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字手势
V字手势(Emoji:✌,又称“剪刀手”),手势的做法除食指及中指竖起外其他手指向手心弯曲。通常,手心向内或外并无区别,但手心向内的手势在某些西方国家有侮辱的含义。
英国首相丘吉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起V字手势的风潮。他以V字手势代表胜利(Victory)的第一个字母“V”,所以又名胜利手势[1][2]。
V字手势在美国1960年代的反越战时期,“要爱,不要战争”游行中亦被用作表达和平,所以V字手势亦可以有和平的意思。故又称和平手势。
用途
编辑V字手势的含意会因手的位置而改变。V字手势在不同位置下的含意:
- 若手背朝向作手势者(即手掌朝外),那么它可以指:
- 若手掌朝向作手势者(即手背朝外),那么这个V字手势就是一种侮辱。这种用法主要限于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南非和英国[4]。
- V字手势在不同的移动方式下的含意: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韩国等地对V字手势的使用
编辑在唐朝,一位曾追随唐太宗的武将的砖室墓壁画中的人物作出了剪刀手手势。[8]
现今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韩国等地,V字手势是拍照时最受欢迎的手势,常被用于非正式或正式的情境中[9][10]。在台湾、香港、大陆和韩国,V字手势通常没有和平或侮辱的意思;一些人似乎倾向认为此种手势的意思为“胜利”或“吔”[11](表示自己感到快乐)。手掌朝内或手掌朝外都很常见。
日本的V字手势
编辑手掌朝外的V字手势在日本经常用于非正式场合的拍照中,尤其年轻人间更是如此。一说认为这习俗是受197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美国花式溜冰选手珍妮特‧琳恩(Janet Lynn)的影响而来的,当时珍妮特‧琳恩在进行自由滑冰的阶段(free-skate period)的时候曾一度滑倒,但即便她坐在冰块上,她依旧继续保持着微笑。虽然最后珍妮特‧琳恩得到第三名,但她开朗的努力行径,却引起了许多日本人的共鸣,琳恩在一夜之间成了日本的外国偶像。做为和平主义运动者,琳恩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经常比出V字手势。尽管在二战结束后盟军占领日本的期间,日本人就已知此V字手势,但一些日本人认为琳恩是导致V字手势自1970年代起在日本开始流行的原因[12]。
表示胜利或自由的V字手势
编辑于1941年1月14日,前比利时司法部长和英国广播公司比利时法语广播频道总监维克多于广播中建议比利时人使用“V”字表达胜利(法语:victoire)和自由(荷兰语:'vrijheid)来号召人们对抗纳粹德国。在广播中,维克多说“占领者在无限重复地看着这相同的标志,[将会]意识到自己已被包围,四周被一群巨大的人民环绕着,他们热切地等待着敌人第一个软弱的时刻,期待着敌人的第一次失败。”。事实上,在维克多广播数周后,比利时、荷兰及北部法国均出现了很多“V”字记号[14]。
在这一成功的鼓舞下,英国广播公司设置了“V代表胜利”计划,并要求助理新闻编辑道格拉斯·里奇成为计划主管。里奇建议使用声音莫尔斯电码广播“V”字,并利用拥有相同节奏的贝多芬第5号交响曲头段作为呼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贝多芬也是德国人,并且其标题“命运交响曲”暗示了纳粹德国的命运已被注定——就是灭亡[14][15]。英国广播公司亦建议人们使用维克多建议的V字手势代替“V”字记号[16]。
到了1941年7月,使用“V”字的风气已经传播至整个德国占领区中。于7月19日,温斯顿·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批准了“V代表胜利”计划[17]。自此,丘吉尔便开始使用V字手势。起初,丘吉尔的V字手势是手背朝外的[18],后来才改为手背朝内[19]。但在战后的政治生涯中,丘吉尔却常以“反V”来侮辱政敌[20]。其他盟国领导人都跟随丘吉尔使用V字手势。自1942年起,夏尔·戴高乐都会在每次演讲前摆出V字手势,直至1969年为止[21]。
越南战争:胜利与和平
编辑V字手势被抗议美国不停止越南战争的游行人仕使用,并且用来象征和平。因为当时的嬉皮士不时使用此手势并调用“和平”,因此V字手势成为了一个普遍的和平象征标志[12]。
作为侮辱的V字手势
编辑手背朝外的V字手势通常会被视为和竖中指程度相等的侮辱。
在苏格兰西部和澳大利亚,由手腕或肘部向上甩手背朝外的V字手势被称为“两指敬礼”,是具侮辱性的[22]。而手背朝外的V字手势在英格兰早已有了具侮辱性的含意[23]。因此,在英国、爱尔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中,手背朝外的V字手势均被限制使用[24]手背朝外的V字手势经常被用来表示违抗、蔑视或嘲笑[25]。
作为例子,于1990年11月1日,英国《太阳报》 头版的一篇标题为“去你的,德洛尔”文章旁有一幅穿着印有英国国旗的袖口的手,而那只手正做着手背朝向读者的V字手势。《太阳报》的目的是敦促读者反对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因为他主张建立一个欧盟中央政府。这篇文章遭到很多读者投诉,但是英国报业评议会以传媒在不侵犯英国利益下可以滥俗为由,拒绝受理这些投诉[26][27]。
来源
编辑一个普遍的V字手势起源传说指出V字手势源自英法百年战争中阿金库尔战役的弓箭手。根据此故事指出,由于法国人鄙视英国弓箭手的低微,战前宣称说一旦抓住俘虏,会剁去他们的中指和食指让他们一辈子不能再张弓射箭。但后来英军打败了法军,胜利后,英国人伸直中指和食指,掌心向内,向法国俘虏示威,意思是:我们的手指头是完整的[23][28][29]。然而,至今仍无证据显示此事为真史——因当时法国人多将无利用价值的战俘集体处决[30]。
最早拥有确凿证据显示人们使用V字手势作侮辱的年份为1901年。当时,一位来自英国罗赛罕工人向镜头摆出V字手势,以表示自己不愿意被摄录[31]。
emoji
编辑
✌ |
---|
U+270C |
不同设备上的emoji |
✌(Unicode:U+270C)是一个象征和平手势的emoji[32],由食指和中指组成的V字手势,但习惯上常称为胜利之手,另外还带有多种含义。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V for Victory: The History of the "V" Sign for Victory and Peace. [201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8).
