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奥古斯都

Xujinhai0在话题“英文版部分译文”中的最新留言:5年前
基础条目 奥古斯都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的基础条目。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政治专题 (获评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政治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政治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传记专题 (获评丙级极高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欧洲历史专题 (获评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欧洲历史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欧洲历史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译者赘言

编辑

本条目译自英文版的Caesar Augustus,中文版已有屋大维的条目,但是内容完全不同,无法作出重新定向。因此采取并存不悖的方法,任由读者选择。我们采用Double Translation的译法,因此会产生与传统中文语法与结构不同的文体;翻译可以考验中文的弹性与容受力,可以壮大中文的生命,是非常重要与严肃的工作,请各位先进不吝指正。 --李学忠& 林秀英 |一寸铁工作室 13:41 2005年5月16日 (UTC)

您可以在翻译时把英文内容和中文版内容糅合在一起,但是分立两个是不可取的,也是维基百科不赞成的。如此一来,任何人都可以把某一个条目换个名字自己写一个,这也失去了wiki的基本精神之一——互相协作--百無一用是書生 () 13:52 2005年5月16日 (UTC)

这篇文章是从世界上下五千年copy过来的,没有经过任何修改。

立此存照

编辑

这篇文章绝大部分是融合自我们夫妇李学忠&林秀英所翻译的凯撒·奥古斯都,绝对不是Copy来的,若有任何疑问,请点击我们的网页,就可以知道这件事情来龙去脉的真相。 --李学忠& 林秀英 |一寸铁工作室 15:00 2005年5月23日 (UTC)

上面这个说的是你们修改前的版本,所以不要紧张。--用心阁(对话页)Wikimania 2005! 15:16 2005年5月23日 (UTC)

关于翻译

编辑

感觉翻译后的中文很有语法上的问题。我斗胆试着修改一下。--Hamham 13:47 2005年5月24日 (UTC)

我觉得,在这篇文章的语法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是否应该先恢复到原先的版本。不客气地说,现在的版本几乎不能算是中文,只是一堆汉字的排列组合。--Hamham 14:02 2005年5月24日 (UTC)

上面的语气重了点,还望原作者海涵。--Hamham 14:34 2005年5月24日 (UTC)

说实话,看英文都比看这个条目顺的多。想修改一下都无从下手,根本看不通……--Alexcn 09:58 2005年7月3日 (UTC)

我在据英语重写写Adrianus innocens

屋大维 → 奥古斯都

编辑

尚未有共识,需继续讨论。—Alberth2-汪汪 2009年6月6日 (六) 13:10 (UTC)回复
尚未有共识?!我列了一大堆书,抵不上一句脱离事实的“中文文献上大多称其为屋大维”?管理员您看过我列出的书目么?——苏州宇文宙武之太阳殿 ♨迎仙宫 ★尚书省 2009年6月7日 (日) 13:13 (UTC)回复
辛苦了,能列出这么多书确实很不简单,但是......要能成功说服他人才是重点(不包括我,多数的移动请求中,我都是不持任何意见的)。—Alberth2-汪汪 2009年6月7日 (日) 14:19 (UTC)回复

 未完成:参考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存档/2009年7月#奥古斯都vs屋大维之讨论,共识为维持“屋大维之名称。—Alberth2-汪汪 2009年7月6日 (一) 02:42 (UTC)回复

奥古斯都 (称号)奥古斯都

编辑

我对屋大维移动到奥古斯都的看法

编辑

基本上还是保存屋大维的条目名称,因为奥古斯都在屋大维之后已经成为罗马皇帝使用的名衔,好比秦始皇使用皇帝一词,不能说皇帝等同秦始皇那是不可以的概念。 因此屋大维是第一个被尊称奥古斯都的罗马人,但是奥古斯都不等同完全指称屋大维。 历史的概念要清晰才行,维基百科现在对广大群众影响性很大,在编辑条目与命名都是要严谨一些。 —汉唐风华 2009年6月9日 (二) 12:26 (UTC)回复

