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莉·纳西翁

凯罗琳·阿梅利亚·纳西翁(英文:Caroline Amelia Nation,1846年11月25日—1911年6月9日),常被称为凯莉凯莉·纳西翁[1]。美国教师、历史学家、禁酒令正式实施前反对酒精滥用运动激进主义者,因其为宣扬禁酒理念出现在各类饮酒场所(尤其是小酒吧)并以随身携带的红色斧头劈烂木制吧台、酒桌等激进措施而广为人知。凯莉也是美国早期女性自主权关注者及评论家,她拒绝穿着当时流行的紧身衣物(即束腹)并向女性同侪推广这一理念,因其认为这种紧身衣会对因挤压到重要器官而产生有害影响[2]。她曾对自身评价道:“我只是忠于耶稣并为其奔跑的斗牛犬,对着他不喜之事务吠出激烈的吼叫”[3]并坚称其“摧毁酒吧,完全是受到上帝的旨意”[4]

凯罗琳·阿梅利亚·纳西翁
出生凯罗琳·阿梅利亚·莫尔
(1846-11-25)1846年11月25日
美国肯塔基州加勒德县
逝世1911年6月9日(1911岁—06—09)(64岁)
美国堪萨斯州莱文沃思
墓地密苏里州贝尔顿贝尔顿公墓
别名凯莉·A·纳西翁
教育程度中密苏里州沃伦斯堡师范学院
配偶
  • 查尔斯·格罗伊德
  • 大卫·A·纳西翁
儿女1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与第一次婚姻 编辑

凯罗琳·阿梅利亚·摩尔出生于美国中部肯塔基州加勒德县,为乔治·摩尔与玛丽·坎贝尔之女[5]。其父是爱尔兰裔美国富农股票交易商南北战争爆发前的奴隶主。虽家境整体并不穷困,但凯莉早年生活却称不上安稳;她年幼时体弱多病,家庭也随后因经济问题而家道中落。在经历几次搬家后,于1854年定居密苏里州贝尔顿。她的早年教育并不受到父亲重视,故只受过非正式的私家教育。[来源请求]

据悉,摩尔家族的许多成员都患有各类程度不同的精神疾病,例如凯莉的母亲玛丽·摩尔就患有妄想症[6]有人因此猜测,正是由于母亲精神状况的不稳定,为避人口舌,他们才频繁搬家。关于摩尔夫人精神状况的一些传闻也有被记述;比如有人曾目击她在社交场合的穿着都极为华丽,问及时她还坚称自己是“维多利亚女王”。玛丽自1890年8月被长子送如位于密苏里州内华达镇的疗养院,直至1893年9月28日因病去世。

密苏里州在1862年受到南北内战波及,他们因此搬迁至远离战火的得克萨斯州。然而父亲乔治在得克萨斯州为重振旗鼓的事业并不顺利,于是他又举家迁回密苏里州卡斯县的海格罗夫农场。但当联邦军队攻克密苏里州时,却要求他们撤离该农场,因此他们又迁到堪萨斯城。在内战结束后,摩尔一家终于回到了他们熟悉的家。

1865年,凯莉遇到了她的初恋——查尔斯·格罗伊德,他一位年轻的医生老师,也曾作为联邦军人为废除奴隶制而战,但酗酒[7]他在摩尔家农场附近的小学任教,同时将诊所开设于此。他最后选择在密苏里州的霍尔登定居,并正式向凯莉正式求婚;然而凯莉的父母坚决反对,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因查尔斯酗酒。尽管父母的明确反对,但他们仍然于1867年11月21日完婚。不过最终还是因查尔斯酗酒而引起婚姻矛盾,致使这对夫妇在1868年9月27日他们的女儿,夏莲·格罗伊德出生前便分居。而查尔斯·格罗伊德也在一年后因酒精中毒猝死

