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尔坑(Burckle Crater)是全新世撞击工作群发现,被假设为撞击坑的一个海底地形。它们认为是一颗彗星陨石在近代(公元前2,800-3,000年)的撞击事件所造成的,估计直径有30公里(18英里)[1],因此比巴林杰陨石坑大25倍。

Burckle Crater在印度洋的位置
Burckle Crater
Burckle Crater
在印度洋的伯克尔坑位置

它的位置在印度洋的南部,马达加斯加的东部和西澳大利亚州的西方,就在西南印度洋脊[2]。在2006年,同一个小组使用存在于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加的史前V形沙丘,以三角测量,测量出它的位置和证实期存在。但是这些V形沙丘是由海啸形成的理论已经受到地质学家Jody Bourgeois和R. Weiss的挑战。使用一个电脑模型来模拟海啸,他们认为风积过程更符合这种结构[3];其他的地球科学家也质疑这些沙丘是否起源于海啸[4]

伯克尔坑位于30°51′54″S 61°21′54″E / 30.865°S 61.365°E / -30.865; 61.365,位于印度洋,并且在海面下3,800米(12,500英尺)。

形成

编辑

还没有利用辐射分析伯克尔坑内的沉积物。全新世撞击工作群认为这个坑是在5,000年前(公元前2,800-3,000年)形成的,当时正是地质年代全新世。当一颗彗星撞击海洋,和那巨大的大海啸创造的沙丘,可以指出坑穴的方向。

据报告,在临近坑穴的附近和关联影响的喷出物或热水沉淀物有异常的方解石(CaCO3)晶体、半透明的小球体、玄武岩的玻璃和天然的金属碎片(自然铁)。在如此深的坑穴,海水会快速的掩埋和保存这些晶体,而不管这些方解石是否不饱和[2]

传说

编辑

不只是圣经,许多古老文字记载的各种各样文化都有大洪水,可能这些传说都与此一事件有所联系。

相关条目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Martos, S.N., H.D. Elkinton, E.F. Bryant, V. Gusiakov, and D. Breger (2006) Impact craters as sources of megatsunami generated chevron dun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stracts with Programs. 38 (7):299
  2. ^ 2.0 2.1 Abbott, D.H., P. Gerard-Little, S. Costa, and D. Breger (2009) Odd(CaCO3)from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 near Burckle Crater candidate; impact ejecta or hydrothermal precipita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bstracts of Papers Submitted to the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vol. 40, abstract 2243.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 Houston, Texas.
  3. ^ Bourgeois, J., and R. Weiss (2009) 'Chevrons' are not mega-tsunami deposits; a sedimentologic assess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eology. 37 (5):403-406.
  4. ^ Pinter, N., and S.E. Ishman, S.E.(2008). Impacts, mega-tsunami, and other extraordinary claim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SA Today. 18 (1):3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