从英文和意大利文的条目都将屋大维称作为奥古斯都,en:List of Roman Emperors也将屋大维唤作奥古斯都;往后的罗马皇帝虽仍习用奥古斯都的称号,但其名并不称为奥古斯都。也许对欧美人而言Augustus就是Octavian的“名讳”,而其他罗马皇帝只是使用Augustus这一个“称号”?
另,在本条目中不断交错使用屋大维与奥古斯都两个名称,是否应将这两个名谓的使用时机统一?在英文维基百科中,Octavian直到统治罗马并受封为Augustus以后,条目才开始使用Augustus这个称呼。我认为这样的使用方式较符合时间顺序,对于阅览条目的人也较容易清楚屋大维与奥古斯都这两个名称的异同。Stalin (留言) 2009年6月11日 (四) 19:26 (UTC)回复

英文版部分译文

编辑

以下是英文版“Early life ”、“Rise to power”两段部分译文,仅供参考。

早年

编辑

奥古斯都于公元前63年出生于罗马帕拉丁山的一块名为“牛头”的小地方,与罗马市集很近,他的父系家族来自离罗马25英里的维利特雷。占星家曾警告他父亲孩子不详,但他父亲忽略了(而不是将他抛在荒野里去喂狗)。他被命名为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他的姓氏可能是为了纪念其父在图里镇压奴隶起义所取得的胜利。[1][2]由于当时罗马城的拥挤,他父亲把他带回老家维里特雷将他养大。奥古斯都在回忆录中只对父亲的家族作了简单介绍。他的曾祖父是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西西里的一个军团长。他的祖父当过地方官吏。盖乌斯·屋大维,他的父亲,曾任马其顿总督。[note 1][3]他的母亲阿提娅是尤里乌斯·凯撒的侄女。

前59年,他4岁时,父亲去世。[4]他的母亲嫁给了前叙利亚总督卢修斯·马修斯·菲利普斯[5]菲利普斯自称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后裔,前56年当选执政官。他对少年屋大维没多大兴趣。因此,屋大维由祖母(凯撒的姐姐)尤莉亚·凯撒养大。

前52或51年,祖母去世。屋大维在葬礼上发表了演说。[6]从此之后,他的母亲和继父在抚养他的事上变得积极起来。4年后他穿上了白托加,[7]并于前47年被选进大祭司学院。[8][9]次年他成为为向守护神维纳斯神庙致敬而举办的运动会的负责人。[9] 据尼古拉斯记载,屋大维本来准备成为凯撒在非洲打仗时的参谋,不过由于母亲反对而放弃。[10] 前46年,她同意他去伊比利亚加入凯撒集团,那会儿凯撒正准备和庞贝开战。但是屋大维病了,无法赶路。

当他康复后,坐船去了前线,但船遭遇了事故,当他与同伴上岸后,穿过敌控区来到凯撒的营帐,这给他的叔祖父留下了深刻印象。[7] 据韦勒乌斯·帕特库拉斯记载,凯撒在那之后允许屋大维与他同乘一辆车。[11]回罗马后,凯撒与维斯塔贞女确立了新遗嘱,将屋大维定为主要受益人。[12]

掌握权力

编辑

继承凯撒

编辑
 
《凯撒之死》(1867),让·里奥·热罗姆作。前44年3月15日,凯撒被马尔库斯·尤尼乌斯·布鲁图盖乌斯·卡西乌斯·隆吉努斯刺杀。

凯撒遇刺时,屋大维正在伊利里亚的阿波罗尼亚接受军事训练。他拒绝了军官们的建议,没有与马其顿的军队一起避难,而是坐船去意大利以弄清自己有没有潜在的政治资产。[13] 在鲁皮亚着陆后,他得知了凯撒的遗赠,于是决定继承凯撒的政策以及他三分之二的土地。[9][13][14] 由于没有子嗣,[15]凯撒领养了他的侄孙做儿子,并将其当做主要继承人。[16]马克·安东尼后来指控屋大维是靠充当娈童讨得凯撒欢心收养他的,但苏埃托尼乌斯在《罗马十二帝王传》中认为那是安东尼的诽谤。[17]

