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塞梯—印古什战争

(重定向自东普里格罗迪尼冲突

奥塞梯-印古什战争是发生于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普里戈罗德内区东部的一起民族间冲突,此次冲突始于1989年,1992年发展为印古什人奥塞梯人准军事部队之间的短暂种族冲突。当时印古什人和奥塞梯人为面积约978平方公里的普里戈罗德内地区争执不休。冲突随后迅速升级为大规模骚乱,伴随着大屠杀、破坏、纵火、武装抵抗当局、谋杀、劫持人质和其他暴力行为。事后由于大规模暴动、炮击以及武装冲突,造成8,000多人受伤,其中583人死亡,其中俄军军人27人,650多人受伤。 3000 栋住宅大楼被摧毁或损坏,物质损失超过500亿卢布。[6]

奥塞梯-印古什战争
后苏联国家冲突的一部分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境内的普里戈罗德内区
日期1992年10月30日—11月6日 (1992-10-30 – 1992-11-06)
地点
结果 奥塞梯人获胜,奥塞梯民兵对普里戈罗德内区印古什人进行种族清洗
参战方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 北奥塞梯民兵和安全部队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 北奥塞梯共和国卫队
南奥塞梯 南奥塞梯
顿河哥萨克人
Terek Cossacks英语Terek Cossacks[1]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

印古什共和国 印古什人武装
指挥官与领导者
鲍里斯·叶利钦
Akhsarbek Galazov英语Akhsarbek Galazov
印古什共和国 Beksultan Seynaroyev
伤亡与损失
192 死亡[2]
379 受伤[2]
350 死亡[3]
457 受伤[4]
30,000–60,000 印古什难民[5]
9,000 奥塞梯难民[3]

冲突的根源

编辑

冲突源于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政府的政策,它们利用民族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即维持中央统治和权威。俄罗斯帝国沙皇偏爱北高加索地区的奥塞梯人。此外,奥塞梯人是北高加索地区为数不多的对俄罗斯帝国的友好民族之一,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北高加索地区的许多人民都强烈抵制俄罗斯帝国的统治。大多数奥塞梯人与俄罗斯人都信仰东正教(少数奥塞梯人是逊尼派穆斯林),而北高加索其他民族大多数是穆斯林[7] 。在俄国内战(1918-1921年)期间,奥塞梯人因支持白军而受到惩罚,并被驱逐出北高加索。后来俄罗斯苏维埃还将普里戈罗德内地区送给印古什人,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们在冲突期间支持俄罗斯苏维埃。1924年,印古什自治州成立,领土范围涵盖普里戈罗德内地区。1934年,印古什自治州车臣自治州合并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成立,其首都位于格罗兹尼。普里戈罗德内地区仍属于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印古什人车臣人被指控与纳粹德国勾结,结果在约瑟夫·斯大林的命令下,不少印古什人和车臣人被驱逐到中亚西伯利亚。普里戈罗德内地区并入北奥塞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许多奥塞梯人在此定居。[8]

 
一张显示当时北高加索边界争议的地图

1957年,印古什人和车臣人获准返回他们的故土,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得以恢复,而此时普里戈罗德尼地区已成为北奥塞梯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史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三个地区-瑙尔斯基、谢尔科夫斯基和卡尔加林斯基并入车臣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苏联当局试图阻止印古什人返回其在普里戈罗德尼地区的故土;然而印古什人依然返回故土,并且从奥塞梯人手中买回房屋后在该地区重新定居。 [8]1973年至1980年间,印古什人在格罗兹尼举行各种抗议和集会,他们要求普里戈罗德内地区与印古什地区重新统一。

1991年4月2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受压迫人民复兴的法律》,其中规定了要恢复印古什原有的领土。[9]

1991年11月,根据北奥塞梯最高委员会的决定,成立了共和国卫队和民兵。[9]

1991年底,印古什人开始要求归还1944年被驱逐后被划归北奥塞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普里戈罗德内区和弗拉季高加索右岸部分的领土。[9]

