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Theodoranian/维基之道

维基之道──我们应该继续多元开放

谈我所认识的维基百科兼覆Toytoy的Proposed policy for wiki closure

我从2004年中参与维基百科至今,目睹关于汉语方言的争论数次,Toytoy先生均以相当强势的语气批判他认为有问题的闽南语、壮语及粤语(测试版)维基百科,并认为应当关掉这些维基百科。对于此一争论,至目前为止,中文版似乎有不少维基人认同Toytoy先生的看法,但是身为中文维基百科的一分子,我认为不能让Toytoy先生的想法代表中文维基百科社群的全部,因此想分享一下我所认识的维基百科,提供给大家参考,也顺便回应Toytoy先生关闭部分语言版本的提议。

开放的意义 编辑

维基百科是一部免费的、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编写的线上百科全书。这个线上百科全书与传统百科全书(无论是纸本或是线上版)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维基百科得以建立的最重要基础,它不仅仅由专家精英所编撰,更开放给匿名用户;在广度方面,从学术理论、历史大事到流行文化、日常生活都是收录的对象;在深度方面,不限于每个条目数百字的篇幅,既容纳等长篇巨构,也开放给各种小条目;在时间向度来说,它不仅开放给现在的我们,也向未来的参与者开放;在空间来说,它不仅有某几个强势语言版本,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语言(甚至人造语)来编纂-只要它有其他人可以编写并识别的书写系统,并且未来也可能在多媒体科技的发展之下出现全属多媒体资料的线上百科。

开放性不单是表现在维基百科的内容之上,它还表现在使用方式之上──开放的著作权授权模式,任何人可以基于任何目的,仅在很少的前提下──不将之占为己有,都得以使用、利用这套百科全书。维基百科选择了透过开放性的共同协作模式,达到著作权利的分散,促成人类文明的快速累积,而人人都有管道获知他人眼中的世界。

这个开放的架构,其前提就是人人平等,人人都可贡献自己的所知,各种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将循着地球公民的良知与善意逐渐完善,未必是现在,但保持开放性就是保持了完善的可能性。

精灵远走的中土世界? 编辑

-多语版本存在的必要性

 

维基百科之所以开始不久之后就开设多种语言版本,个人以为维基媒体当局意识到文化多元性的重要。维基百科计划的目标是尽可能收录世界的知识,开设不同的语言版本,用以承载并搜集各种不同语言环境的历史文化,维基媒体当局并未选择仅以强势语言做为开设标准,此乃因维基百科的各种语言版本并非各个独立于其他版本,而是成为一个整体计划的一部分,就如同维基百科的Logo,一个拼图过程的地球,一块一块都要搜集,怎么可能还要舍掉一大块?

多元文化之重要性实毋需我多赘言。多种语言版本的存在也有助于中立性的维持及知识的传递,条目少的可以从条目多的翻译,或是借由多语版本比较让读者心中出现一个较中立的描述。跨语言的文化交流也从此出发,但无论如何交流,保持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仍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语言、文化或许会因交融、激荡而消亡,但无可否认它可能借由进入其他语言文化的深层意识之中而继续存在,或许有人质疑这个可能,但语言文化本就是杂交变异而成,试问人类文明岂是单线地一直向前行进?

仅以目前强势的语言来看,并不能得出未来它终将永远强势的推论。在拉丁语是世界独强的时候,英语还不是个东西,如今拉丁语已成僵死语言(但化身到拉丁语族之中),英文却席卷世界。前面所说的开放性,就包括给未来的强势语言一个选择的机会,我们不能在当下就掐著未来的脖子。更进一步说,我们必须对未来有信心,相信未来终将有人会把弱势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修改得更加完善。反面来说,我们在不能襄助弱势语言的同时,更不应该命令弱势语言离开这个计划,如果这样做,维基百科将成为精灵远走的中土世界。

我写故我在 编辑

-参与的重要性

 
 
 
 

维基百科之所以采取开放性,就是为了让人人皆可参与,以达到编纂、进而完善百科全书的目标。除了参与维基百科的编写及管理外,维基百科目的并不是在评论任何语言或是任何现象优劣的所在,它容纳对于事物的各种意见,但是本身并不表示意见。它强调的是:任何人看到错误就可以协助改进,而不是强调:看到任何错误就加以评断或扼杀,无论是评断他人封闭或是不知改进,都不是维基百科开设的目的。

或许有人认为天生我材的目的就是要对维基百科的各种现象提供针砭、建议或是评价,但这些评论不会影响到维基百科以各种语言搜罗世界上各种知识的初始目的-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平等地,自由选择要不要,或是选择要为哪一个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效力。实际的力量来自于参与而不是批评,这就如同假如User:Ktsquare只出一张嘴,呼吁一百遍中文维基百科建立西元年份条目,中文版维基百科也不会就凭空生出公元1世纪到21个世纪每年都有一个条目。

或许一个语言版本有其先天的进入门槛,导致参与的难度提高很多,但这是参与者本身的力有未逮,还是这个语言版本本身的问题呢?(关于与事实不符乙节详后述)现在没有人说某个语言版本只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参与,端看参与者本身有没有兴趣跟能力罢了,如果说因为自己不会、不能参与,就说一个已成型的社群结构有问题,进而评判其贡献没有价值,岂非倒因为果?

