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名榜(1902年—1985年4月21日),男,河南新县人,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曾任河南省纪委书记、河南省监察委员会书记、河南省政法委书记、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

生平 编辑

刘名榜是河南省新县郭家河乡莲花村人。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带领农民自卫军参加白沙关“万人暴动”,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鄂豫暴动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长期坚持大别山斗争。历任光山县弦南区第五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弦南区苏维埃主席、区委书记兼郭家河便衣队指导员,1935年7月任经扶县(今新县)县委书记,鄂东北道委秘书(1935年8月道委书记王福明因病被俘,被光山县民团团总黄善安活埋)。中共罗(山)礼(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书记。新四军第五师经扶总队(总队长肖先发)政治委员。

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刘名榜率中心县委机关和便衣队到达七里坪待命整编。1938年3月,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皖中抗日前线,地方党组织领导人郑位三田东何耀榜、刘名榜、罗厚福等人组成了新四军第四支队后方留守处,刘名榜任留守处副主任,为四支队提供兵员、物力、财力和收容伤病员。刘名榜到达郭家河白马山卡房一带开展工作,恢复了党的组织,重建了中共经扶县委,任县委书记。与国民党县政府协商,在卡房古店成立了联合办事处,动员群众回乡生产,重建家园。后任新四军第五师礼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罗(山)礼(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组织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经光县委副书记兼县长,1946年中原突围前,刘名榜奉命担任罗(山)礼(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书记。李先念对他说:“刘名榜,你要是‘革命到底’了,我回来给你树纪念碑!”中原军区主力突围后,刘名榜带领中心县委和游击队一直在经扶罗山黄安麻城等地坚持斗争,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在深山密林中。刘名榜对部下说:“无论斗争多残酷,生活多艰辛,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到底,决不让大别山革命的红旗在我们手中倒下!”

1947年8月27日,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穰明德经扶县委书记,刘名榜任县长兼县委副书记。鄂豫区第二专署专员。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0月任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第二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监委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近12年。

后任省三、四届政协副主席,省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纪念 编辑

195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刘名榜为原型拍摄了电影《五更寒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五更寒》电影正式上映,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接见刘名榜,称他是“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红旗”。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57年落成,碑身为五棱柱形,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3.1米,象征大别山地区130351名在册烈士。纪念碑正面是朱德题写的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另外还有许世友题写的“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被刘名榜题写的“烈士们以鲜血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用身躯铺平了大别山人民革命的道路 烈士们可歌可泣的英勇史绩万古长存”等。

刘名榜同志故居是大别山红廉文化园的一部分,故居内保留着当年他在这里工作生活时的原貌。[2]

2017年1月23日,以刘名榜事迹为题材的电影《大山之信》开机仪式暨新县郭家河乡“红廉文化园"影视拍摄基地授牌仪式在新县郭家河乡“刘名榜故居”举行。[3]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