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官
中國古代對恆星分組的方式
(重定向自中国星座)
中西星名对照表 |
星官是中国古代对恒星分组的方式,古时通星坐或星座[1],其名称通常是由星群排列的特征来联想附会。直到民国初年,“星座”一词逐渐转变为对西方天文学星座的称谓[1]。
划分
编辑中国星官的划分现在主要是使用三垣二十八宿,而在这之前最早可能是将星象分成东西南北四区,也就是四兽、四维或四象等等,但也有如高鲁《星象统笺》一书认为三垣出现最早,其次才出现四维,再来才出现二十八宿,而《文献通考》则认为三垣出现的时间比二十八宿早,至于陈遵妫则在其著作中认为四维(四象)出现较早,而后分为二十八宿,而三垣则最后,并指出三垣之名在隋朝元丹子的《步天歌》才出现,三垣二十八宿的形制也是在此形成并沿用[2]:1,3,25
而在《史记·天官书》里,星象分为中、东、西、南、北等五官,中官是北极,里头有太一、天一与阴德,东官则是苍龙,南官则是朱鸟,其旁边有黄龙,而西官是白虎,北官是玄武[2]:2。而在《晋书·天文志》里,则将赤道以南的星列为外官,以北则是中官,《隋书·天文志》则改以二十八宿为界,遂形成由四兽、中官与外官构成六大区的分类体系。而除了这种分法之外,也有用五兽、中官、外官的七区分法,或是由北斗七星加上四象的“五七”与中、外官构成的七区分法,此外还有九野(九天)与中、外官构成的十一区分法[2]:3
星官星数一览
编辑下表所列三垣二十八宿星座、星数以丹元子《步天歌》为准,近南极星座、星数以《仪象考成续编》为准。
星区 | 星官数 | 星数 |
---|---|---|
三垣 | 76 | 328 |
东方七宿 | 46 | 186 |
北方七宿 | 65 | 408 |
西方七宿 | 54 | 297 |
南方七宿 | 42 | 245 |
近南极星区 | 23 | 130 |
总计 | 306 | 1764 |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来源
编辑- 《中国天文学史》第二册“星象编”,陈遵妫 著,明文书局 出版,1985年。
- 孙小淳:〈中国古代星官体系的形成〉,《法国汉学(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页11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