4600m
  • 乘员: 3~4人
  • 武装:7.9mm MG15 旋转机枪一挺位于座舱后方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

编辑
  • 世界战车博物馆图鉴ISBN 978-986-6326-29-5 p43~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