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Ghren/四库/1

选材

编辑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籍
著录 存目
63 9
36 38
93 71
171 10

《四库全书》所收入的书籍来源主要有六处:《永乐大典》、内府书籍、奉敕编撰书籍、各省采进本、私人进献本、通行本

《永乐大典》方面,当时《永乐大典》藏于翰林院的典籍库中,经朱筠的提议之后,开始了辑佚的工作。这些辑本于《总目》中被称为《大典》本。四库馆馆臣先将会将可以辑出的书目粘贴标识,将由缮书处编写底本。然后再“详细校正”,“将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详悉考证,诠疏崖略,列写简端”,然后由总裁“复加勘定,分别应刊,应抄,应删三项”。

学者虽然认可四库馆臣在辑佚史上的意义,但也批评他们的辑佚工作尚未完善。梁启超指:“吾辈尤有一事当感谢清儒者,曰辑佚.......乾隆中修《四库全书》,其书之采自《永乐大典》者以百计,实开辑佚之先声”。[1]孙楷第批评,于《大典》本中,只有少数书籍会以《永乐大典》以外书籍以校勘、辑佚之外,其他都因个人散便,只是按章办公,没有按照其他书籍补充,引致佚文并不全面,“以《大典》所载为足,实自欺欺人”[2]:293-294。史广超批评,四库辑本出现没有注明出处,出现漏辑,误以为他书为本书佚文,编排不当四项问题。[3]:157-181

内府书籍和奉敕编撰书籍方面,《四库全书》开馆之后,这些书籍被送至翰林院西斋房作集中处理。除了一些“旧刻显然讹误,应行随行改正”的官刻旧本会送至校阅,以及一些不够完善的敕撰书籍外,这些书籍当中的官刻旧本、敕撰书籍大多都直接送到武英殿缮写。

进呈书籍可以分为各省采进本、私人进献本、通行本三类。乾隆三十九年前后,各省已经收到书籍不下万余种,而会被送到翰林院的宝善亭中收存。其后,纂修官会对收集回来的书籍作清理、甄别。其后,纂修官会对于书籍作详细的校阅工作,包括辨别版本、辨伪、考证等等的工作,再为每书编写提要,再交予缮写。

《四库全书》的编写工作受到禁书政策影响,因此会对于书籍中包括“违碍悖逆”书籍抽毁,对于书籍中含“违碍”的内容作改易。以《旧五代史》为例:

《永乐大典》卷六五一王庭胤: 处直为养子都户纂。时威北走虏庭,纳之。 处直为养子都户纂。时威北契丹,契丹纳之。

其实权以耻拜虏庭,故坚辞之,非避事以违命也。 其实权不欲以臣事契丹,故坚辞之,非避事以违命也。


  1. ^ 梁启超. 清代學術概論. 
  2.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