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

坐标34°38′49″N 86°40′27″W / 34.64688°N 86.67416°W / 34.64688; -86.67416

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简称:MSFC)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根据地,成立于1960年7月1日,地点位于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它与后来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约翰逊太空中心同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辖的三大航天中心。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太空事业发展计划、设计开发太空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国际太空站和其他的太空设备以及对太空资讯进行整合管理等。现任职的主任是2024年2月5日走马上任的约瑟夫·佩尔弗雷(Joseph Pelfrey)[2],他是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成立以来的第十五任领导人,他的前任乔迪·辛格(Jody Singer)是第一个女性领导人 [3]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
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
机构概要
成立时间1960年7月1日
前身机构红石兵工厂
机构类型NASA facility[*]研究机构研究中心[*]航天中心
机构驻地红石兵工厂, 麦迪逊县 (阿拉巴马州)
雇员数6,000名,包括2,300名公务员
年度预算额20亿美元
上级机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网站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影像资料

2016年马歇尔太空中心的鸟瞰照片(右侧建筑已被拆除)[1]

历史背景 编辑

1945年5月二战结束后,美国启动了旨在于招收纳粹德国时代从事包括研发导弹军事技术的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回纹针行动”,1945年8月由韦恩赫尔·冯·布劳恩率领的127名前纳粹德国的导弹军事专家与美国陆军军械部队签订了合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曾经在布劳恩的领导下,从事过V-2导弹的研发工作,这些导弹专家之后被派往德克萨斯州布利斯堡,加入到美国陆军新成立的火箭导弹研发部门。

在以后的五年期间,为适应美国军方的需要,布劳恩和他的德国工程师们对V-2导弹进行了改进,开发了作为V-2导弹的升级版的WAC Corporal英语WAC Corporal并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靶场进行了试射[4]

二战期间,阿拉巴马州亨次维尔的三个兵工厂负责美军弹药的生产和储存,战后这三个兵工厂全部合并到红石兵工厂。1949年经美国陆军部长肯尼斯·克莱本·卢瓦尔英语Kenneth Claiborne Royall的批准,导弹研发活动中心从布利斯堡转移到红石兵工厂,1950年4月布劳恩团队也随之迁移到红石兵工厂,之后研制开发出了“PGM-11红石导弹”。在接下来的十年当中,红石兵工厂的导弹研发不断扩展,布劳恩团队的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最后都成为了美国公民,布劳恩被任命为研发导弹开发中心的负责人[5]

1956年2月,美国陆军弹道导弹局(ABMA)成立,红石兵工厂为此开始了研发射程为2400公里的美国第一代弹道导弹“PGM-19朱庇特弹道导弹”,1957年3月在卡纳维拉尔角进行了测试,5月31日首次成功进行了弹道导弹的全程飞行[6]

美国航天事业历程 编辑

建立航天中心 编辑

 
1960年7月1日太空中心落成典礼上美国军方将太空项目移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中间后立者是布劳恩)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1号”,之后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2号”。为了与苏联进行太空竞争,美国于同年12月6日也开始了卫星发射尝试(NRL 火箭)但未能成功。1958年1月31日,布劳恩与美国陆军弹道导弹局英语Army Ballistic Missile Agency(ABMA)组成的开发小组,使用“朱诺号火箭”将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送入太空轨道。

1958年4月2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向美国国会建议成立一个国家机构用来统一领导军民两用的太空航天事业。7月29日,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法案》,并于同年成立了美国国家太空总署(NASA)。1959年10月21日,经艾森豪威尔总统批准,美国军方将红石兵工厂所有与太空有关的研发项目移交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60年7月1日,美国太空中心正式成立,拥有员工4670人,建筑和设备资产约1亿美元,占地面积7.4平方公里。为纪念乔治·马歇尔将军,9月8日该中心正式命名为“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在命名典礼上,马歇尔将军的遗孀凯瑟琳·马歇尔应邀与艾森豪威尔总统共同为马歇尔雕像揭幕[7]

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于1960年7月正式运作时,布劳恩是主要负责人,艾伯哈特·里斯英语Eberhard Rees是他的副手,太空中心的行政活动由美国政府部门领导,但是所有技术工作都是由布劳恩负责。

1960年代初,由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负责运作,工程师们往返于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和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两地,并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建立了39号发射台,到了1962年7月,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最终成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火箭发射场,后被更名为“肯尼迪航天中心”。

阿波罗登月计划 编辑

 
1965年6月8日,阿拉巴马州州长乔治·华莱士(左)、美国宇航局局长詹姆斯·韦伯[8](中)和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主任布劳恩在飞行中心观看了土星五号火箭首次试射。

