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我是老江/万挠三育国民型华文学校
万挠三育国民型华文学校 ( 英语:Rawang San Yuk National Chinese School,马来文: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Cina San Yuk , Rawang ,简称 三育华小,三小)为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一所国民型华文小学
万挠三育国民型华文学校 | |
---|---|
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Cina) SAN YUK RAWANG | |
地址 | 马来西亚 |
类型 | 全津贴学校(Sekolah Kerajaan)、国民型华文小学 |
授权机构 | 马来西亚教育部 |
学校编号 | BBC7405 |
校长 | 林禁良(2017年至今) |
学生人数 | 1500++(2020年) |
语言 | 华语、英语、马来语 |
校训 | 勤 普 信 勇 |
校色 | 红,蓝,黄 |
学校网址 | www |
历史上的三育
编辑三育华小始创于一九一六年,当时叫做万挠三育公立学校。最初的校舍是两间旧式建筑,即密梳街八十二及八十三号之店屋,里边共设有四间教室,这两间店屋后来被归属于广福义山之资产。三育华小之发起创办 人包括了林角太平局绅、黄进先生、刘达先生、陈汉顺先生、郑国昌先生、徐寿先生、李碧卿先生,林立先生和黄先生等华族先贤。
学校创立之初学生只有寥寥数十人,而且年龄各异,学生需付学杂费。至一九四一年,学生增至300人左右。日治时代三育华小停办,至一九四五年十月复办,当时的董事部主席是徐寿先生。这之后学生人数逐年 增加,董事部遂决定于一九四八年在旧校舍旁边的空地兴建一座白锌板壁临时校舍,拥有六间教室。一九五三年在新村建立分校,拥有八间教室,因此教室增加至十八间。是年三育华小接受政府薪金津贴,校名也 从三育公立学校改为三育学校。
三育华小于一九五八年接受政府所施行的全津贴制,学校易名为三育国民型华文小学。一九六四年,董事部发动筹建新校舍以代替年久破烂的旧校舍。董事部以自己的名义向州政府购得—块十——英亩多的州政府地 (即现校址),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六九年先后两次共获政府拨款十万元为建校基金。一九六九年三月建校工程启动,是年七月因经费不足,建校工程被迫停顿。至一九七零年八月由校友会协助筹款,建校工程才得 以恢复进行。一九七一年四月建校工程全部竣工,新落成的校舍共有教室三十六间。是年四月十九日,市区旧校舍全体学生迁入新校舍上课,新村分校依然继续教学以方便新村以及附近低年级之学童。
市区之旧校舍,两间店屋均属广福义山之资产,交还义山当局管理,另外六间教室之白锌板壁建筑物,乃属TOL地段,由董事部向土地局及市政局申请继续使用,以作为开办幼稚园教学之用,但是有关方面一再拒 绝董事部之请求,且下令拆除校舍,作为开发万挠小贩市集之用。一九七三年,有鉴于当局已经下令最后命令全部拆除,申请开办幼稚园之计划已成泡影。校友会联合董事部成立一个小组委员会,以处理拆除市区 旧校舍的工作,研究如何重复使用该校舍拆卸后的良好材料,在新校舍之空地上建立一座室内运动场。经过一番努力,一九七三年十月底—座—百二十呎《二十四呎之室内运动场成功建成。除了利用旧校舍一些良 好木料之外,全部费用(包括拆除费)共$12,907.85,概由董事部和校友会筹足。
一九七三年初,校友会鉴于母校新村分校四周的篱笆(紧急法令时代用木柱及铁线围成),已大部分遭到破坏,牛羊经常闯入,外人出入如自,乃发动筹款,在一个月内,便把分校—亩多的校地围起篱笆,并建起 一座简单食堂,共费$2,393.50。
一九七五年初,三育赞助人大会通过一项议案,要求董事部发动筹建分校计划。是年五月十四日,董事部召开计校友会、家教协会,与新村发展委员会联席会议,一致赞成重建新村分校计划,即席成立重建新村校 舍委员会,积极展开一系列的活动。王、周绘测师义务为三育设计、绘图测,以及呈函教育部申请资助建校。是年底,筹建委员会为巩固分校校址及振奋人心,在分校校址上建筑一座牌楼式围墙。地方上各界人士 对于筹建计划反应甚佳,捐款源源而来。而最大之一笔义款乃校友会主办,由杨小萍小姐所领导之迎春歌剧团义演所筹得之款项,共$20,160。其他捐款如马青醒狮团之新年采青、教师节宴会义唱兴义殿,以及师 爷宫演戏义款等。据资料显示,所得款项已经超过四万元。
历任校长
编辑(一九一六 - 一九四七年)
杨化南先生、帅叔赓先生、黄竹川先生、谢子和先生、杨吉先生、薛玉成先生、夏禹农先生、
黄仕聪先生、高文耀先生
(一九四八 - 一九八零年代)
庄金渭先生、黄永活先生、林英河先生
董事部
编辑三育华小在没有接受全部津贴之前,全部经费由董事部、社会人士所资助及靠收取学费来维持。至后来接受政府部分薪金津贴,再于一九六二年接受全部津贴而开始免收学费。董事部继续负责协助发展校务,由官 委、受托、家长、校友赞助人大会各三位代表组成,三年一任,以投票方式选出。
师资
编辑三育华小的师资在战前,大部分教师是来自中国。战后,大部分教师均接受本地政府所主办之师资训练:如高师、假期师训,周末师训和日间师训等。一九七零年之后,三育华小也和其他华小一样,面临师资荒, 因为师资来源少(指受训教师),而学生人数激增,所以乃聘用临时教师以解决师资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