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劵,全称是中央储备银行券,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汪兆铭政府在其控制区发行的货币。1941年1月6日,汪精卫政府设立的中央储备银行正式营业,并发行中储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5月31日,汪精卫政府下令禁止法币流通,开始以50比100的比率兑换原有的“法币”。截止到1945年9月,中储券共发行4.6元。

中央储备银行券
面值一万元的中储劵
使用地区
使用地中华民国 汪精卫国民政府
发行历史
始发时间民国30年(1941年)1月6日
之前货币银圆法币及其他纸币
废止时间民国34年(1945年)11月
发行制造
中央银行中央储备银行
此信息框显示的是该货币被废止前的最后状态。

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正式发布《伪中央储备银行钞票收换办法》,将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率确定为1:200。据历史学家黄仁宇回忆,当时他跟随郑洞国昆明取道柳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自己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柳州理发一次的法币,够在上海高级理发店理上一年;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等等,由此让他和把那些从大后方出来的人充分享受到了“抗战胜利果实的滋味”。

1945年11月,中储券被宣布禁止流通。中储券开始发行时,如果持有100元法币,被迫兑换50元中储券;到1945年,50元中储券只能换回0.25元法币。沦陷区小户人家,大部分因此破产

钞样

编辑
民国二十九年发行的中储券
图像 面额 发行年分
正面 反面
 
 
壹分 民国二十九年

(1940年)

 
 
伍分
 
 
壹角
 
 
贰角
 
 
伍角
 
 
壹圆
 
 
伍圆
 
 
拾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