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万来
偕万来(1932年—2008年12月25日),台湾花莲县丰滨乡新社村噶玛兰族人,乡公所人员,中晚年时致力于复兴噶玛兰族,被尊为“噶玛兰族之父”。
偕万来 | |
---|---|
出生 | 1932年 日治台湾花莲港厅凤林支厅新社区 |
逝世 | 2008年12月25日(76岁) |
职业 | 公务人员 |
配偶 | 严玉英 |
儿女 | 偕淑月(女儿) |
家世
编辑曾祖偕武台(又名偕武歹)、祖父偕九脉(又名偕九嘪、偕玖买)皆曾担任过噶玛兰族猫里雾罕社(今宜兰县壮围乡东港村)头目,父子俩人在1883年8月19日接受马偕受洗成为基督教徒[1] 。当时,住在偕九脉家作传教工作的马偕,一次要叫助手“wudie”,竟同时有三个族人跑出来,于是马偕就建议偕九脉为族人取汉名,并写了一些汉姓让大家选,而偕九脉自己抽到“偕”,从此整个家族就姓偕[2]。父亲偕八宝也在次年2月18日接受马偕受洗,日后在花莲传教[1]。
偕万来家中还藏有偕九脉的头目印鉴,视为噶玛兰族命脉的重担[3]。
生平
编辑偕万来1932年出生于今花莲县丰滨乡新社村,有一兄六姊[4]。幼年丧母,由长兄偕连成、四姊偕玉女扶养长大[5]。丰滨乡当地有法国来的裴德神父多年来以用罗马拼音拼噶玛兰语,并用噶玛兰语为噶玛兰耆老纪录故事[6]。国小毕业后,他随伯父迁至寿丰乡丰里村,1946年考进凤林初中(今花莲县凤林国中),因家境清贫,无力缴交学费,致无法完成学业,十七岁时到丰滨派出所作工友,学习汉字[5]。从小以为自己是汉人[a]的他,直到十八岁时父亲才告真实的族群身份[8]。1949年到新社村与亲属蔡阿生耕农[5]。
1959年,偕万来任新社村村干事,后在丰滨乡公所任职,在公职时开始接触新社村尚存的噶玛兰风俗,并学习噶玛兰语[4]。1984年,他遇到在台湾长期研究噶玛兰族的日本语言学者,从后者知道,往后噶玛兰子孙若要学习自身历史文化,唯一的途径,恐怕就是到日本去寻找[8]。台湾1980年代,他开始“一人寻根”行动,复兴噶玛兰族文化[9]。1986年某日,他走进宜兰县文化中心,向编纂文献者说:“我叫偕万来,我是噶玛兰人!”顿时引起办公室人员注意[6]。1988年他因洗肾而退休[3],每星期有三日需洗肾,要先坐车到花莲市,再坐车回丰滨新社,光在滨海公路骑车就要一个多小时[10]。洗肾长达21年,他仍为复振噶玛兰族奔走[11]。
1991年,偕万来受传播噶玛兰文化的女婿杨功明之邀,来宜兰教导噶玛兰语。他以自己求学时的记忆,及参考日本学者清水纯学习噶玛兰语的纪录,编成母语教材。第一次教学选在宜兰县五结乡利泽国小校园大树下,边弹风琴边教唱歌谣的偕万来对噶玛兰族后裔的学童说:“tama[b],你不听话时,你爸爸会不会打?会不会骂?会吗!喔!打是国语喔,骂也是国语喔,所以又打又骂就是tama!”以生动活泼的教学,让儿童学习简单的噶玛兰话。[9]
之后偕万来多次在宜兰县各小学教授,并引起媒体报导。他认为族群最重要的文化要从语言开始外,歌谣也很重要,因此此促成噶玛兰歌谣CD及录音带的录制及宣广流传。他协助编成教育部版噶玛兰母语教材,协助音乐学者或文化工作者用罗马拼音解释噶玛兰词汇,鼓励族人报考噶玛兰族语考试;也将基督教主祷文、信仰告白、圣诗等信仰篇章译成噶玛兰语;更带领噶玛兰族亲,于1994年[5]前往立法院请愿请将噶玛兰族列为台湾原住民族。[9]
噶玛兰后裔欲学习母语,还得至花莲向偕万来请教[6]。新社部落在他等人的努力之下,举办了噶玛兰传统丰年祭,恢复了召请祖灵、捕鱼等传统歌谣,这两首旋律悠闲和缓,和其他原住民高亢、强烈的音乐风格截然不同[8]。偕万来女儿偕淑月也在多年尝试失败后,成功复织噶玛兰族传统新娘裙,使技艺得以传承[3]。
偕万来每天写民族大事记,如1996年某月某日到政大民族所演讲争取支持,某日关心噶玛兰运动和文化的学者来新社家访等。他家中有整柜的档案,多册的正名陈情书、活动剪报等。他曾对政治大学学者王雅萍表示自己来日不多,只能纪录好每件事,让族人以后有史可寻。[10]
