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玛普阿阿是(Kamapuaʻa)夏威夷波利尼西亚神话中的一位神祇,称为野猪神(他的头的部分是一头野猪),也被认为与农神荣奥英语Lono有关。野猪神由大地女神希娜英语Hina (goddess)与卡西基乌拉(Kahikiula)生下,且与茂宜岛有着很大的关系[1]

卡玛普阿阿的木制神像,收藏于贝利屋博物馆英语Bailey House Museum

神性

编辑

传说,卡玛普阿阿能够变身成为石栗[2],被视为启蒙、守护和和平的象征,另外他还能变成斜带吻棘鲀,传说他就是以这个型态在海中遨游,斜带吻棘鲀的夏威夷名称就是由卡玛普阿阿演变而来的(Humuhumunukunukuapuaʻa)。 卡玛普阿阿乐于挑战,大胆而狂野,让人连想到兽性,他奸诈、冲动但温柔,他渴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冒险、爱和任何的感官享受[3]

神话

编辑

幼年时期

编辑

卡玛普阿阿出生于瓦胡岛,根据记载,他有一个兄弟名叫卡希基霍努阿克莱(Kahikihonuakele)[4],还有很多涉及他祖母的故事,他似乎与祖母非常亲近,可惜关于他童年的传说并不多,只知道在成长过程中,卡玛普阿阿从未被他的继父奥洛帕纳认可,这伤害了卡玛普阿阿,他希望父亲爱他并为他感到骄傲,但奥洛帕纳从未表现出任何父爱,反而嘲笑他。卡玛普阿阿因愤怒而成长,并让愤怒占据了他的灵魂,这导致了他常常恶作剧,而且获得了无赖的名声[5]

成年时期

编辑

卡玛普阿阿长大后成为一个勇猛、英俊又有才华的男人。他的才华让奥洛帕纳非常生气,卡玛普阿阿则因奥洛帕纳的忌妒而受伤,他逃往高山上让自己平静下来,在那里他修行并且变得更为强大。下山后他与奥洛帕纳进行了许多次的战斗,有一次卡玛普阿阿从奥洛帕纳那里偷了一些鸡,奥洛帕纳则派出他麾下的战士追击。卡玛普阿阿和他的追随者展开了反击,但是他们还是不敌对手而节节败退。卡玛普阿阿带着他的追随者逃跑,直到他们遇到一道高耸的瀑布,卡玛普阿阿变成了完整的一头,拥有四对眼睛的巨猪,他的猪形态拦住了他们所在的卡柳瓦阿河的水。奥洛帕纳的部下紧追不舍,当他们终于来到瀑布前方时,卡玛普阿阿则释放所有的水,成功淹死了除了奥洛帕纳之外的所有人。奥洛帕纳逃往怀阿奈,而卡玛普阿阿最终击败并杀死了奥洛帕纳[6]

卡玛普阿阿与石粟

编辑

一名男子将他的妻子打死,并将她埋在石粟树下。卡玛普阿阿见这个女人是个好人,所以他让她重获新生,并且将她的丈夫处死。

卡玛普阿阿与佩蕾

编辑

在一次偶然的见面之后,卡玛普阿阿爱上了火山女神佩蕾,之后他就一直尝试吸引佩蕾的注意,通常是展现的非常勇猛,或很有男子气概之类的。尽管其他女神,像是佩蕾的姊妹,非常欣赏他的特质,但佩蕾本人似乎不以为意,甚至还嘲笑他是猪,这让卡玛普阿阿非常难过,甚至有几次他们都打了起来。后来佩蕾的父亲想要帮她相亲时,不放弃的卡玛普阿阿决定再次尝试。见面之后佩蕾不改以前的态度,再次跟野猪神打了起来,佩蕾先是用火焰攻击他,又将他打入火山口,但卡玛普阿阿也并非等闲之辈,他用雾和雨水扑灭了大火,又让野猪到处冲撞乱跑,这场战斗非常浩大,甚至波及了夏威夷的许多岛屿。最后众神决定帮助卡玛普阿阿,在战斗之后佩蕾也爱上野猪神,并同意了这门婚事。他们生下了一个女儿,名叫卡奥瓦凯卡拉尼(Kaʹowakaikalani)[7]

参考来源

编辑
  1. ^ Beckwith, p. 201.
  2. ^ Mower, Nancy Alpert. Kamapuaʻa: A Hawaiian Trickster. Jeanne Campbell Reesman (编). Trickster Lives: Culture and Myth in American Fic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1: 16. ISBN 978-0-8203-2277-3. 
  3. ^ Mindess, Harvey. Humor in Hawaii: Past and Present (PDF). 
  4. ^ Kaliuwaa: Scene of the Demigod Kamapuaaʻs Escape from Olopana. Ulukau: The Hawaiian Electronic Library. 
  5. ^ Ulukau: Hawaiian mythology. www.ulukau.org. [2019-04-08]. 
  6. ^ Ulukau: Hawaiian mythology. www.ulukau.org. [2019-04-08]. 
  7. ^ Lilikalā K. Kameʹeleihiwa, The Legendary Tradition of Kamapuaʹa, The Hawaiian Pig-God, (Honolulu: Bishop Museum, 1996), 116.