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著

(重定向自無著

无著梵语असङ्गAsanga;藏语:ཐོགས་མེད། thogs med),著是执着的着。音译为阿僧伽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罗人,约生活于公元4世纪,古代印度佛教高僧,在化地部(另一说为说一切有部)出家,为印度瑜伽行唯识学派(即印度唯识宗)创始人。[1]在整个佛教历史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藏地,与其弟世亲佛教二胜六庄严之一。

无著菩萨
出生~380年
古印度健驮逻国
圆寂~310年
宗派印度瑜伽行唯识学派创始人
头衔二胜六庄严
师承弥勒菩萨
徒弟与学生其弟世亲
著作瑜伽师地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摄大乘论

生平 编辑

无著为婆罗门种性,出身健驮逻国,自小受完整婆罗门经典教育,但受到佛教影响,于化地部(另一说为说一切有部)出家为僧[2],修行空观,意犹未安。于是无著于阿𦈕阇城(Ayodhyā)入定上兜率天询问弥勒,得其教导悟入大乘[3],成为龙树菩萨之后印度佛教史上重要的论师之一。

瑜伽行唯识学派相传所说,无著听闻弥勒菩萨的《辩中边论颂》后,位登十地之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其弟世亲听无著说辩中边颂而造释文,得入四加行之暖位[4]

法嗣 编辑

师承 编辑

弟子 编辑

著作 编辑

传说无著经由禅定,上升至兜率天亲自从学于弥勒菩萨,从弥勒处得到“慈氏五论”之偈颂,并传述后世[5]

大唐西域记》卷五:“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昼为大众讲宣妙理。”

承袭印度唯识学的法相宗,以此五论为:

西藏佛教以此五论为:

宇井伯寿认为,弥勒是中印度一名与弥勒菩萨同名的论师。

此外无著的作品有《显扬圣教论》(宇井伯寿主张长行之释文为世亲造)、《顺中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六门教授习定论颂》(长行释文为世亲造)、《金刚般若经论》(和《般若七门义释》同本,或说是世亲造)[6]、《解深密略释》(Saṃdhinirmocana-bhāṣya,仅存藏译本)等。

图像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Vasubandhu.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8) (英语). 
  2. ^ 大唐西域记》卷五:“无著菩萨,健驮逻国人也,佛去世后一千年中,诞灵利见,承风悟道,从弥沙塞部(即化地部)出家修学,顷之回信大乘。”
    《婆薮槃豆法师传》:“婆薮槃豆是菩萨根性人。亦于萨婆多部出家。后修定得离欲。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身。宾头罗阿罗汉。在东毘提诃观见此事从彼方来。为说小乘空观。如教观之即便得入。虽得小乘空观意犹未安。谓理不应止尔因此乘神通。往兜率多天咨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观。还阎浮提如说思惟。即便得悟于思惟时地六种动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著。尔后数上兜率多天咨问弥勒大乘经义。弥勒广为解说随有所得。还阎浮提。”
  3. ^ 《婆薮槃豆传》曰:“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著。”
    《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伽:阿此云无,僧伽此云著,短声呼之。若长声呼之,即云众。旧云僧佉,讹也。”
    《三藏法师传》三曰:“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蓝,是阿僧伽菩萨说法处。菩萨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论庄严论大乘论中边分别论,昼则下天,为众说法。阿僧伽亦名无著,即健陀罗国人也。佛灭度后,一千年中,出现于世。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
  4. ^ 《瑜伽师地论释》:“由是众生,复著空见。无著菩萨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正为菩萨,令于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证大菩提,广为有情常无倒说,兼为余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证。”
    《唯识二十论述记》:“辨中边论护月释云无著菩萨先住地前加行位中,增上忍时,闻慈氏尊说此中边所有颂已,得入初地,为世亲说。世亲菩萨先住地前顺解脱分回向终心,闻无著说此弥勒颂,令其造释,得入加行初暖位中。应是圣者,相传此说,所以护月,遂有此言。
  5. ^ 遁伦《瑜伽论记》:“无著为人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等。慈氏菩萨随无著机,恒于夜分从知足天降于禅省,为说五论之“颂”:一瑜伽论。二分别观行,名分别瑜伽论。三大庄严论。四辨中边。五金刚般若。……唯有无著、天人共知感慈氏,化飡受诸教。”
    《成唯识论了义灯》:“即自发愿请弥勒菩萨下说大乘。令众生见皆得信受。即如其愿于夜下时。放大光明集有缘众。于阿逾阇国说十七地论。随所诵出随解其义。经四月夜十七地论竟。虽同一堂唯有无著得近弥勒菩萨。余人但得遥闻。或有见异。时无著师更为余说。因此余人方始信受大乘法义。”
  6. ^ 杨白衣. 金剛經之研究. 华岗佛学学报. 1981. 

参阅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