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原东欧国家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塞尔维亚语Савез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罗马化:Savezna Republika Jugoslavija),简称南联盟СРЈSRJ),是在1992年到2003年期间存在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中部的一个联邦制共和国。1990年代初期,随着东欧剧变,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也趋于瓦解,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四国宣布独立。1992年,原南斯拉夫的两个加盟国塞尔维亚黑山组建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成立后长期处在战争泥沼中,先后直接参与了克罗地亚战争波斯尼亚战争科索沃战争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Савез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
Savezna Republika Jugoslavija
1992年—2003年
南联盟国旗
国旗
南联盟国徽
国徽
国歌:嘿,斯拉夫人!
南联盟的位置
地位共和国
首都贝尔格莱德
常用语言塞尔维亚语
政府联邦制
总统 
• 1992—1993
多布里察·乔西奇
• 1993—1997
佐兰·利里奇英语Zoran Lilić
• 1997—2000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 2000—2003
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
总理 
• 1992—1993
米兰·帕尼奇英语Milan Panić
• 1993—1998
拉多耶·孔季奇英语Radoje Kontić
• 1998—2000
莫米尔·布拉托维奇
• 2000—2001
佐兰·日基奇英语Zoran Žižić
• 2001—2003
德拉基沙·佩西奇英语Dragiša Pešić
历史 
• 成立
1992年4月28日
• 成为联合国会员国
2000年11月1日
• 改组“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联盟”
2003年2月4日
货币塞尔维亚
 • 南斯拉夫第纳尔(1992—2003)
黑山及科索沃大部分地区[i]
 • 南斯拉夫第纳尔(1992—1999)
 • 德国马克(1999—2002)
 • 欧元(2002—2003)
电话区号381
互联网顶级域.yu
前身
继承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
塞尔维亚和黑山
今属于 黑山
 塞尔维亚
 科索沃[ii]
  1. ^ 黑山和科索沃事实上使用的货币。
  2. ^ 未受广泛承认。

该国认为自己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残存国家,但不被其他国家认可,直到2000年以新会员国的身份加入联合国。[1]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这一松散的邦联制国家联盟。2006年,随着黑山通过公投方式实现独立,塞尔维亚也同时独立,两国均因此成为各自独立的主权国家。[1]

随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四个加盟国的独立,剩下两国组建的南联盟民族成分较为单一。两国的主体民族虽然分别是塞尔维亚人黑山人,不过两者在文化方面极为相似。黑山民族主义者主张黑山人是和塞尔维亚人不同的独立民族,但有相当多人认为黑山人是塞尔维亚人的支系。南联盟的少数民族有阿尔巴尼亚人马扎尔人罗马尼亚人等。在科索沃自治省,占人口多数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占少数的塞尔维亚人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加剧,两族的冲突在南联盟时期始终都是严重的问题。

称呼籍国际地位

编辑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和黑山)认为自己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继承国,但其他原加盟国对此表示反对。联合国也未许可南联盟继承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2]。直到2000年11月2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才重新加入联合国[3]。1992年至2000年期间,美国等国家称南联盟为“塞尔维亚和黑山”[4],或者因塞尔维亚在南联盟内拥有支配地位而单称其为“塞尔维亚”。特别是在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担任塞尔维亚总统的时期,米洛舍维奇有比联邦总统更强的影响力。反对米洛舍维奇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人称米洛舍维奇统治下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为“大塞尔维亚”。

历史

编辑

1991年至1992年期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开始解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几个加盟国纷纷公投独立。只有塞尔维亚共和国黑山共和国留在南斯拉夫联邦。两国决定维持联邦存在。1992年,制定了新宪法。受到旧东方集团国家共产主义体制崩溃的影响,共产主义体制被放弃,1990年解体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的指导地位被否定。国旗中的红星被去除,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徽也进行了修改,改为象征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双头鹰的纹章警察这一职业的名称由“人民警察”(Милиција / Milicija)改为“警察”(Полиција / Policija)。两个共和国各自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新联邦还废除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时代的集体领导体制,实行民选总统制,并设有一个民选的议会。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和南斯拉夫内战

