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种子识
(重定向自一切種識)
一切种子识(梵语:sarva-bījaka-vijñāna),又称种子识,大乘佛教术语,源自《解深密经》。解深密经认为,一切种子识为所有生命最初的根本识,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与心为其异名。后世瑜伽行唯识学派,认为一切种子识就是阿赖耶识[1]。
概论
编辑种子识(bījaka-vijñāna),其字根源自植物种子(梵语:bīja)。经量部认为,业与果报的媒介,是意的种子,由意的活动熏成,刹那相续,成为习气。在种子成熟时,成为果报。
注释
编辑- ^
无著《摄大乘论》:“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世亲《摄大乘论释》:“阿赖耶识中杂染法种子,为异?为不异?若尔何失?若有异者,彼诸种子应分分别,阿赖耶识刹那灭义,亦不应成,有别异故,由善、不善熏习力故,种子应成善、不善性,然许无记;若不异者,云何有多,此不应理。是故二说俱有过失。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乃至名一切种子识者,为避如前所说过失,故不定取异及不异。如是而生者,谓由如是品类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者,谓有能生杂染品法功能差别相应道理。由与生彼功能相应故,名一切种子识。于此义中有现譬喻,如大麦子于生自芽有功能,故有种子性。若时陈久或火相应,此大麦果功能损坏,尔时麦相虽住如本,势力坏故无种子性。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有生杂染诸法功能,由此功能相应故,说名一切种子识。”“刹那灭者,谓(内外)二种子皆生,无间定灭坏故。所以者何,不应常法为种子体,以一切时其性如本无差别故。” - ^ 《解深密经》卷1〈心意识相品第三〉:“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份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广慧, 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