1991年期间至1992年10月为止,冲突地区发生了许多明显具有挑衅性的暴力行为:奥塞梯人和印古什人被谋杀、印古什人房屋爆炸。双方都在该地区囤积了武器。[9]

1992年6月4日,俄罗斯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印古什共和国成立法》,但没有界定该共和国的边界,导致该地区领土争端加剧。[9]

武装冲突

编辑

苏联解体前,尽管有1,500名苏联内务部队进驻,但在捷列克河以东的普里戈罗德内区,民族间的暴力事件依然频发。

1992年10月24日,在印古什首都纳兹兰,印古什三个区议会和北奥塞梯普里戈罗德内区代表小组举行联席会议,“表达了印古什人民的意愿,并为了保护他们的亲属居住在北奥塞梯的印古什人,决定将志愿者联合起来组成自卫部队,并在印古什人居住的北奥塞梯普里戈罗德内地区的所有定居点组织他们的任务。决议将各支队的领导权委托给印古什三个地区的内务部门;为了确保安全,居住在普里戈罗德内地区的志工和印古什人被允许使用个人枪支和其他武器”。

作为回应,北奥塞梯武装部队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解除印古什军队的武装并解除对所有人口稠密地区的封锁,并威胁否则将动用共和国卫队和民兵部队开展军事行动。

1992年10月26日,经过一系列讨论,俄罗斯武装部队主席团提议成立一个由奥塞梯和印古什代表参加的混合委员会,起草一份有关有争议的印古什-奥塞梯问题的决议草案。

1992年10月30日晚上,大规模冲突爆发并持续了一周。首先被杀的人分别是奥塞梯和印古什民兵(因为他们都有武器)。当印古什民兵在北奥塞梯首府弗拉季高加索郊区与奥塞梯人作战时,北奥塞梯其他地方的印古什人被驱逐。俄罗斯特别用途机动单位也介入战斗,有时还帮着奥塞梯人攻击印古什人。

1992年10月31日,印古什民兵与北奥塞梯安全部队和俄罗斯内政部和陆军部队支持的准军事部队在北奥塞梯普里戈罗德尼区又爆发武装冲突。尽管俄罗斯军队也会干预奥塞梯警察和共和卫队的一些暴力行为,但俄罗斯维和部队实际上是站在奥塞梯人这一边的,[8]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摧毁,其中大部分都是印古什人的家园。根据俄罗斯联邦检察院的数据,双方共有1000多名人质被劫持,截至1996年,仍有大约260人下落不明,其中大部分是印古什人。在冲突的前六天,有近500人丧生。劫持人质、枪击等状况至少持续到1996年。 [10]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于1992年11月2日颁布法令,表示普里戈罗德内仍是北奥塞梯的一部分。

2002年10月11日,北奥塞梯共和国总统亚历山大·扎索霍夫和印古什共和国总统穆拉特·齐亚济科夫签署了《发展合作与睦邻关系协定》。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he Localized Geopolitics of Displacement and Return in Eastern Prigorodnyy Rayon, North Ossetia (PDF). colorado.edu. [19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3 September 2015). 
  2. ^ 2.0 2.1 Осетино‑ингуш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 хроника событий. Inca Group "War and Peace". November 8, 2008 [June 4,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0, 2011) (俄语). 
  3. ^ 3.0 3.1 Russia: The Ingush–Ossetian Conflict in the Prigorodnyi Region (Paperback) by Human Rights Watch Helsinki Human Rights Watch (April 1996) ISBN 1-56432-165-7
  4. ^ Prague Watchdog Report, published July 28, 2006
  5. ^ The Secret History of Beslan.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2). 
  6. ^ Осетино-ингуш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 Коммерсантъ. 2022-11-06 [202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0) (俄语). 
  7. ^ Wixman.
  8. ^ 8.0 8.1 8.2 A. Dzadziev.
  9. ^ 9.0 9.1 9.2 9.3 9.4 Новости, Р. И. А. Осетино‑ингуш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 хроника событий. РИА Новости. 20081107T1757 [202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3) (俄语). 
  10. ^ Russia.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