你们对我最小兄弟所做的,就是对我做 编辑

-避免歧视弱小语言版本

前节已提到参与门槛的问题:某个人未能参与一个质量不好的语言版本维基百科,可能是因为该语言版本的进入门槛颇高,世界上会书写这个语言的人非常有限,也可能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力有未殆。问题在于,参与者人数跟条目数不代表该语维基百科的品质,放眼加泰兰语与希伯来语的维基百科虽小,品质却颇高,反观一些所谓的大语言版本则是金玉其外。在众多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之中,有些语言版本对于中文维基百科的使用者来说,参与门槛既高,其存在的意义除了大小之外并没有差别,但是为什么今天有人选择了拿弱小的语言版本开刀?同样不懂葡萄牙语跟南非荷兰语,为什么死的就是条目较少的后者?

这完全是对于少数、弱小的歧视所造成的。十九世纪以来的帝国主义为人类带来许多灾难,更让人切齿的是某些同受压迫的民族在富强之后,摇身一变反而成为歧视、侵略他人的军国主义者;我要呼吁的是,强势者不应成为压迫的来源,身为日渐壮大的中文(汉语)维基使用者,理应对于弱小语言版本的发展迟缓感同身受,并且在发言上有所节制,毕竟任何一个语言的强势都不应该成为压迫、驱赶其他弱小语言离开维基百科计划的理由。

 

联合国大会在1992年2月21日通过第47/135号决议《隶属少数宗教及语言之民族或族群之权利宣言》,其中第二条第一项即谓:“隶属少数宗教及语言之民族或族群者(本处系指少数族群的人们)有权去享有其自身的文化,宣扬与实践其自身的宗教,在公私领域使用其自身的语言,并且不受到任何干预或是各种型式的歧视……”,维基百科是一个世界性的非营利计划,影响所及早已超越国家的界线,参与此一伟大的计划时,宜注意到保障弱小语言、并免予歧视的国际法趋势,虽说维基百科不是弱小语言的急诊室,但任何人均不应出于歧视的目的去检视弱小语言版本的贡献成果。

从大还是从小下手? 编辑

-资源节省悖论

有论者以为,维基计划资源有限,保留那些弱小的、发展缓慢的、没有未来希望的维基百科不符合经济原则,并进而推论这种语言不配有一个版本的维基百科,即使它们现在有一个维基百科,也只不过是浪费资源,甚至称这种语言的维基百科“宛若僵尸”。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言论。而我要请大家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各种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参与者是活生生的人及他们所形成的社群,人与社群的存在就代表知识的可及,就是维基百科的目标。我们必须跳脱数字的、量化的迷思,非营利的维基媒体当局从来不以效率、数字来评断一个计划是否值得存在。

因为数字终究只是数字,任何人都可以用对自己有利的数字来解读一个语言版本成功或失败与否。我也可以举出一个数字来证明中文维基百科比闽南语维基百科更加失败:中文人口12亿,闽南语人口约莫3千万,比例约是40倍,但是中文维基百科的条目数却只是闽南语版的30倍,非常热心的用户数,中文版约莫70至80人之间,闽南语版却有5人。如果今天我们以数字所推论出的代表性不足来质疑闽南语版,我们反而会陷入更大的正当性危机之中──中文维基百科是更小的圈子,我们比闽南语版更失败。

再继续说数字及大小的迷思,以及所谓节省资源、经济论的荒谬。英文维基百科的条目数是闽南语维基百科的650倍,如果说要节省资源,很明显的,只要英语版本节省出1/650的资源,就可以保留闽南语版的空间,“为什么你看得见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却不觉察你眼中的大梁呢?”,难道英语版的650倍都是毫无杂质的精华,而闽南语的1/650则全部都是糟粕吗?如果要讨论节省资源,那从最大的英、德、日、法版本开始做起吧!

可能打击错误 编辑

-手段与目的之关联

2001年5月,中文维基百科与阿拉伯语、荷兰语、德语、世界语、法语、希伯来文、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的维基百科协作计划一起成立,但没有人撰写条目。当时中文维基百科的域名为zh.wikipedia.com,不支持中文直接输入,页面全部都是乱码。一直到将近一年半之后的2002年10月24日,才由User:Ghyll(即User:Mountain)撰写第一篇首页。为什么中文维基百科可以发展成现在这种样貌?在Mountain兄撰写首页之前,中文维基百科是什么?是对老外来讲的海纳百川,同时是对14亿华人来说的笑话一则?

