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Matin Luther/人性的本质

人性的本质

  人性,是本为恶的。人不用别人的教导,生来就会妒忌别人;也不用任何人督促,生来也懂得憎恨别人。世上没有父母会教子女作恶,也没有学校会鼓励学生懒惰。然而,即使没有人教导,人都可以造出各种不义的行为;如果人性并非本恶,人为何与生俱来就有行恶的“本领”呢?

  孟子说,人性本善;他用人的“四端”来证明此观点。孟子以为人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所以人才会行善;他又借用了一个例子:当人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跌进井中的时候,必然马上去救他;这就证明了人性本善。然而,我却有相反的观点。没错,当人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跌进井中的时候,通常都会马上上前救他;可是,如果这个救人的人是一个从未受教育的三岁小孩子,他会懂得去救人了吗?他甚至还不知道那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证明了,人之所以有四端,也是通过后天父母以及师长对他的教导,以及模仿身边的朋辈的言行而累积起来的。人之所以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都是因为后天的教导或受同辈影响。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良心不是人类性本善的可靠理由。心理学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1)曾经对人的心理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面:本我(ich)、自我(ego)和超我(supper ego)。本我是非理性(irrational)的,自我是理性(rational)的,而超我则是超越本我和自我,有监察本我和自我的作用,并且会对人对作出道德规范,就是人所谓的良心。另外,必须提出的是,超我是不受人控制的。受控制的,并且主要作为支配个人思想的是自我和本我;既然超我不是主要负责控制人类思想和行为的话,我们根本不可以说超我是人类思想的本质,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由此证明人性本善。

  至于自我和本我方面,自我是理性的,本身就很难划分它是代表着善,还是代表着恶;而本我则是人的欲望的来源。我认为,如果人性是本恶的话,本我就是人类恶的根源,也就是说,它是人性的恶的根源。本我是主管着欲望的;而很多欲望,则都是恶的。当然,一些合理的欲望,例如人肚饿而产生想吃东西的欲望,我们不能说是恶的;可是,不少的欲望也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欲望,就可以视之为错误的欲望,也就是人类恶的根源。要注意的是,这些不合理的欲望其实通常都是建基于合理的欲望的;例如,人妒忌别人,就是基建于羡慕这合理的欲望;人自私,就是基建于保护自己的合理欲望;甚至,人犯奸淫,也是基建于本来合理的性欲。所以,要识别欲望的对与错,合理与不合理,是非常重要的。人不是不用后天的培训,也能自动自觉的建基于以上的合理欲望而发展出各种不合理的欲望了吗?所以,人类是性本恶的。

  也许马上就会有人提出反驳,说:婴儿生来就像一张洁白的白纸,是不懂得作恶的;甚至,有些人还断章取义地引用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一些德国科学家进行实验,希望找出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他们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得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根据研究录影,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的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起来急切的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热诚,似乎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于是,有人就借此论据推论出:“在这实验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证明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可是,人们似乎都犯了弗兰西斯.培根所认为的一大谬误──就是过分相信权威。要注意的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我们只能够真正的确定,婴儿是拥有帮助别人的本能以及会主动帮助别人;可是,这不代表这是因为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精神,更难以证明此婴儿真是“助人而不图回报”。的确,也许婴儿不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感谢,但是,这也不代表他的出发点是单单的为了帮助别人;因为,他很可能是另有目的。说不定他可能是为了得到研究员的宠爱,所以就算研究员不感谢婴儿帮助他,他也照样的帮助他;这疑点似乎很多人也忽略了。也许这个怀疑是未经证实的,可是,总不能将这怀疑的可能性抹杀掉。

  再对其他相反论点逐一反驳。有些人以为,人若不是性本善的话,为何人会知道何为恶呢?可是,我倒不明白,为何人只有性本善才知道何为恶。难道陈水(欠扁)就不知道自己的贪污行为是犯法了吧?如果他真的不知道的话,他比现在更是“欠扁”。“知道”和性本善根本是两回事;知道是涉及理性上的认知,而性本善则是涉及对人的非理性的本质(本我)的探究。我们总不可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最后,对其他问题作出解释。一个恶人若希望变成善人,他必须受教于善人,才有可能变为善;可是,若人性本恶的话,世上的第一个善人又从何来呢?这问题看起来是一个有关第一因的问题,似乎难以回答;本人却不是这样认为。我认为,第一个善人,就是受超我──也就是良心所影响而开始学习善良。超我不是有监督本我和自我的道德规范的作用吗?所以,人之所以会学习善,是因为超我对本我和自我施加压力所至。所以,第一个善人就因而开始学习善了。至于他又如何去学习善呢?如果超我真是能够促使那个人产生学习善的目标,它也应该能够指引他行善,限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渐渐地,这人就学会了善,就能够压抑自己本身的恶,与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就学习第一个善人而抑制自己本身恶的性格,并且照样的教导别人,人就渐渐学会孟子所说的四端了。

  那么,限制自己的恶又有什么方法呢?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以为禁欲就可以压抑自己的一切不合理欲望,就提倡禁欲;这使得后来欧洲的斯诺底主义和修道主义也效法于他,最后产生不少问题。不少禁欲的人最终都无法忍受禁欲主义那种极端地对欲望的压制,因而放弃禁欲的生活,反过来成为享乐主义的一分子;少数可以受得到禁欲主义那种严苛的生活的人,就反过来陷入自以为了不起的不合理欲望当中,渡过余生;甚至还使一些人以他们为效法的对象,使更多人走上由他们开辟出来的一条不归路。最后,其实人依然是陷入欲望的困境当中。所以,限制自己的恶,要用合宜的方法;例如,强迫自己侍人有礼,迫使自己尊敬师长,禁止自己追求物质上的奢侈,以及限制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人才能胜过不合理的欲望,才不会陷入欲望的深渊当中。

  总结,基督教认为,世人都有罪;而荀子又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先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荀子此话言之有理,人只有经过后天的教导,才有可能变得善良,甚至成为圣人。人性的确是本恶的,这是事实;问题在乎于人后天有没有好好限制自己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