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氟化硼

化合物

一氟化硼,或亚硼基氟,是一种化学式为BF的化合物,每个分子中含有一个原子和一个原子。它被发现是一种不稳定的气体,仅在2009年被发现是一种能与过渡金属键合的稳定配体,其键合方式类似于一氧化碳。与三氟化硼相比,它是一种低卤化物,因为它每个分子中所含的氟原子个数比正常情况要少。一氟化硼与一氧化碳以及氮气等电子体

一氟化硼
别名 Boron(I) fluoride
识别
CAS号 13768-60-0  checkY
PubChem 6336604
ChemSpider 4891729
SMILES
 
  • [B]F
EINECS 237-383-0
性质
化学式 BF
摩尔质量 29.81 g·mol⁻¹
热力学
ΔfHm298K 115.90 kJ mol-1
S298K 200.48 J K-1 mol-1
相关物质
相关化学品 一氟化铝
一氯化铝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结构

编辑

经过实验确认,B–F 键长为1.263 Å[1]还有一份报道中计算出该分子中两个原子间的键级约为1.4。[2]

 
用于解释一氟化硼中成键模式的三个路易斯共振结构式

制备

编辑

一氟化硼可通过将三氟化硼气体在2000 °C高温下通过一根硼棒表面来制备。随后,它可以在液氮温度(−196 °C)下凝聚。[3]

反应

编辑

BF可以与其自身反应,形成一些含有10至14个硼原子的硼-氟聚合物。BF还可以与BF3反应,生成B2F4。BF还可与B2F4进一步反应,生成B3F5。B3F5在高于−50 °C时是不稳定的,并且会形成B8F12,一种黄色油状物质。[3]

配体

编辑

在2009年,第一个以BF作为稳定配体过渡金属的实例被发现了。这一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5H5)2Ru2(CO)4(μ-BF),其中BF是一个与两个原子都键合的桥基配体。[4]

维多维奇和阿尔德里奇将NaRu(CO)2(C5H5)与(Et2O)·BF3进行反应,生成了这一化合物。[5]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桥基的BF与其说是添加上去的,不如说是恰好生成于合适的位置上。

在1968年的早些时候,K.肯普法,H.诺夫,W.佩兹和G.斯契米德声称在B2F4Fe(CO)5的反应中生成了Fe(BF)(CO)4。然而尚未有人能重现这一结果。[5]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Cazzoli, G.; Cludi, L.; Degli Esposti, C.; Dore, L. The millimeter and submillimeter-wave spectrum of boron mono fluoride: Equilibrium structure. Journal of Molecular Spectroscopy. 1989, 134 (1): 159–167. ISSN 0022-2852. doi:10.1016/0022-2852(89)90138-0. 
  2. ^ Martinie, R. J.; Bultema, J. J.; van der Wal, M. N.; Burkhart, B. J.; van der Griend, D. A.; de Kock, R. L. Bond Order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BF, CO, and N2.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11, 88 (8): 1094–1097. doi:10.1021/ed100758t. 
  3. ^ 3.0 3.1 Timms, P. L. Low Temperature Condensation. Advances in Inorganic Chemistry and Radiochemistry. 1972: 143. ISBN 0-12-023614-1. 
  4. ^ Xu, L.; Li, Q.; Xie, Y.; King , R. B.; Schaefer, H. F. Prospects for Making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with BF Ligands: Fluoroborylene Iron Carbonyls. Inorganic Chemistry. 2010, 49 (3): 1046–1055. doi:10.1021/ic901964f. 
  5. ^ 5.0 5.1 Xu, L.; Li, Q.-S.; Xie, Y.; King, R. B.; Schaefer, H. F. III. Binuclear fluoroborylene manganese carbonyls. Inorganica Chimica Acta. 2010, 363 (13): 3538–3549. doi:10.1016/j.ica.2010.07.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