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城隍庙

(重定向自三原县博物馆

34°37′14″N 108°55′37″E / 34.62056°N 108.92694°E / 34.62056; 108.92694

三原城隍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陕西省三原县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第五批第413项
认定时间2001年6月25日

三原城隍庙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城关街道东渠岸街中段,是陕西省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同时也是三原县博物馆所在地,是国家三级博物馆AAA级旅游景区

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洪武八年(1375年),后多次维修扩建。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13390平方米,宫廷式建筑风格。其中轴线纵贯分布有三道门、四重牌坊、五座楼阁、六个院落,以明代建筑为主。主体建筑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1]

建筑群

编辑

现存建筑群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木牌坊、山门、东西廊房、木牌坊、东西廊房、石牌坊、戏楼、东西庑、钟楼鼓楼、木牌坊、东西陪殿、月台、大殿、明禋亭和寝宫,以及寝宫东侧的财神殿,西侧的慈航殿已不存,西陪殿西侧则有西华殿。

牌坊

编辑

城隍庙有四重牌坊。照壁与山门之间为一座四柱三间三楼木牌坊,上书“威灵昭应祠”。东西廊房之间四柱三间三楼木牌坊上书“陟降在兹”,四柱三间三楼仿木构石牌坊上书“明灵保障”和“监观”。中院木牌坊位于大殿月台之前,是衬托大殿的辅助建筑之一,上书“明灵奠佑”,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8年),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坊高13米,长13.1米,宽4.7米,三楼歇山顶,由四根通柱承托以八根侧柱组成三角支架体。斗拱结构层叠,有条不紊,昂头雕刻58个童子,额方挂落花板等结构件上雕刻有八仙过海等故事图案。

戏楼

编辑

戏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九脊歇山顶,以前重檐后单檐而著名。楼高13米,长15.9米,宽17米。额方、雀替及挂落等构件上有木雕“鸣凤朝阳”和“龙吟虎啸”等图案。戏楼两侧的东西庑分别为唐代出土文物展厅和于右任书法真迹展厅。

钟楼与鼓楼

编辑

钟楼于鼓楼均始建于明洪武八年,两楼为对称建筑,高17.5米,方形三重檐十字歇山顶,顶有3米高“高明”,十二根明柱承载楼体。钟楼第二层正中悬“敕封八卦感应神钟”,钟高3米,重万余斤。鼓楼第二层正中悬“敕封太极奠佑神鼓”。鼓面直径1.5米。

大殿

编辑

大殿为城隍庙主体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八年,由前拜殿和后献殿相连而成,两殿分别为卷棚歇山顶和十一脊歇山顶,总面积736平方米。拜殿外匾额上书“城隍殿”,殿内东西两侧陈列“十殿阎君”庙藏画。献殿正中塑有6米高城隍像,相传以被唐玄宗封为城隍的三原人李靖为原型。城隍两侧分别为观音城隍夫人,殿内东西则塑有四大天王,城隍背后为钟馗塑像。

庙画

编辑

拜殿内藏“十殿阎君”画,俗称庙画,属宗教绘画类,画史统称为道释画。共展示二十一幅庙画系明清民间画工根据道教所传绘制的“十殿阎君”图,反映阴曹地府鬼门关六道轮回和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锅、扯锯分身和剖腹挖心等十殿刑法。画中包含各类人物走兽、山水花鸟、楼堂殿阁、兵器刑具,各类神袛鬼卒共有七百一十一位。庙画采用工笔重彩技巧,着色用推金沥粉等传统方法,突出青、灰、蓝、绿,以渲染阴森神秘及恐怖森严的气氛。现存部分庙画已有残缺,部分仍可清晰辨识位于图画下角的供奉人姓名。

寝宫

编辑

位于城隍庙最北的寝宫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总面积697平方米,由门、亭、廊、殿、楼组成并以厚墙密封。面壁以琉璃件嵌“二龙戏珠”和“凤凰戏牡丹”图案。中部明禋亭将宫门与寝殿联为一体。寝殿楼为三重檐九脊歇山顶,共两层,高18米。寝殿内展出馆藏雕刻艺术,多为明清木质、石质、铜质等宗教塑像及其他民间工艺品。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Ⅲ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320. ISBN 7-5010-1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