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中国第一所大学,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共同前身。京师大学堂由光绪帝谕令批准于1898年创立,目的是教授“西文西艺”。它比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堂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阳明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四川大学前身四川中西学堂都学校都早。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正门

历史 编辑

 
中国目前唯一发现的的京师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招生布告

1898年光绪帝谕令批准孙家鼐于北京创立京师大学堂,又敕令梁启超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属事务。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办洋务教育也重视传统文科,被誉为中国第一所新式现代大学。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

1900年,义和团事件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后,本来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兼管学大臣许景澄恳切上谏剿除义和团,反被慈禧太后斩于菜市口,京师大学堂系统已受破坏。待联军进城后,学生们受影响逃散无踪,大学堂又旋遭占领,而不得不停办。[1]1901年,慈禧太后谕令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的1902年12月17日正式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街马神庙[2] 由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吴汝纶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京师大学堂。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并于当年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此即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优级师范科独立建校之后,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先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为现名北京大学

由于清帝国的财政紧缺,主政者慈禧太后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清末革命烈士陈天华传遍神州的《猛回头》曾经提到京师大学堂:“他且莫讲,京城修一个大学堂,要费三十万银子,政府说费用大了,至今未修。皇太后复修颐和园数千万银子也办出来了。每年办陵差,动辄数百万,亦是有的。独有这三十万,难道说寻不出呢?”

国子监科举制度取消、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加上各方之优秀士子投身京师大学堂,从职能、学统等方面均显示出京师大学堂与国子监之间的传承,因此不少学者皆认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是中国太学的正统继承者。1948年,胡适在《北京大学五十周年》一文中说:“我曾说过,北京大学是历代的‘太学’的正式继承者”。除胡适之外,冯友兰任继愈周培源季羡林萧超然等学者教授也曾经表示同意北大“太学渊源”之说。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