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号
南极号(瑞典语:Antarctic)是于1871年在挪威德拉门下水的瑞典蒸汽船。在1898年至1903年间,此船多次参与北极与南极的研究远征。1895年,人类搭乘这艘船首次踏上南极大陆陆地。
1901年,哥特堡的南极号
| |
历史 | |
---|---|
瑞典 | |
船名 | 南极号 |
下水日期 | 1871年,挪威德拉门 |
结局 | 1903年2月12日沉没 |
技术数据 | |
船级 | 蒸汽船 |
船型 | 三桅帆船 |
吨位 | 净重226吨 |
船长 | 415米 |
动力来源 | 风帆及45匹马力的蒸汽引擎 |
船速 | 6节 |
载重 | 346吨 |
船只简介
编辑南极号是一艘装有蒸汽机的三桅帆船,于1871年的挪威德拉门建造,当时名为开诺号。[1][2][3]
最初,南极号是作为一艘在斯瓦巴、扬马延岛和格陵兰猎捕海豹的渔船使用[4],由古利克·詹森率领,探险家卡斯滕·博克格雷温克也在船上。
1890年代初期,挪威船主斯文·弗因想拓展其事业版图至南极海域而需要货船。弗因便买下开诺号并改装,后改名为南极号。[1][3][4]自1893年,南极号作为南冰洋捕鲸船使用。1897年,此船再被阿尔弗雷德·加布里埃尔·奈索斯特买去,为了因应隔年的斯瓦巴远征而进行修葺。[1][3][4]1899年,奈索斯特再将船卖给了乔治·卡尔·安德鲁,安德鲁搭乘它前往格陵兰东部。[4]1900年,奈索斯特将船卖给领导瑞典南极远征的奥托·努登舍尔德。
远征时期
编辑1893年9月20日,由弗因出资、亨里克·约翰·布尔领导、伦纳德·克里斯滕森为南极号船长从滕斯贝格出发,前往南极进行捕鲸远征。船上装载了11具鱼叉炮、各式武器、8艘小艇和31名人员。夏季船只待在凯尔盖朗群岛附近,冬季则在墨尔本扎营。1894年9月28日,船只前往罗斯海。
1895年1月24日,布尔、卡斯滕·博克格雷温克、克里斯滕森、亚历山大·冯·通泽曼与其他2名船员搭乘小艇登上维多利亚地北端的阿黛尔角。虽然不请楚谁先踏上陆地,但这六个人的确是首群踏上南极大陆的队伍。[5][6][7][8][9][10][11]
1898年,南极号船长埃米尔·尼尔森前往熊岛、斯瓦巴和卡尔王地群岛,执行奈索斯特的极地远征任务。[1]参与其中的科学家包括:阿克塞尔·汉堡、奥托·谢斯特恩、古斯塔夫·古萨夫和亨里克·海瑟曼。[3]
1899年,南极号在奈索斯特的指挥下前往格陵兰北部,搜救1897年S. A.安德鲁北极气球探险的幸存者和测绘当地地图。[12]同一年,南极号执行安德鲁格陵兰东部远征。[4]
1901年,南极号借给努登舍尔德,由杰拉德·德·吉尔率领前往斯瓦巴,进行第二次的瑞典-俄罗斯子午线远征。[4][13]
1901年10月16日,新任南极号船长卡尔·安东·拉森离开哥特堡进行努登舍尔德的瑞典南极远征。[14][15][16]这趟远征将会成为此船最后一次旅程。
沉没
编辑在探索过南设得兰群岛后,南极号行经南极海峡前往南极半岛继续其旅程。1902年1月15日,发现希望湾。2月,努登舍尔德选择斯诺希尔岛作为过冬的营地。在营地准备妥当后,南极号前往福克兰群岛。11月5日,船只经由乌斯怀亚回到营地补充饮食物品。12月29日,南极号受困于希望湾厚重浮冰中,一些船员被救上岸。[14]
南极号随后成功挣脱并航向保莱特岛。1903年1月3日,此船在航向保莱特岛途中又被浮冰所困。2月3日,南极号成功挣脱但受损严重,有船身进水的现象。此时,拉森船长尝试将南极号航行至保莱特岛,但最终于1903年2月12日在离岛40 km(25 mi)处沉没。[13][14][16][17]
11月,所有船员被阿根廷护卫舰乌拉圭号救起,全员平安。
纪念
编辑当奈索斯特听闻南极号沉没的消息,他评论到:“对我而言,与其让南极号闲置在港口内慢慢地腐朽锈蚀,还不如让它在海上作为一艘尽责的研究船来的好”。[3]
1944年,安特生出版了一本纪念书籍《南极号:她自豪而亡》,怀念南极号的贡献。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fred Nathorst, ”Två Somrar i Norra Ishafvet”, first part (in Swedish), 1900, accessdate=2010-12-10
- ^ [2][永久失效链接], Henrik Bull, ”The cruise of the "Antarctic" to the South Polar regions”, 1896, accessdate=2010-12-10
- ^ 3.0 3.1 3.2 3.3 3.4 存档副本. [201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5).,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Uppsala University (in Swedish), accessdate=2010-12-10
- ^ 4.0 4.1 4.2 4.3 4.4 4.5 [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rdisk Familjebok, Project Runeberg, Linköping University (in Swedish), accessdate=2010-12-10
- ^ [4][永久失效链接], Norska Nasjonalbiblioteket-National Library of Norway (in Norwegian), accessdate=2010-12-10
- ^ [5], Norsk biografisk leksikon-Norwegian Biografical encyclopedia (in Norwegian), accessdate=2010-12-10
- ^ [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uth-Pole.com, An Antarctic Timeline, accessdate=2010-12-10
- ^ [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tarctic-Circle.org, Antarctic voyages and expeditions, accessdate=2010-12-10
- ^ [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Zealand History online, Ministry for Culture and Heritage, accessdate=2010-12-10
- ^ [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rways Forgotten Ezplorer.org, Norwegian Directorate for Cultural Heritage, accessdate=2010-12-10
- ^ [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tarctica.org, Antarctic History, accessdate=2010-12-10
- ^ [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fred Nathorst, ”Två Somrar i Norra Ishafvet”, second part (in Swedish), 1900, accessdate=2010-12-10
- ^ 13.0 13.1 [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Lisbeth Levander, Uppsala University (in Swedish), accessdate=2010-12-10
- ^ 14.0 14.1 14.2 [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uth-Pole.com, Nordenskjöld article, accessdate=2010-12-10
- ^ [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var 8 dag, Project Runeberg, Linköping University (in Swedish), accessdate=2010-12-10
- ^ 16.0 16.1 存档副本. [201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Bjerrang, Antarctic quest, accessdate=2010-12-10
- ^ 存档副本 (PDF). [2010-12-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7)., Chalmers Magazine,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Swedish), accessdate=20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