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
兔儿爷是老北京民间的传统玩具,最早源于明末的祭月泥偶,到了清代,逐渐转变成了儿童的玩具。
彩塑“兔儿爷” | |
---|---|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双彦泥彩塑工作室 |
分类 | 传统美术 |
编号项目 | BJⅦ-11 |
登录 | 2009年 |
起源
编辑一般认为,兔儿爷的形象源自月中的玉兔,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月宫中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者骑上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宫中去了。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兔儿奶奶”。
兔儿爷的产生,其实源于人们对月神的崇拜和对神话的确认。有关月亮的传说在此产生重要影响。月中有兔的传说始于春秋时代。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反映了神话的内容:一弯新月中并置着口衔灵芝的蟾蜍和奔跳的白兔。这说明汉代仍流传月中有兔子的神话。河南郑州出土的西汉晚期画像砖“东王公乘龙”也出现了玉兔捣药的形象。1968年,江苏省丹阳市发现了一座南朝佚名陵墓,墓中出土了两块画像砖,分别表现月亮和太阳,月亮砖中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捣药的玉兔,杵臼毕具,十分生动。
在民间,老百姓们都遵守着“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约,所以,祭月多由妇女承当。通常总是跟在母亲身边的小孩子非常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产生了专供儿童祭月用的造像:兔儿爷。
文献记载
编辑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挂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
明纪坤(约1636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清方元鶤《都门杂咏》所写:“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
清《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
清诗人张朝墉《燕京岁时杂咏》云:‘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
清诗人栎翁《燕台新咏》曾写“兔儿节”一诗:“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
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春明采风志》曾记载:“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下扯其线,则唇乱捣。”这是形容北京的一种俗称“叭哒嘴”的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
《道光都门纪略》中描述:“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有一段对兔儿爷的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古今所见
编辑在清朝年间,上至北京东安市场的高级货店,下至各大庙会集市及繁华地区街摊都会有摆卖的“兔儿爷”。那时的兔儿爷,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巴露出兔子模样外,“兔儿爷”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除源于清光绪年的一种金甲红袍、端坐于莲花塘上的正统型兔儿爷外,常见的兔儿爷大致分为戏曲角色型和生活型两类。前者脸谱穿戴、身段神气。后者更加人化,也更趋社会时尚,如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卖茶汤的……社会群相应有尽有。
现如今,兔儿爷已成了稀罕物。在厂甸、后海、以及少数商场的工艺店里还能偶见。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中保存了一些各种造型的兔儿爷玩具。虽然这种民间工艺品的人气大不如前,不过还是有一些年轻人、外国游客对这种民间味道很感兴趣。春节期间的庙会也已经有售。
误写
编辑按北京话发音,应为“兔儿爷”而非“兔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