- ^ Ronald A. Smith, Churchill: images of greatness, 1988, p. 31
- ^ Staff. American Manual Alphabet Cha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enter for Disability Information & Referral (CeDIR), Indiana Institute on Disability and Community at Indiana University
- ^ Eric Patridge, Tom Dalzell, Terry Victor. (2008.) The Concise New Partridge Dictionary of Slang and Unconventional English, Routledge, p. 683. ISBN 0-203-96211-7
- ^ Air quo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try on www.phrases.org.u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Gary Mart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e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SL Univers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ardinal and Ordinal numbers. [201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古人也会“剪刀手” 郭行墓壁画首次对外展出. 央视新闻. [2024-10-11] (中文).
- ^ 存档副本. [2014-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3).
- ^ http://3.bp.blogspot.com/-cHxqAN-RIUg/Tvk0RmJVaTI/AAAAAAAAD_k/N3VVQp77Sv4/s1600/jyj_photowall_black_suits_v_sign.jp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站在红毯上的韩国男子团体JYJ的成员
- ^ 音:Yeah
- ^ 12.0 12.1 Staff. The Japanese Version (the Sign of Peace) ICONS. A portrait of England. Accessed 1 June 2008
- ^ 存档副本. [2014-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3).
- ^ 14.0 14.1 The V-campaign at the virtual radiomuseum
- ^ C. Sterling, 2003, Encyclopedia of Radio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page 359. at Google Boo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he V sign at BBC’s H2G2 website. Bbc.co.uk. 1990-11-01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5).
- ^ Newswatch 1940s. news.bbc.co.uk. [27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8).
- ^ Churchill outside Downing Street. Number-10.gov.uk.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9).
- ^ Churchill's famous victory sign. Number-10.gov.uk.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3).
- ^ Staff. The V Sig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British Postal Museum & Archive (BPMA).
- ^ Archive video of Charles de Gaulle's speech at the London Albert Hal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November 1942
- ^ Tony Keim "Long tradition of flipping the bir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urier Mail, 2008-11-18
- ^ 23.0 23.1 Staff Henry V, British Shakespeare Company
- ^ 。作为侮辱的V字手势:
- UK: Staff. No ban for speeding V-sign bik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2008-03-14
- UK: Staff. Two fingers Prescot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2001-05-22
- IE: Staff. Shambolic Irish give two fingers to the pa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rish Independent
- AU: Karl S. Kruszelnick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row Up Yours & Plague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ww.abc.net.a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NZ: Glyn Harper Just the Answ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umni Magazine [Massey University] November 2002.
- ^ 违抗、蔑视或嘲笑:
- Staff, V-sig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cyclopedia.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ites The Oxford Pocket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2008
- Staff. Hooligan grandson of lege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ily Mirror, 2007-12-20
- Staff. V-sign led to assault on school bus tee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Press (York), 2008-03-01
- ^ Up Yours Delors. The Sun.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6).
- ^ Wheeler, Brian. BBC NEWS | Politics | From two jags to two fingers. Newswww.bbc.net.uk. 2005-06-24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1).
- ^ Glyn Harper Just the Answ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umni Magazine [Massey University] November 2002.
- ^ Agincourt: The King, the Campaign, the Battle Pub: Little, Brown. ISBN 978-0-316-72648-1 (UK). ISBN 978-0-316-01503-5 (U.S.: Agincourt: Henry V and the Battle That Made England (2006)). p. 284
- ^ David Wilton, Word Myths: Debunking Linguistic Urban Legen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19-537557-2.
- ^ Staff. The V sign, www.icons.org.uk.
- ^ Victory Hand. Emojipedia.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