我先自私地提出我认为闽南语百科最适宜的发展方式:汉字与罗马拼音(白话字)并存(但是我的想法并不重要)。假如(请特别注意,以下所说都是只是假设),今天如果说闽南语维基百科坚持使用白话字做为唯一的书写方式,并且其是一个错误的发展政策,最后终究导致一个以数字所推论出来的失败成果,应该检讨的是它所采行的政策?还是它本身存在的目的?误将手段的错误当成目的的错误,并且将两者混为一谈,虽然我非常不想这样子怀疑,但是总觉得这似乎背后隐藏着某些不寻常的意图。

我还是必须扣紧开放性的主题,回到正面的论述之上。具有特定目标的开放性架构,只要透过参与就可以纠正任何达成目标前手段的错误,具体的来说,今天只要有三个热心参与壮语维基百科的人,用符合ISO标准的壮语书写体系加入壮语维基百科,目前被称为垃圾的壮语维基百科独偏某地区壮语音调的撰写模式及政策就可以获得改善。如果要基进(激进)一点地说,在我们强调普通中文作为汉语维基百科的唯一正统语言的同时,我们就必须容忍其他文法的汉语维基百科的存在,否则,我们就必须把它纳进来,做为一个可接受的写作标准。

捍卫异议者的说话权 编辑

-多元主义的结果

今天我们能有一个蓬勃发展的维基媒体计划,就是因为这个计划采行了开放性多元主义,并且让各种声音都有平等机会展现的结果。维基百科容纳各种知识,也容纳各种意见,今天任何人可以放声批评维基百科的包容性,但是在此同时他也被维基百科包容了,无论清浊的河流终究归于海的无垠,这是开放性的必然结果。

维基百科的讨论页中可以包容偏激的言论(并且相信会有意见加以平衡,达到中立),此实毋须我再赘言。不过,我要再提醒一点:语言是弱小族群展现他们与多数、强势族群拥有不同政治身份的武器,当弱小族群选择用他们自身的语言来表达时,语言应该被视为是一种政治主张,任何对其加以限制的意图都应该受到最严格的审查,包括是否有歧视在内。今天任何一个想要驱逐弱小语言于维基百科之外的主张者,应该反躬自省:其与弱小语言间的关系,主张驱赶者身受维基百科开放性的接纳,却无法容纳其他的异议?

另外,别忘了中文维基百科社群做为一个社群的责任,就是我们不能放弃(虽然不见得能说服某些意见,但我们必须、有义务去)平衡意见市场的努力。如果有一天让开放性崩溃,那会是全体维基社群的灾难。每个人应该没有压力、无所恐惧(比方说被人用效率来计算他们的贡献成果)地参与维基百科,这是一个开放空间所应具备的条件,我所相信的维基媒体当局不会随便以数字衡量贡献,然后拿小语言版本开刀,但在这之前讨论氛围及过程却非常重要,容我再引一小段话:“接着他们把魔掌伸向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把魔掌伸向了我,这时,已经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不只是百科全书 编辑

维基百科不同于一般传统百科,因为这个计划本身采取开放性多元主义。如果我们要给维基百科一个定位,可以说它是一个透过互相协作达到追寻知识的百科全书社群,并不仅是百科全书而已。作为开放性的百科全书社群,正确、信赖及可靠不是它所追求的唯一目标,这一点本应为读者所知悉,如要论及正确,人类即非全能全知的上帝,除非有人狂妄到说他知道何谓“永远的、终极的正确”,即使我们知道可能永远无法达到那个全知全能的目标,保持开放及尊重多元却是通往目标的可行道路。

我们不应心急,今天过了还有明天,我们这一代人走完还有下一代。如果中世纪有一本权威的百科全书,天动说依其记载恐怕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传统的百科全书也不见得是正确,但是历史上曾有谁凭借著“保护读者正确获得知识的权利”做为理由来要求任何百科全书?今天维基百科都可以被大英百科全书的副总喻为公共厕所了,我们还有什么错误不能容忍,我们还有什么高尚的名誉要维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驱赶那些不够完善的维基百科离开这个计划?

维基是从夏威夷语的wiki而来,wiki固然含有“快”的意义,但是wikipedia不是要求快速发展的百科全书,相反地,它透过确保开放性并尊重多元来鼓励参与,让参与者慢工细活地讨论,所以我要大胆地说wikipedia其实是participedia,wikipedia其实是在说“快来参与百科全书”,只有评论却没有参与就不应称为wiki,更进一步说,“打造全人类各种语言版本免费百科全书”的目标,只要透过参与就能减少错误,趋近于正确,这是维基百科一直在走的道路,也是我所认识的维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