1961年5月5日,继苏联的尤里·加加林之后,作为美国的第一位宇航员艾伦·谢泼德也被送入太空。5月25日肯尼迪总统提出了要使美国在20世纪之内实现人类登月的目标,马歇尔太空中心为此担负起了火箭的研发任务,太空中心在1957年开发的土星系列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研发了有史以来推力最大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1965年6月8日在马歇尔太空中心进行了首次试射,它为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所采用。马歇尔太空中心除了研发运载火箭和登月舱之外,也为阿波罗登月计划研发了“月球车”以及用于训练宇航员太空行走的模拟失重水箱等设备。

阿波罗登月计划自1967年1月开始直至1972年12月,总共实行了11次载人航天飞行,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1号”发射失败,三名宇航员丧生。1968年10月11日至1969年5月18日,“阿波罗7号”、“阿波罗8号”、“阿波罗9号”、“阿波罗10号”进行了绕月球飞行,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之后除了“阿波罗13号”因设备舱供氧系统发生故障放弃登月之外,“阿波罗12号”、“阿波罗14号”、“阿波罗15号”、“阿波罗16号”以及“阿波罗17号”也分别于不同时间成功登月。

继“阿波罗17号”之后,1975年7月15日美国发射了作为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个飞船(未编号),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太空飞行任务,并于两天后的7月17日与苏联的“联盟号飞船”进行了长达47小时7分钟的首次太空对接

航天飞机时代 编辑

 
“发现号”(2007年10月23日)

1972年,当时的尼克松总统提出了开发航天飞机计划,马歇尔航天中心为此负责研发了太空穿梭飞机英语Space Shuttle orbiter固体火箭助推器。1975年太空穿梭飞机英语Space Shuttle orbiter的发动机首次进行试射,1977年2月航天飞机运输机首次试飞。经过以上一系列的试飞,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于1981年4月21日首次进行了太空航行。

航天飞机的发射与回收是人类太空史上的一个巨大里程碑,自1981年4月至1986年1月的近五年期间,“哥伦比亚号”连续六次发射成功,“亚特兰蒂斯号”连续两次发射成功、“发现号”连续四次发射成功,“挑战者号”连续九次发射成功,这期间完成了多项太空科研任务,但是在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第十次发射升空后发生爆炸,7名宇航员遇难[9]。为此,航天飞机的太空飞行计划被迫中断了两年,直至1988年9月28日“发现号”的再次升空,才恢复了航天飞机的太空飞行。

1990年4月24日,航天飞机“发现号”将“哈勃天文望远镜”送入轨道,将人类观测宇宙的望远镜第一次设在了太空。

之后的1990年代直至2011年,“哥伦比亚号”、“发现号”、“奋进号”、“亚特兰蒂斯号”分别在不同时期发射升空,其中1995年6月27日,“亚特兰蒂斯号”与俄罗斯“和平号”太空站实现了对接。

2003年2月1日,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28次升空的“哥伦比亚号”在太空飞行17天之后重返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解体 [10][11],7名宇航员丧生,“哥伦比亚号”是第一个最早发射的航天飞机,这也是继“挑战者号”后的第二起航天飞机事故。为此,美国航天飞机还剩下“发现号”、“奋进号”和“亚特兰蒂斯号”。哥伦比亚号的空难,也改变了航天飞机的命运[12]

作为航天飞机的最后一次飞行,亚特兰蒂斯号于2011年7月8日至20日完成了为时12天的太空旅行。

太空空间站 编辑

 
1997年12月制造中的国际空间站的两个模组,左边是气闸舱,右边是宇航员生活舱

高能太空天文台(High Energy Astronomy Observatory)的概念起源于1960年代末,1973年5月14日,人类第一个太空实验站天空实验室2号(Skylab 2)”被土星系列火箭发送到预定轨道,同年7月28日“天空实验室3号(Skylab 3)”也发射升空。之后在1977年8月“高能天文台1号英语High Energy Astronomy Observatory 1”(HEAO-1)、1978年11月“高能天文台2号”(HEAO-2)、1979年9月“高能天文台3号英语HEAO-3”(HEAO-3)分别发射成功,它们的运载火箭都是采用了“擎天神系列火箭”。

1984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始建造一个永久性空间站,1988年将其命名为“自由号”。1993年11月美国的“自由号[13]”、欧洲的“哥伦布号”、俄罗斯的“和平二号英语Mir-2”以及日本的“希望号”共同组建了一个国际联合太空空间站


