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中正区八斗国民小学
25°08′19″N 121°47′52″E / 25.138592°N 121.797645°E
基隆市八斗国民小学 Keelung Municipal Badou Elementary School | |
---|---|
地址 | 中华民国台湾基隆市北宁路396巷52号 |
邮政编码 | 202 |
类型 | 公立,市立国民小学 |
隶属 | 基隆市政府教育局 |
教育部学校代码 | 173605 |
教师人数 | 38人 |
年级 | 22班 |
学生人数 | 457人(2020年9月) |
校园面积 | 17,167平方米 |
校训 | 生活、关怀、科学、创意、学习 |
信息 | 886-2-24693391 |
校别 | 男女合校 |
学校网址 | bdps |
基隆市中正区八斗国民小学(简称八斗国小)是位于基隆市中正区的国民小学,前身是日治时期建立的“基隆公学校八斗仔分校”,至今超过百年历史,邻近八斗子渔港、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由于二战后有许多原住民移入基隆从事渔业,使得八斗国小超过1/4学生为原住民,并被列为原住民重点学校[1]。
校史
编辑日治时期基隆地区最早设立的学校是1896年成立的“基隆国语传习所”,之后在1898年改制为“基隆公学校”。八斗国小最初约为1908年设立的“基隆公学校八斗仔分校”,在1921年4月1日改称“基隆公学校八斗子分校”,约在1922年改为“基隆公学校八斗子分教场”。在1926年,随基隆公学校改名而改为“基隆第一公学校八斗子分教场”[2]。1928年4月1日,学校独立并改称为“基隆第三公学校”[3],是基隆市第三间独立设置的公学校。由于基隆的公学校、小学校都是以第一、第二等序号定名,基隆市役所为了避免学生家长将校名作为学校优劣的依据[4],于是在1933年4月1日将校名改以地名为名,基隆第三公学校因此改称“八斗子公学校”[5]。1941年4月1日,学校改制为“八斗子国民学校”,此时的地址为台北州基隆市八斗子字八斗子31番地[6]。
二战后,台湾移交给国民政府,而学校在1946年4月改制为基隆市“中正区第三国民学校”,在1951年9月改称“八斗国民学校”。之后,因考量北部发电厂废气对学童的潜在影响,学校在1955年10月往南迁到今日的北宁路396巷52号,称为“砂子园校址”。1968年8月1日,因九年国民教育实施而改称“八斗国民小学”[1]。
历届校长
编辑基隆公学校八斗仔(子)分校、分教场教谕[2]
- 杉浦重照:1909年~1911年
- 百濑正户:1912年~1913年
- 锦织喜与志:1914年
- 川口吉也:1915年
- 上野增太郎:1916年~1917年
- 古家政义:1918年~1919年
- 郡司次郎:1920年~1928年(原任锡口公学校代理教谕)
基隆第三公学校[2]
- 郡司次郎:1928年
- 吉田道定:1929年(基隆市视学代理)
- 逆井信:1930年~1933年(原任淡水公学校训导)
八斗子公学校、国民学校[2]
- 逆井信:1933年~1941年
- 稻田稻治郎:1942年~1945年(原任台北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国民学校训导)
中正区第三国民学校[7]
- 刘锡龄:1946年2月~1947年2月
- 邱金龙:1947年2月~1947年8月
- 林煌春:1947年8月~1949年2月
- 王宝福:1949年2月~1951年9月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校史沿革. 基隆市中正区八斗国民小学. [2022-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0).
- ^ 2.0 2.1 2.2 2.3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22-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 ^ 臺北州告示第90號. 台北州报 第174号. 1928-04-09.
- ^ 校名改稱. 台湾日日新报. 1931-09-09.
- ^ 臺北州告市第23號. 台北州报 第899号. 1933-03-12.
- ^ 臺北州告示第78號. 台北州报 第1780号 (台湾日日新报社). 1941-04-01.
- ^ 7.0 7.1 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教育行政篇. 基隆市政府.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