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药用植物/精选条目/6

生姜 编辑

 
生姜的外观

生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Zingiber officinale)的新鲜根茎[1][2],别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3]。姜的根茎(干姜)、栓皮(姜皮)、叶(姜叶)均可入药。生姜在中医药学里具有发散、止呕、止咳等功效。 药用生姜的外观呈扁平不规则块状,并有枝状分枝,各柱顶端有茎痕或芽,呈黄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光泽,具浅棕色环节,质脆,折断后有汁液渗出,断面呈浅黄色,有明显环纹,气味芳香独特,入口辛辣,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4]


药用历史 编辑

生姜作为药用有数千年历史[5]。在《神农本草经》之前,医学家对生姜干姜混淆不清,混称为干姜。

汉朝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生姜是治疗阳虚的真武汤当中的其中一味药材,另外还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病的说法[6]

李时珍曾经这样赞颂生姜的作用:“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料、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凡早行山,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气。”[7]

唐朝的中医学家将生姜列为“中品药”[8]

有史籍记载,明朝万历初年明军为镇压都掌蛮而购买“生姜十万斤”作防暑药用[9]郑和下西洋时亦曾携同生姜等药材[10]

南北朝时已有波斯语sanka,译自汉语生姜,表明生姜至少在南北朝时已为伊朗医学界所采用[11]

性味归经 编辑

生姜性微温,味辛[12],入肺、胃、脾经[13]

主治功效 编辑

发散风寒: 生姜发汗之力甚强,《本草纲目》谓:“生用发散,熟用和中”[14],用于感冒风寒表实症,常配其他解表药同用,可增强发汗作用,如荆防败毒散[15]。如患轻微感冒,可单用生姜煎汤加红糖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生姜亦可用作预防感冒。

温中止呕: 《药性论》谓生姜“止呕吐不下食”[16]。生姜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用于风寒呕吐,常与半夏同用,如小半夏汤[17]。由于生姜止呕之力较强,亦可配竹茹黄连用于热症呕吐者,亦可单独应用。

温肺止咳: 《药品化义》称生姜“通窍利肺气,宁咳嗽”。生姜辛温入肺经,因而能温肺散寒而止咳嗽,味辣能行水汽而化痰饮,用于风寒咳嗽及肺寒痰饮咳嗽,常配半夏陈皮北杏仁等药,但生姜治肺寒咳嗽的功效逊于干姜[3]

其他功效 编辑

生姜温能卫阳,与养营阴的大枣同用能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表虚自汗之症,如桂枝汤。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煮食鱼蟹海鲜可加入生姜同煮,有散寒气和解腥味的作用。

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服用,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服生姜汁亦能解[18]

姜皮利水消肿,治小便不利,水肿。

使用注意 编辑

阴虚内热及实热症忌用。《本草纲目》曰:“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李时珍说长期服食生姜有损视力,并会诱发毒疮并发[19]。《本草经疏》又说:“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韭忌之。”一再说明长期服用生姜对眼睛会造成损害。

另外,“内热阴虚,目赤喉患,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喘,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不宜服用生姜[20]

  1. ^ V A Parthasarathy,K Kandiannan,Dr V Srinivasan. Organic Spices. New India Publishing. 2008年: 第382页. ISBN 8189422847 (英语). 
  2. ^ 许健鹏; 高文柱. 《中國傳統康復治療學》. 华夏出版社. 2005年: 第143页. ISBN 7508037197 (中文(简体)). 
  3. ^ 3.0 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生薑.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 ISBN 7532351068 (中文(简体)). 
  4. ^ 江苏新医学院. 生薑. 《中藥大辭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7年. ISBN 7532332942 (中文(简体)). 
  5.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外經貿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0年: 第28页. ISBN 7-5058-2218-7 (中文(简体)). 
  6. ^ 林苛步. 《滿漢全席記略》.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5年: 第110页. ISBN 9787313015082 (中文(简体)). 
  7. ^ 陈贵廷; 李时珍. 《本草綱目通釋》. 学苑出版社. 1992年: 第1338页. ISBN 7507704645 (中文(简体)). 
  8. ^ Edward H. Schafer; 吴玉贵. 《唐代的外來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 第390页. ISBN 7561332572 (中文(简体)). 
  9. ^ 刘复生. 《僰國與瀘夷: 民族遷徙、衝突與融合》. 巴蜀书社. 2000年: 第45页. ISBN 7805239681 (中文(简体)). 
  10. ^ 中华医学会. 《中華醫史雜誌》. 中华医学会. 1996年: 第106页 (中文(简体)). 
  11. ^ 沈福伟; 姜义华. 《中國與西亞非洲文化交流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 第131页. ISBN 7-208-02348-4 (中文(简体)). 
  12. ^ 陶弘景,《名医别录》
  13. ^ 李中梓. 《雷公炮制药性解》.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年. ISBN 7800898245 (中文(简体)). 
  14. ^ 王振国. 《本草綱目附方現代硏究全集》. 济南出版社. 1998年: 第113页. ISBN 7806293310 (中文(简体)). 
  15. ^ 广东中医学院. 《中醫方葯學》.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3年: 第108页. ISBN 9787801947567 (中文(简体)). 
  16. ^ 王振国. 《本草綱目附方現代硏究全集》. 济南出版社. 1998年: 第298页. ISBN 7806293310 (中文(简体)). 
  17. ^ 张瑞芳. 《青主女科》. TelliGreen. : 第247页. ISBN 9578858396 (中文(简体)). 
  18.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中國藥典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9. ^ 卢光明; 马继兴; 朱文锋. 《中華醫書集成》.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年: 第1232页. ISBN 7-80013-837-2 (中文(简体)). 
  20. ^ 王士雄; 聂伯纯等. 《隨息居飲食譜》.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年. ISBN 7530833332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