政大民族系教授林修澈完成民族认定报告后[10],2002年12月25日,行政院正式宣布噶玛兰族为台湾原住民第十一族,偕万来因此被尊为“噶玛兰族之父”[9]。当时时任行政院长的游锡堃出席噶玛兰族复名茶会时,对噶玛兰人道歉,并宣示国家把你们的名字“还给你们”[6]。偕万来代表族人致词时喜极而泣说:“噶玛兰族的民族运动之路走得实在很辛苦,光在凯达格兰大道,就来来回回走了10几年,终于等到这一天。”[10]
2008年12月25日,偕万来去世,忌日巧好为噶玛兰的复名纪念日,次年1月2日在新社国小举办告别式,来自宜兰、台东各地的噶玛兰族人都到场追思,为他的灵柩覆盖族旗[11]。
身后
编辑2021年3月18日,台北西区扶轮社颁发台湾文化奖表彰偕万来生前成功争取族群正名的贡献,是该奖项设置首度颁给已故得奖者。由遗孀严玉英率家人北上领奖,表示将捐出奖金培育部落学子。[12]
注释
编辑参考
编辑- ^ 1.0 1.1 赖永祥. 〈史話 664 談八寶良和偕八寶〉. 《台湾教会公报》 (台湾: 台湾教会公报社). 2003-12, (第2704期) [2015-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中文(台湾)).
- ^ 薛云峰. 嚐盡百年孤寂 噶瑪蘭族復名. 《自由时报》. 2002-12-26 [202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1).
- ^ 3.0 3.1 3.2 杨汉声. 父奔復名、女忙編織 偕力守護噶瑪蘭. 《中国时报》. 2013-01-13 (中文(台湾)).
- ^ 4.0 4.1 偕萬來噶瑪蘭族復名. 《观‧台湾电子报》. 2013-04-10 [2015-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 ^ 5.0 5.1 5.2 5.3 范振和. 噶瑪蘭之父 偕萬來 留名不留遺憾. 《联合报》. 2009-01-02 (中文(台湾)).
- ^ 6.0 6.1 6.2 6.3 薛云峰. 嚐盡百年孤寂 噶瑪蘭族復名. 《自由时报》. 2002-12-26 [2015-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1) (中文(台湾)).
- ^ 罕見姓氏‧根在何處?偕哲銘‧苦尋「偕」姓起源. 《民生报》. 1986-05-15 (中文(台湾)).
- ^ 8.0 8.1 8.2 都外. 〈急速消失的噶瑪蘭 〉. 《台湾原住民月刊》 (台湾: 台湾原住民出版有限公司). 2001-12, (第15期) [2015-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 ^ 9.0 9.1 9.2 9.3 杨功明. 〈偕萬來推動噶瑪蘭族文化復振的重要紀事與意義〉. 《原住民族文献会电子期刊》 (台湾: 原住民族文献会). 2014-08, (第16期) [2015-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 ^ 10.0 10.1 10.2 10.3 王雅萍. 原民文化活動觀察:敬悼噶瑪蘭民族運動之父偕萬來. 《台湾立报》. 2009-01-12 [2015-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 ^ 11.0 11.1 送別領袖!偕萬來告別式場面哀戚. 原住民族电视台. 2009-01-02 [2015-11-07] (中文(台湾)).[永久失效链接]
- ^ 王燕华. 噶瑪蘭正名之父 偕萬來辭世13年獲台灣文化獎. 《联合报》. 2021-03-20 [2021-03-20].
外部链接
编辑- 偕万来─噶玛兰的薪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