要进入统治集团,屋大维的资金尚不够。[18]在布林迪西受到凯撒士兵热烈欢迎后,[19]屋大维要求取得凯撒分拨的准备向帕提亚开战的资金。[18]这笔钱共计7亿塞斯特斯,就存方在布林迪西。[20]后来元老院调查共和国资金的失踪,但并未不利于屋大维,因为他之后用这笔钱训练部队来对付元老院的宿敌安东尼。[19]前44年,屋大维又进行了一次冒险,他挪用了每年由近东行省进贡给元老院的钱。[21][22]屋大维开始用凯撒留下的身经百战的军团来壮大自己的部队,他强调自己是凯撒的继承人以获取支持。[13][23]他穿过意大利进军罗马,赢得了凯撒在坎帕尼亚的驻军的支持。[21]到6月他的部队已增至3000人,每人能拿500第纳里的薪水。[24][25][26]

 
少年屋大维雕像

前44年5月5日屋大维抵达罗马,[21]找到了执政官马可·安东尼、凯撒从前的同名者,他们在3月17日大赦全国,安东尼成功将敌对者清除出罗马。[21]这主要归因于安东尼在凯撒葬礼上极具煽动性的悼词,那时公众舆论多是反对暗杀的。[21]虽然安东尼积聚了政治支持,但屋大维仍然有争夺凯撒支持派领导者的机会。安东尼由于拒绝将凯撒神格化,丧失了许多罗马人的支持。[27]屋大维试图说服安东尼交出凯撒留给他的遗产,但失败了。在夏天他试图赢得凯撒同情者的支持,他们希图操纵这位更年轻的继任者以控制安东尼。[28]9月,西塞罗发表一系列演说抨击安东尼,视安东尼为元老院秩序的最大威胁。[29][30]安东尼认为罗马人反对他、自己的执政官权利不保,于是试图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山南高卢的控制,该地区是他控制的行省的一部分。[31][32] 这时屋大维在意大利训练出一支私家军队,在11月28日击败了安东尼的两个军团。[33][34][35]面对屋大维的庞大军队,安东尼认为呆在罗马不安全,元老院也驱逐他,他只好逃往山南高卢。[35]

与安东尼首次交锋

编辑

由于布鲁图不肯交出山南高卢,安东尼在穆蒂纳将其包围。[36]元老院通过停火的议案,但被安东尼拒绝。而元老院没有自己的军队来与其交锋;这给屋大维提供了机会 。[34]西塞罗对安东尼嘲笑屋大维缺乏贵族血统做了反击,他声称“在我们青年中在没有比他更好的保持传统虔诚的例子了”。[37]在与反凯撒者西塞罗的联盟中,屋大维在前43年1月1日成为元老院议员,被给予与前执政官一道投票的权利。[34][35]另外,屋大维还被给予兵权,与执政官希提乌斯和潘撒被派去解围。 [34][38]前43年4月,安东尼的军队在弗鲁姆·加罗路姆战役和穆蒂纳战役中战败,安东尼被迫撤退至纳尔庞高卢。不过,其他两位执政官战死,屋大维成为他们军队的核心人物。 [39][40]

击败安东尼后,元老院给布鲁图的报酬比给安东尼的多得多,还试图将军团指挥权都送给布鲁图,屋大维决定不予配合。[41]他呆在波河平原,拒绝继续帮助进攻安东尼。[42]7月,屋大维送了一队百人长进入罗马,要求继承希提乌斯和潘撒的军队。[43]他还要求废除宣布安东尼为人民公敌的法令。[42]当这些要求被拒绝后,他率八个军团向罗马进军。[42] 在罗马他没有遇到军事抵抗,并于前43年8月19日被选为执政官。[44][45]此时,安东尼与凯撒集团的另一人雷必达缔结了同盟。[46]

