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
贞
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只使用一个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简介
编辑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因为亲眼目睹隋朝的兴亡,所以太宗即位后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与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是太宗长兄太子李建成的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灭高昌、并西域,使大唐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因此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政绩
编辑政治方面
编辑- 用人唯才(选用人才任贤方面)
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𪟝、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太宗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珪,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材济济。 - 平抑门第(选用人才任贤方面)
太宗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 从谏如流(纳谏方面)
太宗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臣下直谏。朝中以魏徵最能犯颜直谏,太宗多克己善加容纳,又如王珪、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 - 完善吏治(吏治方面)
太宗十分重视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2],一时政治清明。 - 完善制度(制度方面)
太宗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经济方面
编辑- 薄赋尚俭
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轻徭薄赋,徭役的征发不夺农时;同时太宗崇尚节俭,曾遣散宫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 - 救灾恤贫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太宗招抚流亡回乡,授田给予耕作,以安定民生。唐初关中连年灾荒,太宗即开仓赈济灾民,又准百姓就食他州;且拿出御府金帛,为灾民赎回卖出子女,使灾民得以度过荒年。
文教方面
编辑1.设馆兴学
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学馆,有十八学士,即位后更在京城设立弘文馆,征集图书二万余卷;同时重建地方州县学校,扩充京师国子监,延聘名儒出任学官,生员多至万人,并接受新罗、吐蕃、日本等的君长派子弟来华求学,由是时文教生员背景多元,复兴卓然有成。
2.撰经修史
命孔颖达等人修订《五经正义》,统一南北经学;又置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朝国史,开官修历史的风气。
武功方面
编辑1.平定四方
太宗对外武功成就显赫,曾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等,并于西域置安西都护府,因此大唐声威远播,终贞观之世,四方服悦,西北各族共尊太宗为“天可汗”。
对当世影响
编辑文治方面
编辑1.奠定国基(对当世影响)
贞观年间,太宗的各项善政,使官吏廉能,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解决温饱,经济发展迅速,造成中兴局面,奠定了唐代281年的基业。
2.确立制度(对后世影响)
贞观年间,经太宗的苦心经营,延续了隋代的多种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常平仓制等,堪称完备,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3.政风沿袭(对后世影响)
太宗施政有方,使贤任能,克己纳谏,成为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政风”而力图仿效。
4.用人唯才(对当世影响)
太宗用人唯才,不问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举代门第,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第的风气,世家豪族轮流掌政的恶习,广开平民高仕的机会,清除旧社会的观念,缓和了社会矛盾。
5.文化广播(对当世影响)
太宗戮力复兴文教,奖励学术,大兴国学,又下诏修诸经正义及史籍,外国君长如高丽、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来唐留学,使唐代学术文化广播四方。东亚各国尤以日本、高句丽为甚,深受唐文化影响。
6.民族混成(对当世/后世影响)
太宗武功显赫,却少有鄙视边族,故东亚各民族逐渐混入,唐代名将和大臣,不少为同化了的外国人,原属鲜卑族的元氏、宇文氏、长孙氏等,在唐代逐渐融入中国。
武功方面
编辑1.声威远播(对当世影响)
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四方臣服,西北外夷共尊太宗为“天可汗”,并筑“参天可汗道”,以便向唐室进贡。
2.领土扩大(对当世影响)
太宗在位时版图辽阔,超越汉武帝在位时的汉朝极盛版图,是时领土东临辽东,西达葱岭,北逾阴山,南至林邑。
3.中外文流(对当世影响)
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平定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年)平定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年)平定高昌,贞观十八年(644年)平定焉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平定薛延陀,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平定龟兹,贞观十九年(645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大破高句丽,大漠南北和天山南北两路得以通行无阻,对外交通及贸易遂得以加强,从而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参见
编辑- 《旧唐书》,后晋・刘昫及张昭远编著。太宗事迹载于“本纪第二”及“本纪第三”。
- 《新唐书》,北宋・欧阳脩及宋祁编著。见“本纪第二”。
- 贞观政要(《贞观政要》),唐、吴兢编。
- 贞观遗风
- 傅乐成,《中国通史 隋唐五代史》,台北:众文图书,1990年。
- ^ 读音参见《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等
- ^ 傅, 乐成. 中國通史 隨唐五代史. 台北: 众文. 1990: 47. ISBN 9-575-32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