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博伊斯·马歇尔

凯瑟琳·博伊斯·马歇尔(Katherine Boyce Marshall)(1882年10月8日—1978年12月18日)(婚前姓氏:图帕“Tupper”,第一次婚姻姓氏:布朗“Brown”)美国女演员、作家、美国政治家以及五星上将乔治·马歇尔的第二任妻子。

凯瑟琳·博伊斯·马歇尔
摄于1944年
出生凯瑟琳·博伊斯·图帕
(1882-10-08)1882年10月8日
哈洛兹柏格 (肯塔基州),美国
逝世1978年12月18日(1978岁—12—18)(96岁)
Loudoun Memorial 医院
利斯堡 (维珍尼亚州), 美国
墓地阿灵顿国家公墓
母校霍林斯学院英语Hollins University
知名作品Together: Annals of an Army Wife (1946)
董事会美国红十字会
军队紧急救援组织英语Army Emergency Relief
配偶克里夫顿·史蒂文森·布朗
1911年结婚—1928年死于枪杀)

乔治·马歇尔
1930年结婚—1959年病逝)
儿女大女儿莫利·温(1912-1997)、大儿子克里夫顿·史蒂文森·布朗(1914-1952)、小儿子艾伦·图帕·布朗(1916-1944)

早年生活和教育 编辑

凯瑟琳·博伊斯·图帕于1882年10月8日出生在肯塔基州哈洛兹伯格的一个牧师家庭,她是三姊妹中最小的,父亲是亨利·艾伦·图帕牧师(Reverend Henry Allen Tupper),母亲是玛丽·彭德·图帕(Marie Pender Tupper)。1899年凯瑟琳和姐姐艾琳共同进入弗吉尼亚罗阿诺克霍林斯学院英语Hollins University学习表演艺术。20世纪初美国人能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人很少,女性能接受高等教育更是凤毛麟角。

尽管她在学业上不是很突出,但是她在课外活动中非常活跃并发挥了其影响力,因而成了大学的名人和受人尊重的社区负责人。她负责编辑管理霍林斯大学的出版物、参加戏剧演出、出任学生会副主席、写诗、参加网球队、表演班卓琴[1]。1902年,凯瑟琳毕业时获得了口才、道德学、历史和英语等文凭组成的综合学位。

演艺生涯 编辑

 
1905年凯瑟琳在莎士比亚喜剧《皆大欢喜》中饰演罗斯兰

大学毕业之后,凯瑟琳1902年又进入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学习。但是她父亲并不希望她在舞台抛头露面,为此她和父亲达成了仅仅学习艺术和不是登台表演的协议,但她后来还是在英国剧作家亨利·阿瑟·琼斯英语Henry Arthur Jones《丹恩夫人的辩护》英语Mrs Dane's Defence (play)一剧中出演了女主角,她的这次成功演出获得了学院颁发的奖项以及受到百老汇受人追捧的偶像詹姆斯·K·哈克特英语James K. Hackett (actor)邀请作为与他同台演出的女主角。为此凯瑟琳惹恼了她的父亲,他父亲声称:“宁愿看到她死,也不愿意看到她在舞台上。”禁止她再出现在纽约演艺舞台。

但是,凯瑟琳并不想放弃她的艺术梦想,她带着美国戏剧学院的毕业证书和推荐信,在姐姐艾琳的陪同下去了英国以图发展,她放弃了用图帕的姓氏,而是采用了博伊斯作为她的艺名。她马上获得了英国著名演员赫伯特·贝尔伯母·特里英语Herbert Beerbohm Tree的面试,但是特里不喜欢她的美国口音,并没有被录用。第一次碰壁后,凯瑟琳并没有灰心,接着又参加了弗兰克·本森英语Frank Benson (actor)(莎士比亚剧中的主角演员、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早期创始人)的试镜,在弗兰克·本森和他剧团的三个月严格训练之下,凯瑟琳终于在英国舞台首次亮相,在莎士比亚剧作《马克白》中扮演一个幽灵角色,为此她获得了与弗兰克·本森剧团的7年合同。

凯瑟琳在本森剧团一年四季都参加演出,她在莎士比亚剧中担任了10个角色,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和《哈姆雷特》中的欧菲莉亚等角色。紧张的排练以及排满了日程的巡回演出,损害了她的健康,最后她被诊断出为患上了“肾结核”,1906年凯瑟琳被迫结束了英国的演艺活动回到了美国。经过一年的休养,又接到了理查德·曼斯菲尔德英语Richard Mansfield的芝加哥剧团演出邀请,但是在参加两场演出之后,她再次病倒。为此,她告别了舞台生涯。

第一次婚姻 编辑

凯瑟琳疗养期间,在她还是大学学生时期曾经向她提出求婚的克里夫顿·史蒂文森·布朗(Clifton Stevenson Brown)再次向她提出求婚,经过凯瑟琳的认真考虑后,她与克里夫顿于1911年9月30日结婚。婚后的凯瑟琳尽管依然心系舞台,但是随着三个孩子的相继出生,作为母亲的凯瑟琳最终不得不将精力倾注到家庭方面。

凯瑟琳的丈夫克里夫顿·史蒂文森·布朗是一名律师,他成功地为委托人打赢了不少官司。1928年6月4日,在巴尔的摩卡尔弗特大厦(The Calvert Building)上班的克里夫顿·史蒂文森·布朗被他的委托人路易斯·鲍曼开枪打死。在遇难之前他接受了路易斯·鲍曼的委托,帮助他处理遗产官司,在胜诉之后,克里夫顿向路易斯·鲍曼发出了账单,但鲍曼却拒绝支付这笔律师诉讼费,于是克里夫顿起诉了鲍曼,为此感到恼羞成怒的鲍曼就来到他的办公场所开枪杀死了他。

