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號瑞典語Antarctic)是於1871年在挪威德拉門下水的瑞典蒸汽船。在1898年至1903年間,此船多次參與北極南極的研究遠征。1895年,人類搭乘這艘船首次踏上南極大陸陸地。

1901年,哥特堡的南極號
历史
French Navy Ensign瑞典
船名 南極號
下水日期 1871年,挪威德拉門
结局 1903年2月12日沉沒
技术数据
船級 蒸汽船
船型 三桅帆船
噸位 淨重226噸
船長 415公尺
動力來源 風帆及45匹馬力的蒸汽引擎
船速 6節
載重 346噸

船隻簡介

编辑

南極號是一艘裝有蒸汽機三桅帆船,於1871年的挪威德拉門建造,當時名為開諾號[1][2][3]

最初,南極號是作為一艘在斯瓦巴揚馬延島格陵蘭獵捕海豹英语Seal hunting的漁船使用[4],由古利克·詹森率領,探險家卡斯滕·博克格雷溫克也在船上。

1890年代初期,挪威船主斯文·弗因想拓展其事業版圖至南極海域而需要貨船。弗因便買下開諾號並改裝,後改名為南極號。[1][3][4]自1893年,南極號作為南冰洋捕鯨船使用。1897年,此船再被阿爾弗雷德·加布里埃爾·奈索斯特買去,為了因應隔年的斯瓦巴遠征而進行修葺。[1][3][4]1899年,奈索斯特再將船賣給了喬治·卡爾·安德魯,安德魯搭乘它前往格陵蘭東部。[4]1900年,奈索斯特將船賣給領導瑞典南極遠征奧托·努登舍爾德

遠征時期

编辑
 
1901年,南極號離開哥特堡

1893年9月20日,由弗因出資、亨里克·約翰·布爾英语Henrik Johan Bull領導、倫納德·克里斯滕森為南極號船長從滕斯貝格出發,前往南極進行捕鯨遠征。船上裝載了11具魚叉砲、各式武器、8艘小艇和31名人員。夏季船隻待在凱爾蓋朗群島附近,冬季則在墨爾本紮營。1894年9月28日,船隻前往羅斯海。

1895年1月24日,布爾、卡斯滕·博克格雷溫克、克里斯滕森、亞歷山大·馮·通澤曼與其他2名船員搭乘小艇登上維多利亞地北端的阿黛爾角。雖然不請楚誰先踏上陸地,但這六個人的確是首群踏上南極大陸的隊伍。[5][6][7][8][9][10][11]

1898年,南極號船長埃米爾·尼爾森前往熊島、斯瓦巴和卡爾王地群島,執行奈索斯特的極地遠征任務。[1]參與其中的科學家包括:阿克塞爾·漢堡奧托·謝斯特恩古斯塔夫·古薩夫亨里克·海瑟曼[3]

1899年,南極號在奈索斯特的指揮下前往格陵蘭北部,搜救1897年S. A.安德魯北極氣球探險的倖存者和測繪當地地圖。[12]同一年,南極號執行安德魯格陵蘭東部遠征。[4]

1901年,南極號借給努登舍爾德,由杰拉德·德·吉爾率領前往斯瓦巴,進行第二次的瑞典-俄羅斯子午線遠征[4][13]

1901年10月16日,新任南極號船長卡爾·安東·拉森離開哥特堡進行努登舍爾德的瑞典南極遠征[14][15][16]這趟遠征將會成為此船最後一次旅程。

沉沒

编辑
 
南極號受困於厚重浮冰中

在探索過南設得蘭群島後,南極號行經南極海峽前往南極半島繼續其旅程。1902年1月15日,發現希望灣。2月,努登舍爾德選擇斯諾希爾島作為過冬的營地。在營地準備妥當後,南極號前往福克蘭群島。11月5日,船隻經由烏斯懷亞回到營地補充飲食物品。12月29日,南極號受困於希望灣厚重浮冰中,一些船員被救上岸。[14]

南極號隨後成功掙脫並航向保萊特島。1903年1月3日,此船在航向保萊特島途中又被浮冰所困。2月3日,南極號成功掙脫但受損嚴重,有船身進水的現象。此時,拉森船長嘗試將南極號航行至保萊特島,但最終於1903年2月12日在離島40 km(25 mi)處沉沒。[13][14][16][17]

11月,所有船員被阿根廷護衛艦烏拉圭號救起,全員平安。

紀念

编辑

當奈索斯特聽聞南極號沉沒的消息,他評論到:「對我而言,與其讓南極號閒置在港口內慢慢地腐朽鏽蝕,還不如讓它在海上作為一艘盡責的研究船來的好」。[3]

1944年,安特生出版了一本紀念書籍《南極號:她自豪而亡》,懷念南極號的貢獻。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1.3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fred Nathorst, ”Två Somrar i Norra Ishafvet”, first part (in Swedish), 1900, accessdate=2010-12-10
  2. ^ [2][永久失效連結], Henrik Bull, ”The cruise of the "Antarctic" to the South Polar regions”, 1896, accessdate=2010-12-10
  3. ^ 3.0 3.1 3.2 3.3 3.4 存档副本. [201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5). ,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Uppsala University (in Swedish), accessdate=2010-12-10
  4. ^ 4.0 4.1 4.2 4.3 4.4 4.5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rdisk Familjebok, Project Runeberg, Linköping University (in Swedish), accessdate=2010-12-10
  5. ^ [4][永久失效連結], Norska Nasjonalbiblioteket-National Library of Norway (in Norwegian), accessdate=2010-12-10
  6. ^ [5], Norsk biografisk leksikon-Norwegian Biografical encyclopedia (in Norwegian), accessdate=2010-12-10
  7. ^ [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uth-Pole.com, An Antarctic Timeline, accessdate=2010-12-10
  8. ^ [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tarctic-Circle.org, Antarctic voyages and expeditions, accessdate=2010-12-10
  9. ^ [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Zealand History online, Ministry for Culture and Heritage, accessdate=2010-12-10
  10. ^ [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rways Forgotten Ezplorer.org, Norwegian Directorate for Cultural Heritage, accessdate=2010-12-10
  11. ^ [1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tarctica.org, Antarctic History, accessdate=2010-12-10
  12. ^ [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fred Nathorst, ”Två Somrar i Norra Ishafvet”, second part (in Swedish), 1900, accessdate=2010-12-10
  13. ^ 13.0 13.1 [1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Lisbeth Levander, Uppsala University (in Swedish), accessdate=2010-12-10
  14. ^ 14.0 14.1 14.2 [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uth-Pole.com, Nordenskjöld article, accessdate=2010-12-10
  15. ^ [1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var 8 dag, Project Runeberg, Linköping University (in Swedish), accessdate=2010-12-10
  16. ^ 16.0 16.1 存档副本. [201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 Bjerrang, Antarctic quest, accessdate=2010-12-10
  17. ^ 存档副本 (PDF). [2010-12-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7). , Chalmers Magazine,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Swedish), accessdate=2010-12-10

外部連結

编辑

63°50′S 57°00′W / 63.833°S 57.000°W / -63.833; -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