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状态拉丁语status quo ante bellum 或简写为status quo ante)是国际法中的一个术语,指一场战争发生前交战各方的势力状态。该术语经常被用在停战协议的制定上,即交战各方分别退回至战争开始前的位置并重新建立战争前的体系,保证没有一方因战争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利或受损。

与之相对的还有国际法中的“保持占有”原则,主张交战各方分别保有各自在战争结束时的局面,则一方可能会因此得利,而另一方受到损失。

实际应用 编辑

1812年战争便是一场以“战前状态”结束的军事冲突。在和谈时,处于攻势并已经占领了缅因州东部部分土地的英方原本提议“保持占有”并且在美国中西部建立独立的印第安人政权作为缓冲区,美方则要求英方交出上加拿大的部分领土。[1] 但是随着英军在尚普兰湖战役中失利,加之英国政府中反战势力的压力,最终1814年的《根特条约》采取回归“战前状态”,英美两军分别退至战前位置,恢复战前美加边境,双方均未获得或损失任何领土。

1815年拿破仑一世滑铁卢之役战败后,维也纳会议决定恢复法国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欧洲领土,即波旁王朝时的领土,以维持法国在欧洲的军事平衡。

1953年的朝鲜战争最终也以“战前状态”结束,虽然接近三八线,但边界有所转移,双方建立非军事区,维持至今。

1980年至1988年的两伊战争最终也以交战双方平手,恢复“战前状态”结束。伊拉克伊朗在相互妥协后都将军队后撤至1975年《阿尔及尔宣言》规定的分界线上。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reaty of Ghent: War of 1812. PBS. [January 28,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