编辑
 
塞尔维亚族武装势力在南斯拉夫内战期间控制过的地区

由于1990年代南斯拉夫内战的关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被禁止参加各国际组织。这也影响了旧联邦的资产和债务,特别是国债分配的协议。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政府在1991年至1995年期间的战争中曾支持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人势力。因此也使得南联盟遭受了经济和政治制裁,国家经济崩溃,众多青年人口流出至外国。

BBC的纪录片节目“Death of Yugoslavia”中播出,南斯拉夫高官博里萨夫·约维奇曾公开宣称波黑塞族共和国军是自南斯拉夫人民军中分出的组织。因此,随着波黑的独立,之前驻扎在波黑的南斯拉夫人民军通过这种方式摆脱了“外国侵略军”的身份,南斯拉夫得以回避以侵略者的身份介入战争的嫌疑[5]。当时波黑塞族共和国军的财力难以维持军队运行,从南斯拉夫获得了大量的装备和全部的资金[5]。并且,塞尔维亚激进党的党首,民兵组织“白鹰”的创建者沃伊斯拉夫·舍舍利称,塞尔维亚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曾要求他将民兵送往波黑。同时,指挥波黑塞族共和国军的是前南斯拉夫人民军指挥官拉特科·姆拉迪奇。姆拉迪奇曾以南斯拉夫人民军指挥官的身份参与1991年至1992年的克罗地亚战争,因在波黑战争中的战争犯罪嫌疑而在前南斯拉夫国际法庭被起诉。

分离主义

编辑

波斯尼亚战争期间,黑山一直与塞尔维亚站在同一阵线。但在波斯尼亚战后,两国由于科索沃问题渐趋紧张,再加上经济政策上的差距加大,黑山与塞尔维亚间的关系终于产生了变化。1996年,黑山废除了塞尔维亚签订的经济合作关系,开始了独自的经济政策,导入德国马克作为货币。之后黑山政府也持续实施以独立为目标的政策。1997年,黑山领导人公开对米洛舍维奇提出质疑。从1999年开始,黑国高层开始主张脱离塞尔维亚,建立独立的国家,并且在科索沃战争期间倾向西方,同情科索沃。2000年联盟大选后米洛舍维奇下台,使得欧盟与南联盟恢复外交关系,西方因此由支持黑山独立,转向支持维持现有的联邦状态[6]。然而黑山和塞尔维亚之间紧张的政治关系在2000年米洛舍维奇下台之后也一直持续。并且,阿尔巴尼亚人民族主义者的武装组织在1996年开始其暴力行为逐渐激化。南联盟国家的存续对政府来说已经是严重的问题。

科索沃战争

编辑
 
纪念塞尔维亚广播电视在北约轰炸中遇难职工的纪念碑

米洛舍维奇的第二任塞尔维亚总统任期结束之后,参加了南联盟总统的选举,并获得胜利。随着米洛舍维奇成为联邦总统,他获得了南斯拉夫联邦军队和治安部队的直接指挥权。米洛舍维奇将军队投入到镇压科索沃分离活动的行动中。冲突在1996年至1999年期间激化,发展为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开始,在美国的指导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开始介入科索沃战争。北约认为南联政府在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进行种族清洗。其中证据之一是过激派塞尔维亚人民族主义者沃伊斯拉夫·舍舍利在这时担任南斯拉夫的总理。舍舍利率领的民兵组织“白鹰”参与了克罗地亚战争和波黑战争,犯下了屠杀市民等众多暴行。而国际社会担心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身上。并且,米洛舍维奇也被怀疑间接参与了上述暴行。北约开始了名为联军作战的大规模空袭,对疑似南联军队和塞尔维亚人准军事组织的相关设施进行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亦被轰炸。在南斯拉夫各地,北约的作战造成了488名平民伤亡,受到了来自俄中等国的严厉批判。南联政府批评北约的行为是以市民为对象的恐怖攻撃。贝尔格莱德在二战之后首次遭到空袭。北约介入之后,塞尔维亚人军事势力失去能力,西方国家仍然指责其对阿尔巴尼亚人进行屠杀。库斯卡屠杀[7]波杜耶沃屠杀[8]维利卡库尔沙屠杀[9]等都是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警察和准军事组织对阿尔巴尼亚民众进行的屠杀。北约要求南联停止在科索沃的军事行动,并要求恢复科索沃的自治。迫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强大的武力介入与威胁,最终米洛舍维奇接受了北约开出的条件,科索沃解放军必须解除武装,停止军事行动。南联盟则从科索沃撤军,允许阿尔巴尼亚人回乡重建家园,并接受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监督(北约可在联合国旗帜下参与),于是科索沃战争宣告终止。