后三头同盟

编辑

前43年10月在博洛尼亚附近召开的会议中,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组成了一个军阀集团,称为后三头同盟[47] 这个夺取特权的行动历时五年,最后被平民通过的法律承认,与不具官方地位的前三头同盟不同。[47][48]三个头领据说剥夺了300名元老院议员和2000名骑士阶层人士的公民权,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并将没能逃跑的人处死。三执政官颁布的法令为将来向刺杀凯撒者布鲁图和隆吉努斯开战准备了资本。[49]

  1. ^ Suetonius, Augustus 7
  2. ^ 5–6 on-line text.
  3. ^ Rowell (1962), 14.
  4. ^ Chisholm (1981), 23.
  5. ^ Suetonius, Augustus 4–8; Nicolaus of Damascus, Augustus 3.
  6. ^ Suetonius, Augustus 8.1; Quintilian, 12.6.1.
  7. ^ 7.0 7.1 Suetonius, Augustus 8.1
  8. ^ Nicolaus of Damascus, Augustus 4.
  9. ^ 9.0 9.1 9.2 Rowell (1962), 16.
  10. ^ Nicolaus of Damascus, Augustus 6.
  11. ^ Velleius Paterculus 2.59.3.
  12. ^ Suetonius, Julius 83.
  13. ^ 13.0 13.1 13.2 Eck (2003), 9.
  14. ^ Appian, Civil Wars 3.9–11.
  15. ^ 他的女儿于前54年去世。
  16. ^ Rowell (1962), 15.
  17. ^ Suetonius, Augustus 68, 71.
  18. ^ 18.0 18.1 Eck (2003), 9–10.
  19. ^ 19.0 19.1 Rowell (1962), 19.
  20. ^ Rowell (1962), 18.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Eck (2003), 10.
  22. ^ Eder (2005), 18.
  23. ^ Appian, Civil Wars 3.11–12.
  24. ^ Chisholm (1981), 24.
  25. ^ Chisholm (1981), 27.
  26. ^ Rowell (1962), 20.
  27. ^ Eck (2003), 11.
  28. ^ Syme (1939), 114–120.
  29. ^ Chisholm (1981), 26.
  30. ^ Rowell (1962), 30.
  31. ^ Eck (2003), 11–12.
  32. ^ Rowell (1962), 21.
  33. ^ Syme (1939), 123–126.
  34. ^ 34.0 34.1 34.2 34.3 Eck (2003), 12.
  35. ^ 35.0 35.1 35.2 Rowell (1962), 23.
  36. ^ Rowell (1962), 24.
  37. ^ Chisholm (1981), 29.
  38. ^ Syme (1939), 167.
  39. ^ Syme (1939), 173–174
  40. ^ Scullard (1982), 157.
  41. ^ Rowell (1962), 26–27.
  42. ^ 42.0 42.1 42.2 Rowell (1962), 27.
  43. ^ Chisholm (1981), 32–33.
  44. ^ Eck (2003), 14.
  45. ^ Rowell (1962), 28.
  46. ^ Syme (1939), 176–186.
  47. ^ 47.0 47.1 Eck (2003), 15.
  48. ^ Scullard (1982), 163.
  49. ^ Scullard (1982), 164.
  1. ^ 1–4.

冰热海风 (讨论) 2010年1月22日 (五) 02:04 (UTC)回复

为什么不都翻译完呢 Xujinhai0留言2019年8月7日 (三) 21:42 (UTC)回复

移动

编辑
 完成--Gakmo留言2012年4月13日 (五) 13:09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奥古斯都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9月18日 (一) 19:54 (UTC)回复

返回到“奥古斯都”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