登陆火星及探索外太空 编辑

 
“海盗一号”发回的火星图像(1977年5月26日)

1975年8月2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了飞往火星的“维京1号”的探测卫星,卫星的活动任务在1980年8月17日结束,共计环绕火星1485次。与此同时,1976年7月20日用于登陆火星的“海盗1号”登陆器与卫星分离,并于世界标准时间11:53:06在火星克律塞平原着路,之后直到1982年11月13日为止,它在火星上总共工作了2245个火星日

1977年9月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外太空发射了“旅行者1号”,这是第一个飞离太阳系的人造飞行器,旨在希望外太空的高级生命星球能接收到这个来自地球的飞行器,里面搭载了一张旅行者太空唱片,里面收录了地球上的风、雷、鸟鸣和其他动物声音的大自然声音、55种语言的问候语、为时90分钟的古典音乐和各国民谣等音响内容,除此之外,还附有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的书面留言。在这之前的8月22日,发射了姊妹飞行器“旅行者2号”,并飞过了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998年,作为“98火星探测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了“火星极地着陆者号”,但着陆火星时坠毁,该项计划失败。

2020年7月30日,作为“火星2020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了“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并于2021年2月18日登陆火星[14][15]

2021年12月2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加拿大太空局合作,在法属圭亚那阿丽亚娜火箭发射了一颗名为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这是继哈勃望远镜之后的又一重大航天计划,其望远镜在远离地球150万公里之外的轨道运行,能观察到比哈勃望远镜更清晰更早的宇宙天体。

SpaceX的合作 编辑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以伊隆·马斯克为代表的民间企业开始涉入太空领域,美国航天事业由过去一切都由国家政府大包大揽转为以官民之间商业合作的新模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伊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简称:SpaceX)签订了许多合同。

历任主任一览 编辑

历任主任一览[16] 任期
第一任 韦恩赫尔·冯·布劳恩 1960年7月-1970年1月
第二任 艾伯哈特·里斯英语Eberhard Rees 1970年3月-1973年1月
第三任 罗科·彼得罗内英语Rocco Petrone 1973年1月-1974年3月
第四任 威廉·R·庐卡斯英语William R. Lucas 1974年6月-1986年7月
第五任 詹姆斯·R·汤普森英语James R. Thompson Jr. 1986年9月-1989年7月
第六任 托马斯·杰克·李英语T. Jack Lee 1989年7月-1994年1月
第七任 吉恩·波特·布里德维尔英语Gene Porter Bridwell 1994年1月-1996年2月
第八任 J.韦恩·利特尔斯英语J. Wayne Littles 1996年1月-1998年1月
第九任 阿特·史蒂芬森英语Art Stephenson 1998年9月-2003年5月
第十任 戴维·A·金英语David A. King (engineer) 2003年6月-2009年4月
第十一任 小罗伯特·M·莱特福德英语Robert M. Lightfoot Jr. 2009年8月-2012年8月
第十二任 帕特里克·谢尔曼英语Patrick Scheuermann 2012年9月-2015年12月
第十三任 托德·梅[17] 2016年2月-2018年7月
第十四任 乔迪·辛格[18] 2018年9月-2023年7月
第十五任 约瑟夫·佩尔弗雷[19] 2024年2月-至今

参考 编辑

  1. ^ Building 4200. NASA. 2022-10-30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2. ^ NASA Administrator Announces New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Director. [2024-2-5]. 
  3. ^ NASA Marshall Center Director to Retire After 38 Years of Service. [2023-7-17]. 
  4. ^ [1]
  5. ^ Redstone Arsenal Complex Chronology, Part II: Nerve Center of Army Missilery
  6. ^ James N. Gibson, Nuclear Weap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page 167,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Atglen, Pennsylvania, 199
  7. ^ 艾森豪威爾總統在落成典禮上的致辭(英文). [2023-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8. ^ James Webb
  9. ^ This day in history. [202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10. ^ APACE.COM Columbia Disaster: What happened and what NASA learned. [2023-1-25]. 
  11. ^ NASA官網. [2023-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0). 
  12. ^ CNN 5 ways the Columbia disaster changed spaceflight forever. [2024-4-13]. 
  13. ^ The SpaceX Dragon Freedom.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0). 
  14. ^ 毅力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 [2023-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4). 
  15. ^ BBC網頁. [2023-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4). 
  16. ^ NASA官網.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17. ^ 存档副本. [2023-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4). 
  18. ^ 存档副本. [2023-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9). 
  19. ^ NASA Administrator Announces New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Director. [2024-2-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