1999年6月,北约结束空袭之后,以北约为主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进入科索沃,和科索沃解放军合作恢复科索沃的秩序。北约决定和科索沃解放军合作使得塞尔维亚人认为北约站在分离主义者的一侧。科索沃解放军在战争中也对塞尔维亚民众犯下诸多暴行。在科索沃的统治权交给北约时,有约30万人的科索沃居民(主要是塞尔维亚人)离开或被驱逐出科索沃。由于众多塞尔维亚人离开科索沃,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人口大幅减少。众多塞尔维亚人担心已经加入科索沃统治机构的科索沃解放军对塞尔维亚人展开迫害。虽然引起了众多的批判,联合国对科索沃的决议的实施得到了进展。科索沃虽然在法律上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但南联的统治权已被完全排除。科索沃效仿黑山停止使用南斯拉夫第纳尔,并拥有独自的议会和内阁。并且还走在黑山之前制作了自己的汽车牌号。在科索沃,南联的法律制度并不适用,科索沃拥有自己的政府,南联的军队、警察、民兵、准军事组织都被从科索沃排除。联合国的决议直至南联盟解体之后的2009年为止都有效。

改组与分裂

编辑
 
南联盟位置

塞尔维亚与黑山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支持维持现状而改善,而1992年南联盟的宪法中又没有提及关于联邦共和国实体独立的权利及过程,从而引发争论。后来在欧盟的调停下,双方于2002年3月14日在贝尔格莱德签署协议,决定将联邦变为由两个各自拥有经济、货币以及关税决定权的半独立(semi-independent)国家所组成,并且更名为“塞尔维亚与黑山[10]。另外依据此协定通过了联邦的新宪章,明定宪章通过三年后,任何一方都有权提出脱离联邦[11]。后来在2006年5月,黑山举行独立公投,6月3日,国会宣布独立,塞黑瓦解。

行政区划

编辑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行政区划。黄色且面积较大的部分是塞尔维亚共和国。蓝色且面积较小的部分是黑山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领土区划可分为两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

国旗 国徽 国名 首府 现今 行政区划
    塞尔维亚共和国 贝尔格莱德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行政区划
    黑山共和国 波德戈里察   黑山 黑山行政区划

塞尔维亚共和国

编辑

塞尔维亚共和国分为195个县和4个市[12],这是地方自治的基本单位。塞尔维亚共和国还辖有两个自治省:南部的科索沃自治省设有30个县,在1999年后由联合国监管治理。伏伊伏丁那位于北部,设有46个县和1个市。而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以外的塞尔维亚地区被称为中塞尔维亚,中塞尔维亚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划。

