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利他主义
互惠利他主义(英语:Reciprocal altruism),或称互利主义等,是一种利他主义,其动机是透过首先帮助其他个体,然后从该(些)个体获得利益。[1] 互惠利他主义是由罗伯特·泰弗士(Robert Trivers)在1971年提出;泰弗士并未将导致群体共同利益的活动(例如联合掠夺性探险)定义为互惠利他主义。他对互惠利他主义至少强加了三个条件:行动必须帮助接受者,但给给予者带来一些成本;回报必须延迟进行,且其实现必须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互惠利他主义需要个体拥有记忆力、持久的关系和稳定性。[2] 泰弗士最初创建了用于演化生物学研究的互惠利他主义的概念,但它已被应用于社会科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