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YNABS/玛利亚·冯·韦德迈耶


玛利亚·冯·韦德迈耶(1924年4月23日-1977年11月16日)是一位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德国移居到美国。她在计算机科学的领域因开发仿真能力而闻名。同时,她也因为曾是德国新教神学家迪特里希.潘霍华(朋霍费尔)的未婚妻而广为人知。

成长背景 编辑

玛利亚·冯·韦德迈耶(Maria von Wedemeyer)于1924 年出生于勃兰登堡州诺伊马克(Neumark) 地区的帕茨希(Pätzig),父亲汉斯·冯·韦德迈耶(Hans von Wedemeyer)是一位地主/绅士农民,母亲露丝(娘家姓克莱斯特)。玛丽亚在七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1] 亲戚来自俾斯麦家族和其他普鲁士贵族家庭。她在父母位于帕茨希的庄园长大。[2]

与潘霍华的关系 编辑

玛利亚第一次见到潘霍华是在她外祖母露丝·冯·克莱斯特-雷佐夫(Ruth von Kleist-Retzow)家里,当时她大约11-12 岁。[3] 潘霍华当时正在为玛利亚的哥哥和表兄弟举办坚信礼课程。露丝问玛利亚是否可以加入,潘霍华与玛利亚谈话后,以她“不成熟”为由拒绝让她加入。

七年后,1942年6月,当潘霍华在露丝‧冯‧克莱斯特-雷佐夫的乡间别墅克莱因‧克罗辛(Klein Krössin)进行写作静修时,潘霍华和玛利亚再次被介绍。尽管他们的年龄相差 18 岁(玛利亚18 岁,潘霍华 36 岁),但他们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潘霍华于1942年11月13日在书信中向玛利亚提出求婚的想法,在玛利亚同意后,于11月24日上门提亲。[4] 潘霍华和玛利亚于 1943 年 1 月订婚。[5] 在玛利亚母亲的要求下,两人在正式成婚前有一年的等待期。[6]

但他们订婚后不到三个月,潘霍华就因涉及抵抗纳粹政府的活动而被捕。在他被关在泰格尔监狱期间,他和玛利亚持续通信,她被允许探望他。后来,潘霍华被转移到盖世太保高度戒备的监狱,并被禁止与家人进一步接触。最终潘霍华在1945年4月9日被处以绞刑,而玛利亚要直到6月才知道潘霍华已死。[7] 他的父母将潘霍华与玛利亚的信件退还给玛利亚,因此,她拥有了他们之间大部分完整的信件。

事业和婚姻 编辑

战后,玛利亚开始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数学(1945-1947)。[8] 然后在法兰克福大学(1947-1948)继续学习。 1948 年至 1950 年间,她获得奖学金前往费城附近的布林莫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继续学习,并于 1950 年获得硕士学位。 1949年,她回到德国与神学家朱利叶斯·施尼温德的儿子保罗-沃纳·施尼温德(Paul-Werner Schniewind,生于1923年)结婚,他们决定移民到美国。他们育有两个孩子,于 1958 年离婚。 与 Schniewind 离婚后,她与美国半导体制造商 Barton L Weller结婚,但他们于 1965 年离婚。 离婚后,玛利亚重返电脑行业,加入了总部位于波士顿附近的霍尼韦尔资讯系统公司,并从技术员工晋升到一系列管理职位。 1974年,玛利亚在电脑协会(ACM)上发表了关于反编译器开发的演讲。[9]

捐赠潘霍华信件 编辑

1966 年,玛利亚将她所拥有的潘霍华信件和手稿捐赠给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10] 她在协和神学院期刊上发表了 1967 年信件的节选,题为《狱中的其他信件》。[11] [12] 这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报导,成为《纽约时报》、《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等出版物的头版。

逝世 编辑

玛利亚于 1977 年因癌症在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去世,留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继女。[13] 她的骨灰安葬在德国格恩斯巴赫的冯韦德迈耶家族墓地,2009 年9 月,安德烈亚斯赫尔姆林(Andreas Helmling)为她制作的纪念牌被放置在墓地教堂内。[14] 在她去世十五年后,她的姐姐露丝·爱丽丝·冯·俾斯麦(克劳斯·冯·俾斯麦的妻子)出版了玛利亚与潘霍华的完整通信,书名为Brautbriefe Zelle 92 - Dietrich Bonhoeffer / Maria von Wedemeyer 1943-1945。此书随后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日文、中文等多种语言。

参考资料 编辑

  1. ^ Devlin, John C. (November 17, 1977). "Maria von Wedemeyer‐Weller, at 53".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2019-11-03.
  2. ^ (in German) Maria Frisé: Meine schlesische Familie und ich. Erinnerungen. Aufbau-Verlag, Berlin 2004, ISBN 978-3-351-02577-9, p. 134.
  3. ^ von Wedemeyer-Weller, Maria (1967). "The other letters from prison" (pdf). Union Seminary Quarterly Review. 23: 23–29. doi:10.7916/d8-dcx2-0g87. Retrieved 2022-11-15.
  4. ^ 露丝.爱丽丝.封.俾斯麦编著。庄郁馨译。《潘霍华狱中情书》,383-388页。
  5. ^ (in German) Ruth-Alice von Bismarck, Urich Kabitz (ed.): Brautbriefe Zelle 92 – Dietrich Bonhoeffer / Maria von Wedemeyer 1943–1945. C.H. Beck, München 1992, ISBN 978-3-406-36795-3; letter from Bonhoeffer to von Wedemeyer, 13 January 1943 and letter from von Wedemeyer to Bonhoeffer
  6. ^ 露丝.爱丽丝.封.俾斯麦编著。庄郁馨译。《潘霍华狱中情书》,391-392页。
  7. ^ 露丝.爱丽丝.封.俾斯麦编著。庄郁馨译。《潘霍华狱中情书》,318页。
  8. ^ Devlin, John C. (November 17, 1977). "Maria von Wedemeyer‐Weller, at 53".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2019-11-03.
  9. ^ Weller, Maria F. (January 1, 1974). "A pragmatic look at decompilers". Proceedings of the 1974 annual conference on XX - ACM '74. Vol. 2. ACM.
  10. ^ "Dietrich Bonhoeffer papers (Catalogue entry)". Houghton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Conditions Governing Access: Papers were formerly restricted. Opened in 2002.
  11. ^ Vorkink, Peter, ed. (1968). Bonhoeffer in a World Come of Age. Philadelphia: Fortress. pp. 103–113.
  12. ^ Bonhoeffer, Dietrich (1971). "Appendix".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fourth ed.). The Macmillan Company. pp. 411–419.
  13. ^ Devlin, John C. (November 17, 1977). "Maria von Wedemeyer‐Weller, at 53".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2019-11-03.
  14. ^ (in German) Gedenktafel für Maria von Wedemeyer-Weller. In: IBG-Rundbrief. Nr. 90, November 2009, p. 59–6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