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南京话

Jack No1在话题“笑喷了”中的最新留言:12年前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重定向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南京专题 (获评重定向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南京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市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重定向级重定向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重定向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重定向已评为中重要度

User:柳漫补充条目南京话中拼音系统来源资讯

编辑

尤其是韵母拼写方法的。目前似乎没有确定的南京话拼音方案。加两点表示英语bed的e的读音的方法有很大原创嫌疑。
另,用统一的韵母来呼读声母更容易使人明了声母的本质。
粤语之所以选用巴葩麻花等作为声母例字是因为粤语所有声母都能与/a/相拼,而南京话“日”的声母不能和“阿”的韵母相拼。
再者是IPA来源不明。就《南京方言志》与《南京音系》上的都还有区别,而这里没有指明方案来源,更无论新旧派发音。
--匿名 2009年10月19日 (一) (UTC)

ä[ɛ]和ü[y]都是德语标法,这套标记只是为了大体对映汉语拼音,同时突出和普通话发音的差异,(如同用ao韵,但是北京话[au],南京话[ɔ];又如北京话ai[ai]韵(例字:白)和ê[ɛ]韵(例字:界)都对映于南京话ä[ɛ]),但这套标记不可当作确定的公认的南京话拼音。

南京话的zh、ch、sh只能和[ʅ]拼,“商”的声母是s,不是sh,和“三”同音。所以声母表不可能统一韵母。目前该表除了zh、ch、sh、r,其他都用a做韵母。标记南京音时,一定要忘记普通话的影响,不能采取30岁以下的南普口音。所以没采纳拿受普通话影响的[ɤ]韵,如“德”以dä[tɛ]为准,而不是[tɤ],“河”以ho[xo]为准,而不是[xɤ]。

--217.6.224.12 (留言) 2009年10月19日 (一) 11:16 (UTC)回复

普通话的ao的IPA记作/ɑʊ/,各老派音系书上“尖”似乎无介音/i/。

但我的拙见确实站不住脚--有一个硬伤是我根本还不会说南京话,没有亲身体验却还奢望发言权。
那个“商”字我只是查了上面说的两本调查老派口音的书,结果都是sh。听说年轻人新派会区分普通话an、ang对应的字。
我是四川人,我看两本语音志,都发现古入声字在成都话南京话的归派几乎很一致。
有无可能制定一个表,把新旧的特点都体现出来(类似有说法是广韵不只依据一种口音)?
另,关于连读变调的规则以及一些阴声韵的动程,看各种资料,众说纷纭,因为没接触过南京话,所以还不敢改,期盼你的完善。
最后跑题:阁下有qq的话我想找你学南京话。
--匿名 2009年10月20日 (二) (UTC)

90岁以上老老派音系“尖”的确无介音/i/,而更接近/tsẽ/,主文用[]标国际音标,表示宽式。
据说超老老派的确分平翘舌,不过今天市区已经绝迹,雨花台区的一些农村能分平翘,我一度还以为是受普通话影响的新派。年轻人分an、ang肯定是受普通话影响的新派。江淮官话的特征就是中古-m、-n、-ng一律都变成鼻化元音,是不应该分的。
古入声肯定保留在南京话中,不可能像成都话那样归为阳平。除非都是受普通话影响的归派,如“北”都归入上声。
我只尽可能准确的标注大力推普前的最后的一个老派音系。这个音系虽然受了苏北话、北吴等影响,不过毕竟是自由交融、互相影响而形成的,而且也是大部分南京成年人的口音。推普之后的新派音系完全是单方面接受普通话的影响,而没有反影响,不算自然平等交流下形成的南京话,这种音系按势再发展几十年也就等同于普通话音系了,所以没必要记录在维基百科中。
qq:1012571029--柳漫 (留言) 2009年10月20日 (二) 20:38 (UTC)回复
南京话里有的人确实本来就分平舌和翘舌,不是受普通话影响,但是两者发音的位置比较近。入声肯定是有的。两位能否根据参考文献写一段比较短的综述作为这个条目的导论,同时放到南京市的方言一节?谢谢。--Gilgalad 2009年12月1日 (二) 16:25 (UTC)回复

有什么证据?

编辑

“日本江户时代传入的汉语“唐话”﹐六朝时代传入日本的“吴音”,即是南京口音。在历代少数民族占领华夏之地建立的政权被推翻之后,南京音都被奉为国音而用以复原正音,“唐话”﹑“官话”也是明清南京话的专称。”
有什么证据?
--Edward Wong 12:16 2005年10月7日 (UTC)

