鿭的同位素

(重定向自Uut的同位素

人造元素,没有标准原子质量英语Standard atomic weight,也没有稳定同位素。目前已发现了6种鿭的同位素,分别为278Nh及282Nh至286Nh,此外还有未被确认的287Nh和290Nh。其中,286Nh最稳定,半衰期12秒。

主要的鿭同位素
同位素 衰变
丰度 半衰期 (t1/2) 方式 能量
MeV
产物
284Nh 人造 0.97  α 10.28 280Rg
285Nh 人造 4.6  α 10.01 281Rg
286Nh 人造 12  α 9.79 282Rg
←Cn112 Fl114

图表

编辑
符号 Z N 同位素质量(u[1]
[n 1][n 2]
半衰期
[n 2]
衰变
方式
衰变
产物

原子核
自旋
278Nh 113 165 278.17073(24)# 340 µs α 274Rg
282Nh 113 169 282.17577(43)# 73 ms α 278Rg
283Nh[n 3] 113 170 283.17667(47)# 100(+490−45) ms α 279Rg
284Nh[n 4] 113 171 284.17884(57)# 0.48(+58−17) s α 280Rg
285Nh[n 5] 113 172 285.18011(83)# 5.5 s[2] α 281Rg
286Nh[n 6] 113 173 286.18246(63)# 19.6 s[2] α 282Rg
287Nh[n 7] 113 174 287.18406(76)# 5.5 s? α 283Rg
290Nh[n 8] 113 177 290.19143(50)# 2 s? α 286Rg
  1. ^ 画上#号的数据代表没有经过实验的证明,仅为理论推测。
  2. ^ 2.0 2.1 用括号括起来的数据代表不确定性。
  3. ^ 并非直接合成产生,而是以287Mc的衰变产物发现
  4. ^ 并非直接合成产生,而是以288Mc的衰变产物发现
  5. ^ 并非直接合成产生,而是以293Ts的衰变产物发现
  6. ^ 并非直接合成产生,而是以294Ts的衰变产物发现
  7. ^ 并非直接合成产生,而是以287Fl的衰变产物发现,未确认
  8. ^ 并非直接合成产生,而是以290Fl及294Lv的衰变产物发现,未确认
同位素列表
鿔的同位素 鿭的同位素 𫓧的同位素

同位素与核特性

编辑

核合成

编辑

能产生Z=113复核的目标、发射体组合

编辑

下表列出各种可用以产生113号元素的目标、发射体组合。

目标 发射体 CN 结果
208Pb 71Ga 279Nh 尚未尝试
209Bi 70Zn 279Nh 反应成功
232Th 51V 283Nh 尚未尝试
238U 45Sc 283Nh 尚未尝试
237Np 48Ca 285Nh 反应成功
244Pu 41K 285Nh 尚未尝试
243Am 40Ar 283Nh 尚未尝试
248Cm 37Cl 285Nh 尚未尝试
249Bk 36S 285Nh 尚未尝试
249Cf 31P 280Nh 尚未尝试

冷聚变

编辑
209Bi(70Zn,xn)279-xNh (x=1)
编辑

德国重离子研究所小组在1998年首次尝试合成鿭,使用了以上的冷聚变反应。在两次实验中,他们均没有发现任何原子,计算出的截面为900 fb[3]他们在2003年重复进行实验,并将截面下降至400 fb。[3]2003年末,日本理研小组利用充气反冲核分离器进行了以上反应,截面达到140 fb。2003年12月至2004年8月,他们进行了长度为8个月的离子辐射,并把敏感度提高到51 fb。这时他们探测到一个278Nh原子。[4]在2005年,他们几次重复实验,并再发现一个原子。经过计算,两个原子的截面为有记录以来最低的31 fb。2006年重复的实验并未发现更多的原子,因此目前的产量值只有23 fb。

热聚变

编辑
237Np(48Ca,xn)285-xNh (x=3)
编辑

2006年6月,美俄合作小组通过237Np和48Ca间的热聚变反应直接合成了鿭。实验发现了两个282Nh原子,截面为900 fb。[5]

作为衰变产物

编辑

科学家也曾在的衰变产物中探测到鿭。

同位素产量

编辑

下表列出直接合成鿭的核聚变反应的截面和激发能量。粗体数据代表从激发函数算出的最大值。+代表观测到的出口通道。

冷聚变

编辑
发射体 目标 CN 1n 2n 3n
70Zn 209Bi 279Nh 23 fb

热聚变

编辑
发射体 目标 CN 3n 4n 5n
48Ca 237Np 285Nh 0.9 pb, 39.1 MeV [5]

理论计算

编辑

蒸发残留物截面

编辑

下表列出各种目标-发射体组合,并给出最高的预计产量。

DNS = 双核系统; σ = 截面

目标 发射体 CN 通道(产物) σmax 模型 参考资料
209Bi 70Zn 279Nh 1n (278113) 30 fb DNS [6]
237Np 48Ca 285Nh 3n (282113) 0.4 pb DNS [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Wang, Meng; Huang, W.J.; Kondev, F.G.; Audi, G.; Naimi, S. The AME 2020 atomic mass evaluation (II). Tables, graphs and references. Chinese Physics C. 2021, 45 (3): 030003. doi:10.1088/1674-1137/abddaf. 
  2. ^ 2.0 2.1 Oganessian, Yu. Ts.; Abdullin, F. Sh.; Bailey, P. D.; Benker, D. E.; Bennett, M. E.; Dmitriev, S. N.; Ezold, J. G.; Hamilton, J. H.; et al. Synthesis of a New Element with Atomic Number Z=117.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0, 104 (14): 142502. Bibcode:2010PhRvL.104n2502O. PMID 20481935. doi:10.1103/PhysRevLett.104.142502. 
  3. ^ 3.0 3.1 "Search for element 113"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2-19., Hofmann et al., GSI report 2003. Retrieved on 3 March 2008
  4. ^ Morita, Kosuke; Morimoto, Kouji; Kaji, Daiya; Akiyama, Takahiro; Goto, Sin-Ichi; Haba, Hiromitsu; Ideguchi, Eiji; Kanungo, Rituparna; Katori, Kenji. Experiment on the Synthesis of Element 113 in the Reaction 209Bi(70Zn, n)278113. Journal of the Physical Society of Japan. 2004, 73 (10): 2593. doi:10.1143/JPSJ.73.2593. 
  5. ^ 5.0 5.1 Oganessian; Utyonkov, V.; Lobanov, Yu.; Abdullin, F.; Polyakov, A.; Sagaidak, R.; Shirokovsky, I.; Tsyganov, Yu.; Voinov, A.; et al. Synthesis of the isotope 282113 in the 237Np+48Ca fusion reaction (PDF). Phys. Rev. C. 2007, 76: 011601(R) [2011-06-09]. doi:10.1103/PhysRevC.76.0116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23). 
  6. ^ Feng, Zhao-Qing; Jin, Gen-Ming; Li, Jun-Qing; Scheid, Werner. Formation of superheavy nuclei in cold fusion reactions. Physical Review C. 2007, 76 (4): 044606. arXiv:0707.2588 . doi:10.1103/PhysRevC.76.044606. 
  7. ^ Feng, Z; Jin, G; Li, J; Scheid, W. Production of heavy and superheavy nuclei in massive fusion reactions. Nuclear Physics A. 2009, 816: 33. arXiv:0803.1117 . doi:10.1016/j.nuclphysa.2008.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