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号
(重定向自

)是传统注音符号中仅有的三个可兼作声母韵母元音使用的符号之一,也有划归韵母者。字形取自“”的古字“”,发音同官话的“五”字。

注音符号
灰底不用于国语官方注音;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声母
发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重唇
/p/

/pʰ/

/b/

/m/

/β/
轻唇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软腭
/k/

/kʰ/

/ɡ/

/ŋ/

/x/

/ɣ/
唇软腭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翘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韵母
单韵
/a/

/ã/

/ɐ/

/o/

/ɔ/

/ɔ̃/
复韵
/ai/

/ei/

/au/

/ou/
鼻韵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韵尾
/p̚/

/t̚/

/k̚/

/ʔ̚/
其他
声调
官话 ˉ ˊ ˇ ˋ ˙
客闽 ˪ ˫

“ㄨ”的发音会根据位置不同,作韵母元音时发为闭后圆唇元音/u/;作声母时,除了上述发音外,还可能弱化为辅音,发为浊圆唇软颚近音/w/。

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通用拼音中,作韵母的时候写作〔u〕;作声母时,写作〔w〕,如“我”〔wo〕;但若“ㄨ”也是该字的唯一元音,即“ㄨ”用作声母兼韵母元音,则写作〔wu〕,如“温”〔wun〕。而在台罗拼音中,则全部写为〔u〕。

粤拼中,规则与汉语拼音一样,作韵母时写作〔u〕,但除了表示闭后圆唇元音/u/外,有时也可能发为次闭次后圆唇元音/ʊ/。作声母时写作〔w〕(如“和”〔wo〕);作声母兼韵母元音时,则写作〔wu〕(如“豌”〔wun〕)。在马祖话中只作韵母,马拼写作〔u〕。

相关变体

编辑

注音符号的扩充版本闰音符号中,增加了“ㄨ”的鼻化音,写作“ ”,写法为“ㄨ”上方添加“~”号。方音注音符号改为在“ㄨ”的右旁加两点“  ”,而台湾方音符号则写作“ㆫ”( ),写法为“ㄨ”的最末笔收个圆并突出。它的发音为鼻化闭后圆唇元音/ũ/,在台罗拼音中写为〔unn〕。

台湾方音符号规定,若一个包含“ㄨ”的鼻化韵母具有多个母音,则“ㄨ”不用写为“ㆫ”,仅最后一个母音需要写为鼻化方音符号,对应的台罗拼音也是如此,只在末字后加〔nn〕。例如“官”的台湾话白读音为/kũã˦˦/,/ũ/跟/ã/都为鼻化母音,但是写时只写为“ㄍㄨㆩ”、〔kuann〕,“ㄨ”不需写为“ㆫ”,拼音不用写为〔kunnann〕。另外若是前接的声母本身就是鼻音声母(),则所有鼻化韵母都直接写成非鼻化版本,对应的台罗拼音也是如此;例如“烂”的台湾话白读音为/nũã˧˧/,后面的“ㄨ”、“ㄚ”都是鼻化母音,但是因为前面的“ㄋ”为鼻音声母,所以“烂”的台湾话注音写为“ㄋㄨㄚ˫”即可,后面的“ㄨ”跟“ㄚ”不需要写成鼻音版本,对应的台罗拼音也是如此,写为〔nuā〕而非〔nuānn〕。

此外在台湾方音符号中另有一个变体“ㆨ”( ),对应台罗拼音为〔ir〕,发音为介于“ㄧ”跟“ㄨ”之间的闭央不圆唇元音/ɨ/,因此其符号也是综合了“ㄧ”跟“ㄨ”。“ㆨ”同样也是可做声母和韵母的介音,例如台湾话海口腔的“猪”发为“ㄉㆨ”/tɨ˦˦/,即作为韵母;而在海口腔中的“恩”念做“ㆨㄣ”/ʔɨn˦˦/,ㆨ就变为声母。此外,在注音符号中的“”,语言学家认为其有两个音,作为“”时的韵母,亦发为/ɨ/(作的韵母时则发为/ɯ/);因此部分书籍将“ㄭ”专门用于/ɯ/,而“ㆨ”专门用于/ɨ/,达到分工效果。但汉语学家则不认同“ㄭ”发为/ɨ/或/ɯ/,而另自行发明了“舌尖后不圆唇母音”/ʅ/跟“舌尖前不圆唇母音”/ɿ/作为上述两者的对应(然而这主张并没有获国际语音学学会接受)。因此通常“ㆨ”仍不用于官话,只用于其他汉语变体

编码与拼音

编辑
字元 图档 编码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音 台罗拼音 通用拼音 粤拼 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28 A3B9 A8E8 w w w u w w
u u u u u u u u
ʊ u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ũ nu unn uⁿ
ㄨ: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U+31AB 未收录 未收录
  U+31A8 未收录 未收录 ɨ ir ih

参考资料

编辑
  •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农民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职工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国文字改革硏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 吴守礼:《国台对照活用辞典》,台北:远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注音符号手册》,台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华民国连江县政府:《马祖闽东(福州)话日常生活常用词汇编辑说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连江:连江县政府,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