塞尔维亚共和国有四个市:贝尔格莱德尼什诺维萨德克拉古耶瓦茨。每个市均有自己的议会和预算。市下设区,并且分为“都市区”(市区)和“其他区”(郊区)。

黑山共和国

编辑

黑山共和国分为21个县,以及两个都市县,均系自波德戈里察分出。

自治省

编辑

政治

编辑

南斯拉夫联邦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共和国议会组成。国民议会起著代表南斯拉夫民众民意的功能。而在共和国议会中,联邦的各共和国选出的议员数量相等,保证了两共和国的平等。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废除了过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集体领导制,通过选举产生总统。南联盟存在期间,总统这一职位并不安定,没有人能连续四年以上担任总统职务。首任总统是1992年至1993年期间任职的多布里察·乔西奇,他是二战时期共产主义游击队的一员。乔西奇在之后是引发争议的塞尔维亚科学艺术学院备忘录的作者之一。虽然是联邦的最高领导人,乔西奇在1993年因反对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而被赶下台。之后担任联邦总统的是佐兰·利利奇,他在1993年至1997年期间担任总统职务。1997年,米洛舍维奇的塞尔维亚总统职务到期,并就任联邦总统。在2000年的联邦总统选举中,米洛舍维奇因涉嫌舞弊而被非难。要求米洛舍维奇下台的南斯拉夫市民们上街示威,在贝尔格莱德发展为暴动。米洛舍维奇在不久之后下台。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在此之后就任南斯拉夫联邦总统职务。科什图尼察在2003年南联盟改组为联盟国家塞尔维亚和黑山为止都担任总统职务。

经济

编辑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相比,失去了大片领土,市场也因此缩小。加上经济政策的失败、战争导致的国际经济制裁,其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1990年代前期,南斯拉夫的货币南斯拉夫第纳尔遭遇了恶性通货膨胀。1990年代中期才摆脱了通货膨胀。而令南斯拉夫经济情况更加恶化的则是科索沃战争中对基础设施和产业设施的空袭。这些因素使得南斯拉夫的经济规模缩小至1990年的一半。米洛舍维奇下台后,民主反对派联盟的联合政权实施了经济安定化措施,开始了大胆的市场改革。南斯拉夫在2000年重新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资格,并再次加入了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回到了国际社会。

黑山的经济规模较小,其经济受到联邦政府支配,在米洛舍维奇时代前期受塞尔维亚支配。两国的中央银行在后来分离,黑山导入德国马克作为货币,德国马克改为欧元之后黑山则使用欧元作为货币。塞尔维亚在之后将南斯拉夫第纳尔改名为塞尔维亚第纳尔,并继续使用。

南联盟复杂的政治关系、滞后的民营化、欧洲景气低迷都给南斯拉夫经济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介入,特别是对财政规律的要求成为政策决定的重要因素。严重的失业率是经济问题的核心。贪污和腐败极为严重。巨大的黑市以及犯罪对经济的侵蚀也是问题。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南斯拉夫及其继承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黑山、北马其顿、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 联合国. [2024-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2) (中文(简体)). 
  2. ^ Participation of Former Yugoslav Stat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Max Planck Yearbook of United Nations Law (PDF). : 241–243 [2012-04-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13). 
  3. ^ FR Yugoslavia Investment Profile 2001 (PDF). EBRD Country Promotion Programme: 3. [2012-04-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9-28). 
  4. ^ 1999 CIA World Factbook: Serbia and Montenegr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5.0 5.1 Bosnia: Who Lit the Fire?. YouTube. 2007-11-11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7). 
  6. ^ 江秉彝,2007,〈南斯拉夫疆界与民族冲突(1991-2006)〉,硕士论文,东海大学政治系,页86。
  7. ^ Justice for Kosovo - Massacre at Cuska. [201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7). 
  8. ^ CBC News Indepth: Balkans. [201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7). 
  9. ^ BBC News | Inside Kosovo | Velika Krusa. [201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0). 
  10. ^ Yugoslav partners sign historic deal. 2002-03-14 [2021-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7) (英国英语). 
  11. ^ 张志涵,2005.1,〈后冷战时期族群冲突与血缘国干涉〉,硕士论文,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页121。
  12. ^ Law on Territorial Organization and Local Self-Government, Parliament of Serbia (塞尔维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