丈夫的突然遇害沉重地打击了凯瑟琳。她后来回忆道:对她来说,那个时候天都要塌下来了[2]

与马歇尔的婚姻 编辑

凯瑟琳在服丧期间,住在了佐治亚州哥伦布市的一个朋友家,在一次晚宴上,凯瑟琳结识了乔治·马歇尔,凯瑟琳后来回忆道:这位48岁的一头黄发和一双深邃眼睛的中校是个非常有趣的军官[3]。而马歇尔的妻子莉莉·卡特·科斯(Lily Carter Coles)也于一年前病故,于是两个人在之后的两年之间一直保持着来往,最终马歇尔向凯瑟琳提出了求婚。为此,凯瑟琳事先征求了三个孩子的意见,在征得孩子们的同意之后,两个人于1930年10月15日在巴尔的摩的“以马内利圣公会教堂”[4]举行了婚礼,大名鼎鼎的潘兴将军作为马歇尔的伴郎出席了婚礼,从而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1939年马歇尔被任命为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随着马歇尔的升迁,凯瑟琳也成为了“陆军第一夫人”。凯瑟琳因此变得更为忙碌,她出任了包括美国红十字会军队紧急救援组织英语Army Emergency Relief等多个组织的负责人。

二战期间 编辑

二战爆发后,凯瑟琳与前夫所生的最小儿子艾伦·图帕·布朗(Allen Tupper Brown)参军奔赴欧洲战场,1944年5月31日作为继父的马歇尔接到了他的继子在意大利安济奥战役阵亡的通知书,艾伦·图帕·布朗被葬在异国他乡,战争结束之后凯瑟琳才得以去儿子的墓地。

二战期间,身为美军参谋总长的乔治·马歇尔承受压力巨大,只有与凯瑟琳在一起的时候,马歇尔方感到精神疲惫得到抚慰,凯瑟琳成了他的心灵宁静的港湾,战争期间,凯瑟琳为了使马歇尔真正找到一个安宁的归宿,凯瑟琳在弗吉尼亚州利斯堡物色了一栋建于十九世纪,名为“多多那庄园英语George C. Marshall's Dodona Manor”的住宅,夫妇两人以16000美元买下了这栋住宅,凯瑟琳负责装修、整理这个新家。当夫妇二人搬进新家时,马歇尔说到:“这个家是在世徘徊41年之后一个真正的家”[5]

战后 编辑

二战结束后,乔治·马歇尔并没有马上过上轻松的退休生活,他先是作为特使被派往中国,调停国共和平谈判,这一去就和凯瑟琳就分开了几个月。接下来就是出任国务卿参与欧洲复兴计划,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又出任国防部长,直到1951年正式退休。尽管后来凯瑟琳抱怨繁忙的国家公务不断把他丈夫从她身边带走,但她也明白这是乔治·马歇尔的使命所在,因此并没有对他有丝毫怨言。

1946年,凯瑟琳出版了《风雨同舟:一个军人妻子的岁月》(Together: Annals of an Army Wife)[6]一书,叙述了她和马歇尔共同度过的岁月时光。

晚年 编辑

 
艾森豪威尔总统与凯瑟琳·马歇尔为马歇尔塑像揭幕

1959年10月乔治·马歇尔去世后,凯瑟琳感觉“多多那庄园”承载了她与马歇尔共度时光的太多记忆,伤感之情使她无法继续住在那里,于是她从弗吉尼亚州的利斯堡搬到了特赖恩(北卡罗莱纳州)英语Tryon, North Carolina。从那以后的凯瑟琳尽量保持低调,淡出公众的视野,但凡是在官方举办的与纪念乔治·马歇尔有关的公开活动中她都出头露面。

  • 1962年4月29日,年近八旬的凯瑟琳作为乔治·马歇尔的遗孀,受邀出席了肯尼迪总统夫妇在白宫为49名诺贝尔奖的美国获奖者或其遗属代表、普利策奖获奖者、著名演员以及文学作家举办的被称之为“高智商宴会”的晚宴[8]
  • 1964年5月23日,凯瑟琳与林登·约翰逊总统、艾森豪威尔前总统出席了马歇尔基金会所创办的研究图书馆揭幕典礼[9]

1978年12月18日,凯瑟琳走完了96岁的人生。在她的一生中,人们说她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学生、一个演员、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以及一个军嫂的角色。她去世之后,下葬在阿林顿国家公墓与乔治·马歇尔合葬在一起。

子女后代 编辑

凯瑟琳与乔治·马歇尔没有生育孩子,凯瑟琳的三个孩子都是与前夫所生,他们分别是:莫利·温(1912-1997)、克里夫顿·史蒂文森·布朗(1914-1952)以及艾伦·图帕·布朗(1916-1944)。他们共有五个孙子女[10]

注释 编辑

  1. ^ Citation for Hollins Medal presented to Katherine Marshall (1967). Hollins Archives, Hollins University
  2. ^ Papers of George C. Marshall, Box 4, Folder 36. George C. Marshall Foundation, Lexington, Virginia
  3. ^ Marshall, Katherine (1946). Together: Annals of an Army Wife. Tupper & Love, Inc
  4. ^ Emmanuel Episcopal Church.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5). 
  5. ^ George C. Marshall. Retrieved.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5). 
  6. ^ ANNALS OF AN ARMY WIFE.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7. ^ 艾森豪威爾總統在落成典禮上的致辭(英文).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8. ^ Dinner in Camelot.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9. ^ MAY 23, 1964, MARSHALL RESEARCH LIBRARY DEDICATION: 56TH ANNIVERSARY PHOTO ESSAY.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10. ^ Katherine Marshall, 96, Dies.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