日本江户时代传入的汉语“唐话”﹐肯定是南京官话。明朝推翻蒙元统治后,“壹以中原雅音为正”,实际上明朝官话就采用南京话作为标准。到清朝末年南京话都有很大的影响。日本是在1876年才将所教授的中国话从南京官话改为北京官话的。这里的“唐话”﹐并不是指唐朝的话,而是指华语标准音,就像唐人街是指华人街一样。至于唐朝的话,那时沿袭隋朝,隋朝汉语标准音是以南朝金陵音和北朝洛阳音统合而成。六朝时代传入日本的汉语,标准音是金陵士音,金陵音称“吴音”以区别于当时的洛阳音。实际上,金陵音是东晋时洛阳音南迁和南京本地吴语融合形成的。-风中云 05:24 2007年4月2日 (UTC)
<中华民族的遗憾>中的这一段话,应该大致符合事实:[东汉末年﹐匈奴﹑鲜卑等北方民族在晋室内乱之机攻陷洛阳﹐造成永嘉之乱。 “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中原汉人向潮水般越淮渡江﹐相继南渡人口约为90万﹐其中侨寓今江苏和安徽境内的占南渡人口一半。东晋建都建康(南京)﹐建康盛行“洛生咏”﹐在江淮一带设置侨州﹐洛音流播于江淮。官吏对士人说洛语﹐对庶人用吴语。到了刘宋时期﹐洛语在江南上流社会已经普及。人口与文化的交融﹐导致了吴越语的汉语化或汉语的吴越化局面的出现。“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中原汉语 “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为秦汉以来中原语言之一大巨变。经过宋齐梁陈﹐源于中原而兴于江东的江南文化日益成熟﹐形成了源于中原洛阳而在江东建康有所发展的新的主导语言的基础音系──中古金陵语音系统。隋初统一中国﹐遂有长安论韵。汉化鲜卑人陆法言编撰《切韵》﹐以维护金陵﹑洛下之正音余绪。所谓“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金陵为南而洛阳为北﹔金陵为今而洛阳为古。日本“吴音”﹐就是奈良时代到7世纪输入的六朝语音。]
不过,有些评论有点不准确,比如说“洛语南下江南导致了吴越语的汉语化或汉语的吴越化”,实际上当时的吴越语本身就是汉语,可能不少是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传来的汉语古音,其中相当部分是战国时期通过楚国的途径传到吴越。“金陵为今而洛阳为古”也不准确,金陵的洛阳音虽然有吴化,但是邺下洛阳音在北朝也有胡化。总的来说,金陵士族和洛阳汉人庶民的话,更接近于汉代的洛阳音。不过,洛阳士庶语音没有多少差别。-风中云 05:27 2007年4月2日 (UTC)

“南京方言字”的参考来源

编辑

请给出这一节的参考文献,否则属于WP:原创研究。--Gilgalad 2011年10月30日 (日) 00:26 (UTC)回复

南京话数词shi5,入声。一南京人说写作“十”。你要求给出参考文献。他给你新华字典“十”shi2。你说他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因为新华字典只记录普通话,而且明明是第二声阴平。有这么较真的?--柳漫 (留言) 2011年10月31日 (一) 08:02 (UTC)回复
维基百科又不是论坛,当然要较真的。--Gilgalad 2011年11月3日 (四) 16:12 (UTC)回复

南京方言字

编辑
以下内容移动自User talk:柳漫

请添加这些方言字的文献出处,谢谢。--Gilgalad 2011年10月30日 (日) 22:12 (UTC)回复

已给出古代字典的出处。--柳漫 (留言) 2011年10月30日 (日) 22:28 (UTC)回复
我指的是把南京话方言和这些字联系起来的文献,而不是解释字义的文献。我看到你在北大中文论坛也有关于南京方言字的主题帖,我是否可以认为南京话条目中关于方言字的内容是你自己的研究成果?--Gilgalad 2011年10月31日 (一) 01:04 (UTC)回复
可以吧。既然任何人可以把新华字典的“十”shi2和南京口语数词shi5联系起来,而不用“时”shi2。那么用古字典的字联系南京口语词也是正常的而且更准确。--柳漫 (留言) 2011年10月31日 (一) 07:42 (UTC)回复
话不能这么说。我可以在《南京方言志》等文献里找到把“十”标为南京话数词shï5的出处,但是你能给出“任何”一部文献把“黐”标记为南京话的动词chï1吗?(顺便说,南京话chï1的意思是滑而不是粘。)如果有这样的文献,就需要标上这个出处。请仔细理解WP:原创研究WP:可靠来源中的规定。--Gilgalad 2011年10月31日 (一) 13:38 (UTC)回复
“十”的例子不算典型,毕竟确有《南京方言志》,但是那些没有方言志的小地方,当地人都不知道怎么写那个比九大一个的、读成入声的那个数字了?因为新华字典、古字典都不算他们的可信来源?那么南京人说牛jo5、墙jo5,的确也无字可写了。因为“角”普通话字典只记录为jiao3、jue2等音。南京方言志偏偏只记录了老老派的go5(南京方言志: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4192477.html ,南京方言词典: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379180.html )。那么南京人写“牛角”jo5、“墙角”jo5,都算无可信来源了?
毕竟我还给出了字典的来源。吴语字四川方言字没给出任何字典做为来源,四川方言字那条目自己也承认“四川方言字部分为采用形声、会意等手段创造的新造字,…… 四川话使用者很多都只会口讲,而不会书写,或因其输入电脑、书写麻烦而改用借音字。”--柳漫 (留言) 2011年10月31日 (一) 14:41 (UTC)回复
既然你坚持,那我把这个讨论搬到条目讨论页。请你把可以找到出处的都标上参考来源,否则这个条目只能是你个人原创研究的汇总而不是真正的百科条目。--Gilgalad 2011年11月3日 (四) 16:12 (UTC)回复
以上内容移动自User talk:柳漫

笑喷了

编辑

我从出生起在南京住了十几年,一点也没发现南京话有“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有来源么?--Jack No1 2012年10月17日 (三) 05:50 (UTC)回复

返回到“南京话”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