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主义

羅馬天主教在十七世紀的運動
(重定向自冉森教派

杨森主义(英语:Jansenism)是罗马天主教十七世纪的运动,是由荷兰乌特列支神学家康内留斯·杨森(1585-1638)创立,其理论强调原罪、人类的全然败坏恩典的必要和预定论

源起

编辑

1602年杨森到比利时鲁汶大学读书。鲁汶大学中有两个学派,其中一派支持耶稣会所提倡的经院哲学,另一派则支持奥古斯丁所提倡的预定论恩典论,而杨森则受到奥古斯丁的影响,接受了奥古斯丁关于罪和恩典的看法。之后他在鲁汶大学当圣经教授时,坚持与耶稣会的立场对立。1628年他著作《奥古斯丁传》于1640年出版,成为杨森派主要的神学著作。

内容

编辑

杨森派强调,天主在创世之前就已经拣选预定要得救的人,如果没有天主的恩典与拣选,靠着人的努力永远不可能得救,因为人的本性在堕落后已经全然败坏了,罪人无法自救,人被罪挟制的结果,导致根本没有自由意志,人若没有特殊恩典,便被肉体挟制,无法行善也无法避恶,无法达成天主的诫命。人只有借着基督之死才能得到救赎,而且人也无法抗拒天主的恩典,得救与否单看天主的预定,天主要赐给人的恩典不能被拒绝,也不需要人的同意,而在逻辑上人只是自然或超自然定命论的牺牲品,他的行为不是决定于自然就是决定于恩典,坚持唯独因信称义。杨森认为耶稣会过于强调人的理性,对天主的付托及信仰上的坚定少得可以;他们夸大人的善行,高举自由意志,以致于耶稣救赎的工作成了廉价的恩典。

天主教会视之为接近加尔文主义五要点,教宗乌尔班八世首先谴责杨森主义的主张,认为他们本质上就是加尔文派,同时耶稣会也对他们展开攻击。1653年,教宗依诺森十世谴责杨森主义派是异端,其于1653年5月31日发出的诏书谴责杨森派的以下五点主张:

  1. 总有一些天主的诫律是人无法依从,不管他如何渴望和努力;
  2. 堕落的人不能抗拒上主的恩典;
  3. 人缺乏自由意志,但能行善积德;
  4. 半伯拉纠主义者先行恩典是所有内部行为(包括信仰)所必要的,这是正确的;他们又主张堕落的人有自由选择或抗拒先行恩典,但这是错误的;
  5. 是半伯拉纠主义者说基督为所有人而死。

传播

编辑
 
1709年,皇港修道院被强行解散

杨森的好友让‧迪韦尔吉耶·德奥拉纳法语Jean Duvergier de Hauranne布雷讷地区圣西朗修道院法语Abbaye de Saint-Cyran-en-Brenne的修士,1633年他把杨森派信仰带到法国,其间他被任命为皇港修道院的告解神父。当时的修道院长玛丽·安热莉克·阿尔诺法语Marie Angélique Arnauld带领修女们学习耶稣过谦卑俭朴的生活,此修道院以牺牲奉献精神闻名,吸引了许多妇女及敬虔的信徒。

1638年杨森去世后,安托万·阿尔诺成为杨森派领袖,他强烈抨击耶稣会的“廉价恩典”。另一方面,耶稣会寻求教宗支持,指称杨森派是危险教派,是披着天主教长袍的加尔文主义。1653年,教廷谴责《奥古斯丁传》的五项主张。但是,阿诺徳继续攻击耶稣会,于是索邦神学院考虑将他们驱逐,阿尔诺求助于皇港修道院的一个年轻朋友,科学家与法国散文大师布莱兹·帕斯卡

1651年,帕斯卡父亲过世,他妹妹雅克利娜·帕斯卡法语Jacqueline Pascal归向皇港女修道院,而帕斯卡则追求上流社会的生活。其后,若望福音17章有关耶稣为十字架献祭做准备的章节启发了他,1654年末他成为皇港女修道院的一员,并遇见了阿尔诺。之后帕斯卡写了十八封信,揭开了耶稣会的神学思想,每公开一封信就被公众抢购一空,使得皇港女修道院声名大噪,虽然教宗公开谴责这些信,但其书信在法国仍被广泛阅读。

1657年3月,在写完最后一封未完成的信之后,1662年8月19日,他因重病而逝世,终年39岁。帕斯卡去世后,国王路易十四教皇国联手,将杨森派信众赶出法国,皇港女修道院也被拆毁,许多杨森派信众逃到荷兰避难。因为受到耶稣会强烈反对,杨森派在皇港的大本营也于1709年左右被毁。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来源

编辑
书籍
  • 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第二版)》,刘平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 王秀美、段琦、文佣、采峰:《基督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 陶理博:《基督教二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 译,香港:海天书楼,1997年。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