可能受丈夫酗酒离世的影响,凯莉从此便对饮酒保持着一种恶意,并成为禁酒运动的坚定追随者。在丈夫过世后,她通过出售父亲与亡夫的遗产,另在霍尔登购置了一所房产。与前夫婆婆、女儿夏莲一起搬到霍尔登生活,并报名入学密苏里州沃伦斯堡师范学院研读历史系.。后在1872年7月得教师证书,并于霍尔登学院任教四年。随后获得历史学学位,毕业论文题目为“古希腊哲学美国政治的影响”[8]

第二次婚姻与“神之呼召” 编辑

在1874年,凯莉走出丈夫去世的悲痛,并与大她19岁的律师、牧师、记者——大卫·A·纳西翁结婚。[9][10]纳西翁夫妇曾在得克萨斯州布拉佐里亚县圣伯纳德河畔周围购置了约1700英亩(690公顷)的棉花种植场以试图种植棉花;但由于两人对农业与耕作方面都不是很熟悉,所以这次农务尝试并没有成功。[11]大卫后于布拉佐利亚从事法律事业。凯莉·纳西翁约在1880年左右从卡佐布里亚搬至哥伦比亚市,并同友人A.R.和杰西-W.帕克经营一家旅馆。 她也常参与当地的卫理公的教会活动。也由于工作的原因,她没有与丈夫同住。而是与女儿夏莲、前夫格罗伊德之母住在酒店中。凯莉·纳西翁的丈夫还与哥伦比亚市的西南方向有经营一家马鞍店。他们在最后搬家到得州里士满,并正式于此经营著一家旅馆,定居生活。[12]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大卫很快被卷入民主党两个派系理念不同而引发的流血冲突内——即杰伯德-伍德佩克战争

稍后她自称受到了神启;

....翌日清晨,我在熟睡中被一个神秘的声音唤醒,“祂”在我的心中言语着“往基奥瓦処去罢”此时我的手被缓缓地抬起、放下,而祂又以喃喃自语地重复说道:“我必立于汝身旁”“往基奥瓦処去罢”这两句话,是如天籁般低沉而柔和的语调。但 "我必立于汝身旁 "这句话却是清晰、积极而又肯定的。于是我就对此“神启”留下了非常的深刻印象,且它的涵括又是如此简单明了——也即“拿着手中所持之物,往基尔瓦砸去,并摧毁他们!”[1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850 United States Federal Census; this census lists the Moore family, and includes then 3-year-old Caroline. Carrie or Carry were nicknames.
  2. ^ Carry A. Nation. Kansas Historical Society. [March 4,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3. ^ McQueen, Keven. Carrie Nation: Militant Prohibitionist. Offbeat Kentuckians: Legends to Lunatics. Ill. by Kyle McQueen. Kuttawa, Kentucky: McClanahan Publishing House. 2001. ISBN 0-913383-80-5. 
  4. ^ Carry's Inspiration for Smashing. Kansas State Historical Society. [January 13,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2, 2006). 
  5. ^ Nation, Carry. The Use and Need of the Life of Carry A. Nation. [January 13, 2007]. (原始内容 (TXT)存档于June 26, 2009). 
  6. ^ Carry Amelia Moore Nation. The Wild West. [June 6,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1). 
  7. ^ Grace, Fran. Carry A. Nation: Retelling the Lif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39 [April 6, 2014]. ISBN 0253108330. 
  8. ^ Foner, Eric. Give Us Liberty. New York: Norton. : 850. 
  9. ^ Nation, Carry Moore (1846–1911). Oklahoma Historical Society. [June 6,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19, 2012). 
  10. ^ McMillen, Margot Ford; Trout, Carlynn. Carry A. Nation (1846–1911). Famous Missourians. State Historical Society of Missouri. [June 6,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8). 
  11. ^ Nation, Carry. The Use and Need of the Life of Carry A. Nation. [January 13, 2007]. (原始内容 (TXT)存档于June 26, 2009). 
  12. ^ Nation, Carry Amelia Moore (1846–1911). Texas Stat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October 2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13. ^ Carry's Inspiration for Smashing. Kansas State Historical Society. [January 13,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2,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